对“外包儿女”且慢“拍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6:54 1

摘要: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而《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数据背后,老年人群体对情感慰藉、人格尊严等更高层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而《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数据背后,老年人群体对情感慰藉、人格尊严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已形成对相关服务的巨大期待。“外包儿女”服务应运而生。(9月30日《法治日报》)

随着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的数字再次引发社会对养老议题的高度关注。在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的现实背景下,“外包儿女”服务悄然兴起。一时间,舆论场中质疑声四起:这是孝道的沦丧?是亲情的买卖?还是子女推卸责任的“甩锅”?对此,我们不妨先别急于“拍砖”,而应以更理性、更包容的视角,审视这一新兴服务背后的社会需求与现实困境。

“外包儿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代子尽孝”,而是一种以情感陪伴为核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它涵盖陪聊、陪诊、代为探望、协助办理事务等多种形式,旨在缓解独居、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与生活不便。在人口大规模流动、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的今天,许多子女虽有孝心,却因工作、异地、育儿等现实压力,难以常伴父母左右。一位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中年白领,可能每月只能回老家一次;一位独居在老城区的退休教师,子女远在海外,视频通话也常因时差而中断。在这样的现实下,“外包儿女”实际上成为连接亲情、填补空白的“情感桥梁”。

我们批判“外包儿女”,往往出于对传统孝道的坚守。然而,孝的本质是“敬”与“爱”,而非形式上的朝夕相处。若子女在外奔波,却能通过专业服务让父母感受到被关心、被倾听,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语境下的“孝”?正如我们不会指责请护工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不孝”,也不应简单将“外包儿女”等同于情感逃避。关键在于服务是否真诚、是否有温度,是否真正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可能伴随争议。我们需警惕个别机构将情感服务过度商业化,甚至诱导老人消费、制造焦虑。但问题的根源不在“外包儿女”本身,而在于监管是否到位、行业标准是否建立。与其全盘否定,不如推动其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可借鉴日本“介护”制度,建立服务人员培训认证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同时鼓励社区、公益组织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家庭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更深层次看,“外包儿女”的出现,实则是我国养老体系从“家庭主责”向“社会共担”转型的缩影。国家正大力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银发经济、完善社区养老、推广智慧助老。在这一进程中,市场敏锐捕捉到情感陪伴的缺口,正是社会服务体系自我调适的表现。我们应以开放心态接纳多元养老方式,既倡导家庭责任,也尊重个体选择,既弘扬传统美德,也拥抱现代创新。

因此,对“外包儿女”还是需理性审视,且慢“拍砖”,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建设,少一份批判。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老龄化浪潮中,共同构建一个既有温度、又有韧性的养老生态,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依、心有所安。(舒朗秋)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