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能站上权力顶峰?李氏皇族真没人反对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3:55 1

摘要: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皇帝足足出了四百多位,可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个。这事儿乍一看是 “个人传奇”,细琢磨却全是时代、制度、人心的 “合力结果”—— 不是武则天 “突然想当皇帝”,而是当时的环境给了她机会,她又精准抓住了每一步;也不是李氏皇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皇帝足足出了四百多位,可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个。这事儿乍一看是 “个人传奇”,细琢磨却全是时代、制度、人心的 “合力结果”—— 不是武则天 “突然想当皇帝”,而是当时的环境给了她机会,她又精准抓住了每一步;也不是李氏皇族 “没人反对”,而是反对的人要么没实力,要么没策略,最终全成了她登顶路上的 “垫脚石”。

很多人觉得武则天是 “逆天改命”,其实她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唐朝的 “时代缝隙” 里。没有这些前提,再厉害的人也难成气候。

1. 唐朝的 “女性参政传统”:不是武则天开的头

咱们得先纠正一个误区:唐朝不是 “男尊女卑到极致” 的朝代,相反,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存在感,是整个封建史里数一数二的

早从唐太宗时期说起,长孙皇后虽然没直接干政,但 “朝服劝谏”“撰写《女则》”,实际上成了唐太宗的 “政治顾问”;到了唐高宗初期,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敢联合房遗爱谋反,想推翻唐高宗 —— 这要是换了明清,一个公主敢碰政治,早被满门抄斩了。

这种 “女性能沾政治” 的氛围,是武则天的 “第一块基石”。她入宫时是才人,后来当昭仪、皇后,再到 “二圣临朝”,朝野上下虽然有反对声,但没人会说 “女人不能管政事”—— 因为前辈已经开了头,大家心里有这个 “接受度”。要是换了宋朝,程朱理学兴起后,“女子无才便是德” 成了规矩,武则天别说当皇帝,就算想垂帘听政,都得被唾沫星子淹死。

2. 关陇集团的 “衰落”:旧势力垮了,新空间就来了

唐朝初年的权力核心,是 “关陇集团”—— 这是从北周、隋朝传下来的 “西北军事贵族圈”,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里,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恭这些人,基本都是这个集团的。唐高宗刚继位时,长孙无忌作为舅舅,又是顾命大臣,几乎掌控了朝政,连唐高宗想废了王皇后,都得看他的脸色。

但问题是,皇帝终究想自己掌权。唐高宗虽然身体不好,但脑子不笨,他早就想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可自己手里没 “可用之人”—— 朝堂上的大臣要么是长孙无忌的亲信,要么是老派贵族,没人敢跟长孙无忌对着干。

这时候,武则天站了出来。她出身不高(父亲武士彟是商人出身,不是贵族),跟关陇集团没瓜葛,正好成了唐高宗的 “天然盟友”。“废王立武” 的本质,不是唐高宗 “爱美人不爱江山”,而是皇帝联合 “非贵族势力”,打倒了旧贵族集团

结果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削爵流放,最后自缢身亡;褚遂良、韩瑗这些反对 “废王立武” 的大臣,要么被罢官,要么被流放。关陇集团经此一役,彻底垮了 —— 而武则天,借着这场斗争,从一个后宫妃子,变成了能影响朝政的 “皇后”,手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那些被她提拔的寒门官员,比如许敬宗、李义府)。

3. 唐高宗的 “身体垮掉”:权力只能 “委托” 给最信任的人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唐高宗身体好,武则天根本没机会插手朝政

唐高宗有个遗传病叫 “风疾”(现在推测可能是高血压、偏头痛之类的疾病),一发作就头晕目眩,连奏章都看不了。他在位后期,病情越来越重,根本没法处理国事。这时候,权力不能 “真空”,交给谁呢?

交给大臣?长孙无忌的教训就在眼前,他怕再出一个 “权臣”;交给儿子?当时的太子李弘才十几岁,年纪太小,镇不住朝堂;交给宗室?李氏皇族里,要么是没能力的,要么是他不信任的(比如唐太宗的儿子们,跟他是兄弟,他怕兄弟夺权)。

思来想去,只有武则天 —— 他的皇后,既是自己人,又在 “废王立武” 中证明了有政治能力,还能镇住那些大臣。于是,唐高宗开始让武则天 “协助处理朝政”,后来干脆 “二圣临朝”—— 朝堂上,皇帝和皇后一起坐朝,武则天成了事实上的 “半个皇帝”。

这一步,是武则天权力的 “质变”。要是没有唐高宗的 “权力委托”,她顶多是个受宠的皇后,永远到不了政治核心。

有了时代窗口,还得有能力抓住。武则天的厉害之处,在于她每一步都走得 “稳、准、狠”,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1. 从 “皇后” 到 “天后”:先把名分定下来

“二圣临朝” 后,武则天不满足于 “协助”,她要的是 “合法的权力地位”。于是,在公元 674 年,她给唐高宗上了个建议,叫 “建言十二事”—— 内容全是收买人心的好事:比如减轻赋税、提拔寒门、重视农桑、善待老人等等。这些建议一出来,百姓高兴,寒门官员支持,连唐高宗都觉得 “皇后想得周到”。

借着这个势头,武则天提议:唐高宗改称 “天皇”,自己改称 “天后”。这不是简单的 “改名”,而是把自己的地位从 “皇帝的妻子”,提升到了 “与皇帝平等的政治伙伴”。从此以后,她处理朝政不再是 “协助”,而是 “天经地义”—— 因为她是 “天后”,跟 “天皇” 平起平坐。

这一步,她没动一兵一卒,只用了 “建言” 和 “改名”,就把权力的 “合法性” 拿到了手。

2. 清除 “继承人威胁”: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手软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唐高宗,一旦唐高宗去世,权力就得交给太子。要是太子不跟自己一条心,她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所以,她对太子的态度,只有一个:要么听话,要么废掉

第一个太子是李忠(唐高宗的庶子),因为不是武则天亲生的,又跟长孙无忌有牵连,武则天刚当上皇后,就找了个理由把他废了,后来赐死 —— 这是 “杀鸡儆猴”。

第二个太子是李弘(武则天的长子),这孩子仁厚,但跟武则天政见不合。比如,李弘想给萧淑妃的女儿(武则天的政敌)平反,还反对武则天重用酷吏。武则天一看,这儿子将来肯定会跟自己作对,于是在公元 675 年,李弘突然 “暴毙”(史书有争议,有人说是病死,有人说是被武则天毒死)。不管真相如何,李弘一死,武则天少了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个太子是李贤(武则天的次子),这孩子比李弘聪明,也更有野心。他不仅反对武则天,还暗地里收集武则天的 “黑料”,甚至被人举报 “谋反”(家里搜出了铠甲)。武则天直接把他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后来在唐高宗去世后,派人把他赐死。

第四个太子是李显(武则天的三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唐高宗去世后,李显继位,但他刚登基就想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皇后的父亲)当宰相,还说 “我就算把天下给了他,也没什么不可以”。武则天一看,这儿子比前两个还不靠谱,直接以 “昏庸无能” 为由,把他废了,贬为庐陵王,送到外地软禁起来。

第五个太子是李旦(武则天的四子),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李旦比哥哥们 “乖”,知道母亲厉害,所以登基后啥也不敢干,所有政事都交给武则天处理,自己只当个 “傀儡皇帝”。

看看这一串操作:亲生儿子也好,庶子也罢,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权力,武则天绝不留情。她用这种 “铁腕”,彻底清除了 “继承人路线” 上的障碍,让自己成了唐高宗去世后,唯一能掌控权力的人。

3. 用 “酷吏” 打反对派,用 “能臣” 保江山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反对她的人不少,尤其是李氏皇族和旧贵族。怎么对付这些人?她用了个 “两面手法”:酷吏负责 “打”,能臣负责 “保”

先说酷吏:来俊臣、周兴、索元礼这些人,都是武则天提拔的。他们的任务很简单:找借口诬陷反对者,用酷刑逼供,制造冤案。比如 “请君入瓮” 的典故,就是周兴被来俊臣陷害的故事。这些酷吏虽然残暴,但效果很明显 —— 短短几年,李氏皇族里的亲王、郡王杀了十几个,旧贵族官员杀了上百个,朝野上下没人再敢公开反对武则天。等反对声音小了,武则天又把这些酷吏杀了,说是 “平息民愤”—— 既除了对手,又当了 “好人”,一举两得。再说能臣:武则天不傻,光靠酷吏只能搞恐怖统治,国家还得靠能臣治理。她提拔了狄仁杰、姚崇、宋璟这些人 —— 狄仁杰断案如神,安抚百姓;姚崇后来成了唐玄宗的 “开元贤相”,整顿吏治。这些能臣保证了唐朝的经济、民生没出大问题,百姓能安居乐业。老百姓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能吃饱饭、过好日子,就不会反对 —— 这才是武则天最稳固的 “统治基础”。

很多人会问:李氏皇族那么多人,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武则天夺权?其实不是没人反对,而是反对的人 “实力不够、策略不对、人心不齐”,最后全失败了。

1. 最有名的反对:李贞、李冲父子的 “短命起兵”

公元 688 年,武则天打算 “称帝” 的苗头越来越明显,李氏皇族里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 唐太宗的第八子、越王李贞,还有他的儿子琅琊王李冲,决定起兵反抗。

可这场起兵,简直是 “笑话级别的反抗”:

准备不足: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起兵,结果只召集了几千人,连博州城都没打下来,就被当地官员杀了;李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得知儿子死了,吓得想投降,后来勉强凑了一万多人,可这些人大多是临时抓来的百姓,根本没战斗力。没人支援:李贞父子起兵前,曾给各地的李氏亲王写信,呼吁大家一起反抗。可结果呢?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这些亲王,要么犹豫不决,要么怕被武则天报复,全都按兵不动。最后,只有李贞父子孤零零地起兵,成了 “孤军奋战”。武则天早有准备:武则天得知李贞起兵后,立刻派宰相张光辅率领十万大军镇压。双方兵力悬殊,李贞的军队一触即溃,最后李贞自杀,全家被灭门。

这场起兵,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 它充分暴露了李氏皇族的 “软弱和分散”:手里没兵、没权、没民心,还不团结,怎么跟掌控中枢的武则天斗?

2. 李氏皇族的 “先天不足”:从唐太宗开始就被 “削弱” 了

为什么李氏皇族这么 “弱”?根源在唐太宗身上。

唐太宗是靠 “玄武门之变” 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才当上皇帝的,所以他特别怕 “宗室夺权”。登基后,他做了两件事,直接削弱了李氏皇族的实力:

不让宗室掌实权:唐太宗把自己的兄弟、儿子都封为亲王,但只给他们 “虚职”,不给他们兵权和行政权。比如亲王们虽然有封地,但不能去封地管事,只能住在京城,由朝廷供养 —— 说白了,就是 “圈养起来”,不让他们有机会发展势力。分散宗室到各地:到了唐高宗时期,为了进一步防止宗室联合,又把亲王们分到各地当 “刺史”,但还是不给实权,当地的军政大权都由朝廷派来的官员掌控。这样一来,宗室子弟分散在各地,彼此之间没法联系,就算想反抗,也只能 “各自为战”,成不了气候。

到了武则天时期,李氏皇族早就成了 “没牙的老虎”—— 手里没兵,没权,没地盘,甚至连互相联系都难。反观武则天,掌控了朝廷的军队、财政、人事权,还有大量寒门官员支持,李氏皇族的反对,自然是 “以卵击石”。

3. 最后一个 “反对者”:太平公主?其实是 “后来者”

有人会说,太平公主不是反对武则天吗?其实不是。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武则天对她很宠爱,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太平公主早期是 “支持母亲” 的,因为母亲掌权,她自己也能获得权力。

真正反对武则天的,是后来的 “复唐派”,比如张柬之等人,但这些人不是李氏皇族,而是大臣。李氏皇族里,到武则天称帝前,能打的、敢反抗的,基本都被武则天收拾干净了 —— 剩下的要么年幼,要么胆小,要么投靠了武则天,根本成不了气候。

咱们总结一下: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不是 “偶然”,也不是 “天命”,而是三个因素的叠加:

时代给了机会:唐朝女性参政的传统、关陇集团的衰落、唐高宗的身体问题,让她有了 “进入政治核心” 的窗口;自身有能力抓住:她懂政治、会用人、敢下手,从皇后到天后,再到临朝称制,每一步都走得稳准狠,逐步积累权力;对手太弱:李氏皇族被唐太宗削弱,没实权、不团结,反对者要么没策略,要么没实力,最后全被武则天清除。

至于 “李氏皇族有没有反对”,答案是 “有”,但反对的力量太弱,根本挡不住武则天的步伐。这也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浪潮里,个人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更取决于时代的趋势和对手的水平 —— 武则天,就是那个 “踩对了时代、用对了能力、遇到了弱对手” 的幸运者,也是强者。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