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洛阳城南,有个名叫烟云涧的村子,如今是全国闻名的“仿古青铜器第一村”。2020年,这个村的产值高达1.6亿元,人均产值近5万元。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一位叫方兴庆的普通农民。
在河南洛阳城南,有个名叫烟云涧的村子,如今是全国闻名的“仿古青铜器第一村”。2020年,这个村的产值高达1.6亿元,人均产值近5万元。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一位叫方兴庆的普通农民。
1963年,21岁的方兴庆还是个地道庄稼人,却有双爱琢磨的巧手——家里桌椅坏了能随手修好,农闲时还总泡在县图书馆读历史书。这年,他偶然得到一面破损的青铜镜,爱不释手的同时,也动了“修好它”的念头。
为补铜镜,方兴庆一头扎进了青铜器的世界:翻遍古籍、请教老铜匠,把清洗、去锈、翻模、铸造、补色等十几道工序练了无数遍。为保险起见,他先试着仿制了一面同款铜镜,可新铜的“崭新感”与古镜的“岁月痕迹”差得太远。反复琢磨后,他发明了“粘贴做锈法”:把天然铜锈粘在器物上,再埋进土里自然氧化,仿品瞬间有了“古味”,抱着试试的心态,方兴庆带着仿制的青铜器去古玩市场摆摊,没想到第一次就有人花200元买走了铜镜——要知道,这在60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尝到甜头的方兴庆没有止步,铜币、铜鼎、铜马……仿制品越做越精。但他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私自卖文物是犯法的”。所以每卖一件,他都主动提醒买家:“这是工艺品,不是真古董”,定价也严格按工艺品算。
村民们见方兴庆靠手艺赚了钱,纷纷上门学艺。方兴庆毫不藏私,把全套技艺教给了乡亲们。很快,烟云涧村家家户户都支起了铜炉,成了远近闻名的仿古青铜器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平静的日子在1981年被打破:几辆警车突然开进村子,把方兴庆带走了。原来上海海关查获一批走私“古董”,追根溯源竟全是烟云涧村的仿制品。
面对警察的询问,方兴庆坦然承认是自己做的,但反复强调:“我每次都跟买家说清楚是工艺品,价格也没按古董算”。警方调查后发现,他说的全是实话——真正把仿品当古董倒卖的是二道贩子。最终,方兴庆被无罪释放。
这次风波让方兴庆更警惕。为彻底杜绝“被背锅”,他给所有仿制品加上了专属落款,相当于给每件作品盖了“身份戳”。这一招不仅彻底避开了法律风险,还让“烟云涧仿古铜器”成了响当当的招牌。
很少有人知道,烟云涧村的青铜技艺本就有3000多年历史——夏商周时这里就是王室祭器的制作地,明清时也有人零星仿制,却始终没成气候。直到方兴庆这一代,这门古老手艺才真正“活”了过来:既传承了文化,又让全村人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的烟云涧村,仍飘着青铜铸造的烟火气。方兴庆用一双巧手、一份清醒,把“仿制”做成了正经产业,也书写了一段农民与传统文化的致富故事。
来源:王老师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