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河南日报》(2025年09月30日第05版)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两院院士不仅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更是开展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本报特别推出“院士谈科普”主题报道,邀请5位院士分享多年投身科普工作的心得体会,与读者一同领略一流科学家开展一流科普的风采。
用通俗之语讲好科学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
地图,与音乐、绘画一起被称为“国际三大通用语言”。怎么把三维地貌浓缩进一张纸,又怎么使用计算机绘制?地图如何跨越时空,浓缩历史与展现未来?这都是我常给大家分享的地图故事,也是我的科教人生之路。
与地图相伴70年,我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本科专业,制作了我国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形图,开辟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新的方向。从纸质地图到电子地图,从地理信息系统到时空大数据,这些新的概念被广泛认可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科普。
这些经历让我坚信,科普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科学家应该重视科普,因为只有大众读懂科学、理解科学,才能真正让科学扎根社会、服务生活。
所以,科普不是科学家的“额外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如何帮助大众读懂?我觉得应结合哲学思维、社会热点和贴合生活实际。科普不能照本宣科“讲道理”,也不能违背科学原理,这就需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听得懂。
比如,对小学生,我会讲故事,告诉他们喀斯特地貌像一个又一个的小馒头,带领孩子们从地图上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大学生,我会用天气预报、手机导航等生活场景来解释时空大数据,结合地图学科发展规律,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培养更多人才。
科普中我也遇到很多趣事。在郑州一所小学,楼道里展示了许多小学生的地图作品,有火山喷发三维图、石灰岩地貌图等,画得形象首先要了解,有了解就会有兴趣,未来也许就会选择地图学科,这就是科普的力量。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地图博物馆,建成后作为科普基地,面向公众开放,帮大家了解地图、认识地图、爱上地图。
科普就像撒种子,今天种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明天或许就能长成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的参天大树。
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会涛
我能走上科学的道路,和儿时接受科普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最爱的一本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人为什么要喝水?面包上为什么有很多小孔?衣服为什么能保暖?可以说,我是读着这本书、想着这些问题爱上科学的。
如今,生长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孩子们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获取信息。但我认为,即使有了DeepSeek、豆包等更便捷的工具,科普在当下依然十分重要。科普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把科学的思维传达给受众,培养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做好科普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孩子们。如何把深奥的道理变成小朋友也能理解的简单逻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我常用打比方和做实验的方式。比如总有孩子问,飞机到底飞得有多快?我告诉他们,当飞机的速度达到2倍音速的时候,如果一直往西飞,就能实现“太阳不落山”。
我经常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做科普,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普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调整。面对小学的孩子们,我常讲知识就是力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走进中学,我会从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出发,回顾航空百年发展历程,希望同学们传承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而对于大学生,我更多的是与他们探讨航空前沿技术。
前几天,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讲座,同学们知道我是研究空空导弹的,围着我问了不少关于今年阅兵的问题,比如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等等。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些青年人正在主动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科普这件事,我已经坚持了不下20年。我喜欢做科普,尤其喜欢到校园里去,每每看到那一张张渴望科学知识的年轻面孔,总会由衷地想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科普讲堂搬到田间地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新友
我出生在农村,从事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40余年,对“三农”有很深的感情。我始终坚信,真正的科普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和报告厅,而应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和孕育生命的土壤。
给农民朋友做科普,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正阳县是我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花生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朋友迫切需要高产、抗病、耐涝、抗倒伏的优良品种,我们相继推广了远杂9102、豫花22号、豫花37号等优良品种,后来又研发、集成、推广了起垄种植、精准调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经过30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该县花生生产面貌,赢得了“中国花生看河南,河南花生看正阳”的美誉。
好话说千遍,不如示范田一片。给农民朋友做科普,要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的成效。在推广新技术时,我们非常注重高标准示范田的创建,通过做给农民看、陪着农民学、带着农民干,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并积极宣传新技术。
给农民朋友做科普,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引导他们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从脂肪酸、基因的角度给农民介绍高油酸花生,他们可能听不懂,但如果告诉他们高油酸花生耐储藏、不易产生霉变,长期食用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企业在收购时每斤会加价0.5元,他们则会欣然接受并积极推广这类优质品种。
给农民朋友做科普,要演好先生和学生双重角色,与他们真诚做朋友。生产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农民有着巨大的智慧,我们不少科研课题的火花就是在科普过程中与农民朋友思想碰撞产生的,我们的科研成果又要接受他们的检阅和评判,大家互为老师,相互尊重。
这些年的科普之路,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科技真正为农民带来了实惠,看到科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希望的田野更有生机活力。
这就是我的科普之路,一条虽然辛苦却充满意义的道路。农业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乐在其中。
科普是一场双向奔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相涛
对我而言,科普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次科学与实践的握手,是一场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奔赴。它始于好奇,忠于实用,最终归于对人民福祉实实在在的奉献。
1985年,我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畜牧站跟着老一代科学家赖银生教授做研究,时常跟着老教授们走村串户,蹲在鸡场边、鸡舍内,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讲解鸡苗选育、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等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那种“把学问讲进心坎里”的成就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002年,我们培育的青胫白皮固始鸡配套系刚推广,有农户反映鸡苗成活率低。我带着团队在养殖场住了半个月,手把手教养殖户实操。当第一批改良鸡苗成活率从60%提升到95%,养殖户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这才是俺要的真门道啊”时,我突然明白,农业科普最动人的场景,就是用科技的“金钥匙”,帮农民打开致富的“钱罐子”。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我们团队花了大量精力,把多年来研究积累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调配等关键技术,编写成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例如,2007年出版的《实用养鸡大全》第二版。不少养殖户照着这本书,把养鸡规模从几十只、上百只扩大到几千只、上万只。这让我坚信,好的科普作品要像“技术保姆”,既专业又贴心,让农民朋友一看就明白,一学就能用。
科普的作用远不止于“告诉大家科学是什么”,其核心是构建一座连接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桥梁。它需要将复杂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逻辑体系,用公众听得懂、感兴趣、能共鸣的语言和形式进行“再创造”。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我们有责任走出实验室,让科普成为科研的延伸和放大器,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做科学的翻译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俊标
这些天,在平原实验室、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外,我正梳理近几年的科普活动材料,为申报科普基地做准备。看着一张张活动照片,我不禁回想起这些年来做科普的点点滴滴。
同事们称我为“科普达人”,其实这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一直觉得,科研与科普,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几年,我们团队共同策划组织了50多场科普活动和讲座。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实验室那个专门规划的科普大厅。这个常态化开放的科普大厅,如今已成为我们与公众交流的桥梁。每逢实验室开放日,总能看到令人动容的场景:孩子们踮着脚尖,专注地观察着那些精密的科研仪器。3年来,这里接待了超过3000名参观者,其中约千名是中小学生。实验室的师生们都自发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这种“人人懂科普、人人爱科普”的氛围,让实验室充满了温度。
今年7月,“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走进郑州大学,那天的讲座上,当我介绍阿兹夫定药物的分子结构时,一个高中生好奇地问:“常老师,这么小的分子真能打败病毒吗?”我打了个比方:“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开一把锁,这个分子能精准地锁住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看着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更加确信:好的科普,就是要用这样生动的比喻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翻译”过来,让科学的种子在年轻人心灵中生根发芽。
这些年的科普实践也让我收获良多。在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上,我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科研路上的挫折与坚持。后来,有位年轻教师告诉我,正是我的这些真实经历鼓励他在科研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几个月前,我们的开放日活动入选中国科协的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在我心中,这份成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实验室里闪亮的眼睛,听到他们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我就更加确信——我们今日播下的科学种子,必将长成明日的参天大树。
这条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带着团队在科普沃土上耕耘,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心灵,完成我们科研人最美好的使命。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