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男子地铁猝死!猝死发生前的2个信号,早知道或可救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4:03 1

摘要:早高峰的地铁车厢里,林志刚(化名)挤在人群中。他45岁,是一名普通的小企业管理人员。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常常失眠。那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样,拎着包,看着手机新闻,眼皮沉重,忽然一阵剧烈心慌、胸闷袭来。他暗暗咬牙自忍,心想“挺一挺就好了”。

“都说身体吃不消的时候要休息,但谁又不是硬撑着过日子?”

早高峰的地铁车厢里,林志刚(化名)挤在人群中。他45岁,是一名普通的小企业管理人员。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常常失眠。那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样,拎着包,看着手机新闻,眼皮沉重,忽然一阵剧烈心慌、胸闷袭来。他暗暗咬牙自忍,心想“挺一挺就好了”。

可是,地铁行驶到下一个站台时,身边人惊叫起来,林志刚瘫倒在地,面色苍白……急救人员赶到时,他已经没有心跳。

“怎么会这样?”、“看起来很健康的人,怎会无声倒下?”地铁里的人议论纷纷。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看似突然的猝死,其实并非毫无征兆?有些信号,如果早点识别和重视,或许一条生命就不会戛然而止。这两大猝死前的“警告信号”,你真的都知道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些“救命线索”讲清楚,你和家人都能用得上。

猝死背后,其实有迹可循

很多人以为,猝死是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灾难。但权威医学数据显示,近80%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事件发生前几小时到几天内都曾出现过明显的“预警信号”

比如:

短暂的胸痛或胸闷,常被误以为是“胃不舒服”或“累了”

突然乏力、头晕、出冷汗,觉得像感冒却又说不上来哪里不舒服

心跳时快时慢,有时还会有“扑通乱跳”的感觉

专注心血管病研究的北京协和医院最新数据显示:

40岁以上男性发生猝死的风险,是女性同龄人的2.5倍

我国每年有约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中青年群体占比不断上升

心脏专家解释,最常见的猝死“前兆”有两项,千万别忽视。

猝死前的2个“救命信号”,你发现过吗?

信号一:频繁胸部不适

短时间内反复出现胸闷、胸痛——尤其是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清晨刚起床这段时间,往往持续1-5分钟可自行缓解。很多人以为“忍忍就过去”,但这其实是心肌供血异常或冠脉痉挛的典型表现。哈佛大学一项长达15年的队列研究发现:

有胸痛症状的中年男性,发生突发心梗的概率高出健康人群约4.8倍

约62%猝死患者回溯病史可查到反复胸部不适或压榨感,但90%都未及时就医

信号二:莫名的心悸与憋气

心跳忽快忽慢、心慌、甚至憋气、呼吸不畅。往往发生在夜间入睡前或饭后,很多人以为“喝了咖啡”或者“最近压力大”,其实这可能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警告。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心律不齐或室颤是猝死最直接的机制,几乎占到81%的案例

短暂昏厥或“差点晕倒”、不规则脉搏,多数都被误判为“体质虚”而忽略

这些“信号”,往往很短暂,但反复出现时就极具危险。当发现自己突然胸口闷痛、心慌气短,哪怕症状不重,都务必高度重视。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史的中年人,更要警惕。

如何远离猝死发生?临床医生的3条建议,人人都能做

提示一:别拿“忍一忍”赌命,及时就医是不变原则

出现胸部不适、心慌、乏力等症状,即使短暂缓解,也要尽快到医院做心电图和心脏标志物检查

存在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心脏病史),每年都建议体检一次心电图和血脂、血糖检测

提示二:科学运动+作息,别再过劳“拼命”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中年人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车)。别熬夜、少喝酒,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

避免连续高强度工作、生活节奏太快,学会适度放松。

提示三:家庭急救知识“人人必备”

学习徒手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有研究提示,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的急救成功率能从6%提升至24%以上,只因身边人会急救

建议和家人提前了解附近AED设备位置,做好家中突发情况应急预案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方法其实都不难做到?最关键的是别把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看成小事,每一个重视的决定,都有可能救你一命。

健康,其实就在每一个对身体的“留心”里。无论多忙多累,一定记得:保命的不是坚持,而是警觉和及时行动

若你或家人已经出现文中相关信号,建议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做全面评估与干预,而不是自我诊断或拖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诱因不同,如能科学预防与响应,绝大多数悲剧都可以避免。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特征及猝死风险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

《心源性猝死诊断与急救指南(2020)》中国医师协会

Harvard Heart Letter: “Warning signs before sudden cardiac arrest”

《冠心病患者预警症状识别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

北京协和医院心研所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

世界卫生组织:成年人运动与健康建议(2020)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与AED管理规范》,中华急救医学会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张守健康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