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某新能源车企的一则广告引发争议:画面中,军机作为背景赫然出现,搭配“与国同梦”等宣传语,试图将品牌与国家情怀绑定。事件发酵后,企业回应称“拍摄经长春航空展运营方允许”,但很快被澄清——允许的是展馆建筑拍摄,不包括军机本身。这一波操作,不仅没赢得好感,反而
最近,某新能源车企的一则广告引发争议:画面中,军机作为背景赫然出现,搭配“与国同梦”等宣传语,试图将品牌与国家情怀绑定。事件发酵后,企业回应称“拍摄经长春航空展运营方允许”,但很快被澄清——允许的是展馆建筑拍摄,不包括军机本身。这一波操作,不仅没赢得好感,反而让公众质疑:商业营销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军机不是网红打卡点,也不是品牌蹭热度的背景板。它承载的是国家军事形象,象征着国防尊严,更涉及敏感的知识产权与安全规范。把这样的元素拿来为产品背书,本质上是一种“碰瓷式营销”:打着“爱国”旗号,行博眼球之实。嘴上说着“与国同梦”,实则把国家符号当成了流量密码,这不仅是对公众情感的误读,更是对底线的试探。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个例。五个月前,该车企在发布会上播放“乘用车撞飞卡车”的视频,因严重违背物理常识被全网群嘲,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两次事件看似不同,内核却高度一致:热衷制造争议性话题,忽视基本逻辑与社会共识,企图用“爆点”代替品牌建设。
问题是,汽车不是短平快的快消品,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一次“出圈”就买单。他们关心的是安全性能、续航表现、品控质量,是车子能不能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一辆车的技术实力,远比一段夸张的视频、一张吸睛的海报重要得多。
企业要发展,核心永远是产品力。正如任正非所说:“豆腐要好好磨,磨好了自然有人买。”与其在营销上剑走偏锋,不如沉下心来打磨技术、优化体验。新势力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拼的是研发、是口碑、是长期信任。靠“擦边球”换来的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而靠品质积累的用户黏性,才经得起时间考验。
诚然,创新营销无可厚非,但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遵守规则、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可以有创意,不能无边界;可以追求传播效果,不能牺牲公序良俗。一旦把国家象征、公共情感当作营销工具,哪怕初衷是“提升品牌形象”,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流量会过期,信任才长久。真正走得远的企业,从不靠“碰瓷”出位,而是用实力说话。希望更多车企明白:赢得市场的方法,不是在红线边缘试探,而是在产品上下功夫。守住底线,才是最大的“爆款”。
来源:汽车情报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