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了!37 岁华裔身家 1200 亿,靠 AI 卖 “铲子” 成最年轻富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4:02 1

摘要:37 岁就坐拥 1200 亿身家,还成了今年最年轻的富豪?这位叫 Edwin Chen 的华裔大佬,靠一家 AI 公司五年就做到估值 1700 多亿,关键是前五年都没融过资,年营收还超 10 亿美元!要知道,AI 圈里搞算法、做模型的才常被捧为 “大佬”,他却

37 岁就坐拥 1200 亿身家,还成了今年最年轻的富豪?这位叫 Edwin Chen 的华裔大佬,靠一家 AI 公司五年就做到估值 1700 多亿,关键是前五年都没融过资,年营收还超 10 亿美元!要知道,AI 圈里搞算法、做模型的才常被捧为 “大佬”,他却靠给 AI 做数据标注 —— 被戏称 “赛博富士康” 的活儿,就赚得盆满钵满,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的公司凭啥能让 OpenAI、微软这些巨头都抢着合作?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 AI 新贵的发家史。

先说说这让人眼红的成绩:据《福布斯》报道,Edwin Chen 创办的 Surge AI 最近在搞 10 亿美元的首轮融资,估值直接飙到 240 亿美元(约 1712 亿人民币)!而他个人持有公司 75% 的股份,身家一下冲到 180 亿美元(约 1281 亿人民币),首次入选《福布斯》美国富豪榜,还成了今年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要知道,他 32 岁才从大厂辞职创业,短短五年就从普通打工人逆袭成千亿富豪,这速度在 AI 圈都算 “火箭级” 的。

可能有人会问,数据标注不就是给 AI 标图片、标文字吗?怎么能这么赚钱?这里就得先搞懂 AI 行业的逻辑:不管是 ChatGPT 还是 Claude3,这些大模型要想 “聪明”,都得靠大量 “干净” 的数据训练。就像人要学习得先看书一样,AI 要学习就得靠标注好的数据 —— 把模糊的图片标成 “猫”“狗”,把混乱的文字标成 “正面评价”“负面评价”,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儿,却是 AI 发展的 “刚需”。用行业里的话说,英伟达是给 AI 卖 “算力铲子” 的,而 Surge AI 就是给 AI 卖 “数据铲子” 的,都是 AI 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自然能分到大蛋糕。

再看看 Edwin Chen 的经历,你会发现他能成功,其实早有铺垫。他 1988 年出生在普通家庭,爸妈靠开中餐厅谋生,可他从小就跟 “学霸” 挂钩:8 岁就自己琢磨着学微积分,17 岁直接考上麻省理工学院,学的还是数学、语言学、计算机三个硬核专业 —— 这三门学问刚好对应数据标注的核心:数学负责逻辑,语言学搞定文字标注,计算机保障技术实现,等于从小就为创业攒了 “技能点”。

毕业后的经历更让他摸清了行业痛点。他先去华尔街,在硅谷创业教父彼得・蒂尔的对冲基金做算法,搞懂了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后来又去 Twitter、谷歌、Facebook 这些大厂,专门负责数据和 AI 相关的工作,天天跟 AI 模型打交道。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创业的,是一次糟心的经历:当时他所在的团队要给一个项目标五万条信息流,找外包做了半年,结果标得一塌糊涂 —— 俚语、梗图全标错,数据根本没法用。他当时就想:“连谷歌这种巨头都搞不定的事,肯定藏着大机会!”2020 年,32 岁的他辞掉安稳的大厂工作,揣着这个想法创办了 Surge AI。

创业初期的 Edwin Chen,也经历过 “苦日子”。他一个人在旧金山的公寓里,花了整整一个月写产品第一版代码,没人脉没资源,就靠在攀岩馆偶遇 Airbnb 和 Neeva 的高管,才拿到第一批客户。可没想到产品一上线就爆了 —— 不到 12 个月,营收就做到了八位数(也就是上千万美元),还刚好赶上大语言模型爆发的风口,OpenAI、Anthropic 这些巨头都来找他要数据标注服务。

现在的 Surge AI,早就不是小作坊了:250 名员工,客户名单堪称 “AI 圈全明星”——OpenAI、Anthropic、谷歌、微软、Meta 一个都没落下。就说 Meta 吧,在投资竞争对手 Scale AI 之前,每年在 Surge AI 的标注服务上要花 1.5 亿美元;ChatGPT 和 Claude3 训练的时候,都用了 Surge AI 标注的数据。Edwin Chen 特别懂怎么打造 “护城河”,他不做简单的标注,专门啃 “硬骨头”—— 比如复杂的专业文档标注、多语言语义理解,还靠技术把标注准确率提得特别高,让竞争对手很难追上。他常说:“AGI(通用人工智能)不会从一堆错数据里诞生,我们要做的是高质量的数据输入。”

其实不止 Edwin Chen,现在 AI 圈正刮着 “造富风暴”。比如 AI 搜索引擎公司 Perplexity,三个 90 后创办,才三年估值就到 200 亿美元(约 1425 亿人民币);法国的 Mistral AI,三个 90 后从大厂辞职创业,靠 7 页 PPT 就融了 1 亿美元,现在估值也破千亿了。二级市场更疯狂:英伟达、甲骨文股价创历史新高,A 股的寒武纪超越茅台成 “新股王”,市值破 6000 亿;海光信息、新易盛这些算力股,不到五个月股价就翻倍。难怪黄仁勋说:“未来 5 年 AI 造的百万富翁,会比互联网 20 年还多。”

网友们看到这些造富神话,讨论得特别热烈。有网友说:“原来搞 AI 不一定非要做模型,给 AI 做配套也能赚大钱,Edwin Chen 这思路太绝了!” 还有网友感慨:“学霸就是不一样,从 MIT 到千亿富豪,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 也有理性的网友提醒:“AI 现在看着火,但泡沫也大,就像硅谷分析师说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破,还是得理性看待。” 还有人羡慕:“同样是 30 多岁,人家已经千亿身家,我还在纠结下个月房租,人和人的差距也太大了!”

不过热闹背后,也得警惕风险。就像硅谷知名分析师 Henry Blodget 说的:“一旦 AI 从繁荣变萧条,影响会远超科技行业。” 毕竟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有造富神话,也有泡沫破裂后的惨状。Edwin Chen 虽然现在风光,但 Surge AI 面临的竞争也不小 —— 比如估值 290 亿美元的 Scale AI,还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数据标注赛道,未来能不能守住优势,还得看技术和服务。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Edwin Chen 的成功,不光是运气好赶上 AI 风口,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到别人忽视的痛点,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把 “小生意” 做成千亿规模。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革命里,不一定非要站在聚光灯下做 “主角”,做产业链上的 “刚需配角”,也能抓住大机会。当然,AI 造富潮虽然汹涌,但也得保持清醒,毕竟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可能快。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 Edwin Chen 这样的创业者,靠真本事在技术浪潮里站稳脚跟,而不是只靠泡沫赚钱。

来源:日照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