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每次吃韩式部队锅都特好奇,辣乎乎的泡菜、鲜美的蘑菇,怎么就混进了午餐肉这种西式罐头?后来才琢磨明白,这口肉的来头真不小,跟两场战争都扯得上关系,甚至还成了一种特殊的“战争遗产”。
我每次吃韩式部队锅都特好奇,辣乎乎的泡菜、鲜美的蘑菇,怎么就混进了午餐肉这种西式罐头?后来才琢磨明白,这口肉的来头真不小,跟两场战争都扯得上关系,甚至还成了一种特殊的“战争遗产”。
午餐肉这东西,是1937年美国荷美尔公司搞出来的,成分挺简单,猪肉、糖、盐再加马铃薯淀粉和水。
不过它的名字“Spam”可比成分有意思多了,据奥斯汀的Spam博物馆说,这名字是公司副总裁的弟弟KenDaigneau在一场竞赛里想出来的,还拿了100美元奖金。
有人说这是“spice”和“ham”拼的,也有人说是“SpeciallyProcessedAmericanMeat”的缩写,官方广告语倒是直白,叫“SizzlePorkandMmm”。
说实话,不管名字咋来的,能让全世界不少人记住,这命名也算成功了。
本来荷美尔公司一开始是想把午餐肉卖给美国家庭主妇,建议她们冷着吃、烤着吃或者煎着吃。
但二战一来,一切都变了,它被美军当成了前线士兵的标准口粮,每周要送1500万罐到前线。
你想啊,战争年代,耐储存、分量足还能补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多难得,午餐肉自然成了补给的重头戏。
可士兵们却不买账,吃多了就开始吐槽,说它是“没通过体检的火腿”,还有人调侃“这才是战争地狱的真正原因”。
我倒觉得,那会儿能有口扛饿的肉,已经比没的吃强多了,士兵们的吐槽,更像是苦中作乐的小抱怨。
不过真正让午餐肉在亚洲扎根的,还得是朝鲜战争。
那会儿美军在韩国,会用午餐肉、可乐、口香糖换当地的服务;到了菲律宾,看见饿肚子的民众,甚至会直接把午餐肉罐头扔过去。
战争结束后,大量午餐肉留在了亚洲,当地人没浪费,反而开始琢磨怎么把它做成顺口的本地菜。
韩国人最会玩,把午餐肉加进炒饭、紫菜包饭里,还发明了部队锅,就是我开头说的,把韩式调料和午餐肉熬在一块儿,没想到成了经典。
冲绳人也不含糊,会把午餐肉加进炒蛋或炒蔬菜里,后来还专门出了本叫《Love!Spam》的食谱,里面收了100种午餐肉做法。
老实讲,能把一款外来罐头玩出这么多花样,真得佩服他们的创造力。
夏威夷就更夸张了,当地人一年要吃掉好几百罐午餐肉,甚至把它放进了麦当劳早餐里,成了标配。
有个叫RainbowDrive-In的餐厅,从1961年就开始卖午餐肉套餐,到现在还是当地人的怀旧味道。
在这些地方,午餐肉早不是啥美国廉价罐头了,反而成了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但午餐肉身上的矛盾也挺明显,对不少人来说,它是童年回忆、是家庭的味道。
比如夏威夷人吃着午餐肉套餐,想起的可能是小时候跟家人去餐厅的日子,可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带着美军存在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印记。
有个叫小光美玲(MireKoikari)的学者,研究冲绳的时候就说,午餐肉不光改了当地的饮食,还变了当地女性的厨房和食谱,是美军文化输入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移民的视角,我认识个韩国裔朋友,第一次在美国超市看见午餐肉,惊讶地说“这不是我们那儿的东西吗”。
后来他才知道,午餐原本是美国造的,只是因为战争传到亚洲,又在亚洲“长”出了新样子。
韩国裔厨师PeterSerpico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他说“正宗”这东西本来就模糊,现在韩国人用雪碧腌牛排都不新鲜了,重要的不是传统纯不纯,而是饮食能不能装下历史和身份。
说实话,我之前也没多想过午餐肉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直到了解了这些,才发现平时吃的一口肉,可能藏着战争的痕迹、文化的交融。
它从美国的商业产品,变成战争口粮,再变成亚洲的特色食材,每一步都跟时代绑在一块儿。
说到底,饮食从来不是天生就有的“古老传统”,反而常是国际关系、战争和人们创造力的产物。
就像部队锅把美军食材和韩国味道熬在一锅,午餐肉在亚洲的故事,也是战争遗产和文化再造拧在一起的结果。
以后再吃部队锅,我可能会多琢磨琢磨,这口肉里,装的可不只是味道,还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呢。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