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津宁河芦台的鱼塘边,金万昆坚守了一辈子。他发表了96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为淡水鱼类遗传育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资料。他培育出11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大幅度提升了养殖户的收入,堪称水产育种专家。
金万昆(右)在渔场 图片由王学志提供
在天津宁河芦台的鱼塘边,金万昆坚守了一辈子。他发表了96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为淡水鱼类遗传育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资料。他培育出11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大幅度提升了养殖户的收入,堪称水产育种专家。
2023年12月2日,金万昆因病辞世,享年91岁。接到为这位老人著书立传的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该从哪里起笔书写呢?在天津市总工会领导的介绍下,2024年早春二月,我驱车往返百余公里,在宁河区总工会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走进金万昆创办的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进行了首次采访。
金爷爷的办公室依然保持原状——那把椅子肯定是老物件:碎裂的人造革表面和反复缠绕的胶带,足以见证其年代久远;一台大电视机,是早已淘汰的老款式;办公桌不大,左侧放着厚厚的一摞书籍和资料,上面是金爷爷用红、蓝、黑三色铅笔勾勾画画的批改和注释,就像他昨天刚刚看过一样;桌上还摆着一个小小的葫芦,上面烙着“鱼趣”两个字。
大家伙儿更喜欢称金万昆为“鱼爷爷”或“他老”,前者显得敬爱,后者透着亲切。鱼爷爷曾说:“我就是‘鱼花子’(打鱼的)出身,党培养了我,我的一切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这辈子我就为做好一件事——培育出好鱼苗!”直到去世前,他仍心心念念着自己钟情一生的宝贝鱼儿们。
通过长时间的实地采访、调研,搜集信息,我感动于他从一块荒地起步,挖鱼塘、建渔场、修道路、建车间,像铁人一样,忙了一年又一年,一直干到生命的尽头。也在思考着,在这一个个璀璨的人生闪光点背后,指引金万昆不断找寻方向、不断成长、坚定前行的灯塔是什么。
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鱼爷爷”金万昆纪事》这本书,让我记住了金万昆常说的一句话:“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还是那块水田,收的粮食更多更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鱼类育种也是如此,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养鱼,没有良种,绝对不行。”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已成现实,而“鱼爷爷”金万昆的“年年有鱼梦”,我想也终将梦想成真。
以土办法采卵孵鱼苗
建设北方家鱼繁育场
1932年,金万昆出生在芦台一个渔民家庭。一家老小挤在破旧的渔船上,过着风雨飘摇、居无定所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芦台成立渔业生产互助组,渔民们推选金万昆当组长。1956年,芦台换新渔业生产合作社成立,金万昆担任了社长。身为带头人,他常琢磨: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捕鱼捞虾,年复一年,渔业资源终将匮乏,怎么办?那就得“两条腿走路”,发展渔业养殖。
长期在水上谋生,金万昆掌握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他在船头往四周一看,就能通过水面、水流、水情判断出这段河道上哪个地方有鱼。到什么季节,什么样的鱼追逐产卵,细心的他也一清二楚。
他头戴一顶麦秆编的大草帽,光着膀子,赤脚走在河滩上。走上一段路便停下脚步,蹲下身往河里瞧。稻草一捆一捆绑好,在河里做了记号。一次次蹚水下河,直到把稻草捆全部放稳当。
深夜,河水哗哗地响,像开了锅似的。金万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他知道,这些响动是一群一群的鲤鱼在咬籽。约莫一个小时过后,喧嚣的河面恢复了平静。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金万昆蹚着水,向稻草捆走过去。定睛看,稻草捆上粘满晶莹剔透的小珠,他知道,这就是鲤鱼的受精卵。把粘满鱼卵的稻草捆运回合作社,从各家拿来坛坛罐罐、缸缸盆盆,全都盛满水,把稻草放在水里。屋里、院里全摆满了,合作社看上去好像卖瓦盆瓦罐的门市部。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金万昆拿了个小板凳,坐在坛坛罐罐旁边,像小学生一样认真,观察鱼卵的变化,记在小本子上。过了四天四夜,他欣喜地发现,坛坛罐罐、缸缸盆盆里出现了很多“水花”,鱼苗顺利进入第一阶段,意味着采卵孵化成功了!消息传出去,轰动芦台,领导决定:将八个废弃的窑坑拨给换新渔业生产合作社,挂牌成立“换新渔场”,由金万昆兼任场长。
金万昆没有豪言壮语,他激励大伙儿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自己带头,吃大苦、受大累、流大汗。几十名男女老少开始了创业征程。第二年春天,三十多个方方正正的鱼池像棋盘一样横卧在大地上,水放得满满的,平静的水面倒映着朵朵白云,仿佛群鱼在池中游动。
一批一批的鱼卵,被取回来放在鱼池里。几天后,鱼卵破膜变成细小的水花;十几天后,长成“乌仔头”,群群小鱼在鱼池中不停地游。到了秋天,鱼池中的鲤鱼个个都有半斤重!
1958年,上级奖给换新渔场3000尾花鲢和白鲢鱼苗。这批鱼苗来自长江之滨的江西省瑞昌县(今瑞昌市),那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摇篮,鱼苗质优、高产,享誉长江流域,素有“金不换”之称。领导下达指令:要求金万昆养好这些鱼苗,并推广到北方各地。
鱼苗很快运到换新渔场,安置在鱼池里。金万昆昼夜观察,结合以往经验,设定喂食时间,一点点摸索。转年秋天,绝大多数鱼都长到了一公斤左右。养殖鲢鱼成功的消息轰动了华北渔业界,大家纷纷到宁河芦台参观取经。
1961年初春,金万昆前往江苏学习白鲢孵化技术。他的文化基础薄弱,科学知识欠缺很多,慢慢地自己琢磨出学习方法——课堂上没听懂的词,先记下读音,下课后查字典,誊写在本子上,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他曾回忆:“这40天主要是学催产孵化,特别是学淡水鱼的生物特性。我觉得我下了最大的力气。反正领导说的话咱不能忘——要把南方的花骨朵给北方掐回来,在北方结果儿!”
就是靠着铁杵磨针的精神和钻劲儿,1961年,换新渔场通过人工孵化成活了100多万尾白鲢鱼苗。从这时起,在中国北方,有了第一个家鱼繁育场。与此同时,金万昆抓紧自学,《淡水养鱼》《鱼病防治》等书籍,那都是两寸多厚的大部头,他借助字典啃了一遍又一遍,记下16万字的自学笔记,专业知识突飞猛进。
年孵化鱼苗4亿尾
四大名鲫落户天津
1987年春天,万物复苏,垂杨柳吐绿飘絮,换新渔场已经更名为“换新水产良种场”,几十个大鱼池清波荡漾,浮光耀金,一派生机。金万昆带领全场17名职工,向着既定的生产目标——孵化鱼苗4亿尾进军。
金万昆不止一次说过,鱼苗孵化就是打仗,渔场就是战场。这次孵化4亿尾鱼苗更是一场硬仗。这一年他55岁,就像一个老将军一样坐镇中枢,指挥全局。终于,时机到了。4月15日,天气预报说后半月以晴为主、平均气温20℃。金万昆拍手称快:“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20日开始孵化!”
4月20日当天,金万昆起得特别早。匆匆吃过早饭,走出宿舍,良种场的17个人一个不少,各就各位。孵化池旁摆了张长条桌,配好的催产药剂,整整齐齐放在桌上,上面盖着经高温消毒的白毛巾。金万昆穿上水衩裤,手拿注射器,给从鱼池里捞上来的亲鱼注射催产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之后他脱去水衩裤,蹲在产卵池旁,观察亲鱼的动静。
金万昆曾这样回忆:“孵化开始后每天连轴转,最多睡三个小时,还不是一次睡三个小时,得随叫随到,两三个月人离不开池子。”
白天,他吃完饭把嘴一抹,连宿舍都不回,直奔孵化池;晚上,繁星满天,他坐在环道旁观察受精卵破膜成鱼的过程,实在困得不行,就披件衣服打个盹儿。就这样,整整两个半月,鱼苗孵化工作终于顺利进入尾声。
鱼苗孵化后期,金万昆肺病复发,他咬牙顶着,不肯去医院。等孵化季结束,喜讯传来:鱼苗孵化数量达4亿尾,而且还在4亿尾这一大关上多添了点儿零头。负责统计的会计小杨兴冲冲地将这个消息告诉金万昆。“您这回该住院了吧?”小杨关切地问。金万昆这才答应:“行,明天我收拾收拾,到医院检查,有问题就住两天,没问题就回来。”
“育出一条鱼,让养鱼人好养,吃鱼人爱吃,卖鱼人好卖,这是一个产业链,使更多人勤劳致富,改变生活。”这是金万昆的座右铭,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他深知,要想走在水产养殖领域前沿,同时满足老百姓的营养膳食需求,必须不断地育出水产新品种。于是,1994年,金万昆把目光投向鲫鱼养殖。道理很简单——老百姓爱吃啥鱼,养鱼户养啥鱼赚钱,就研究啥鱼。
这一年金万昆已经62岁了,他通过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撰写的《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的鲫鱼》一文,了解到当地的鲫鱼在比例性状、生长速度等方面都较其他鲫鱼优良。于是,他组建“四大名鲫引进小组”,经商议,引进路线为:先北上黑龙江,再挺进中原转战河南的淇河鲫产地,然后马不停蹄直奔云南滇池,最后直插江西彭泽,年底之前一定要完成四大名鲫的引进任务!
金万昆与小组成员到达双凤水库。多半天的工夫,选出2000尾三倍体方正银鲫。看着欢蹦乱跳的鱼儿,金万昆打心底里高兴。不敢耽误,连夜将银鲫打包装箱,运到火车站,押车回芦台。
下一步,该去河南接淇河鲫了。金万昆带着两名小组成员——场长助理李聪、水产高级工程师宋文平登上开往中原的火车,在汤阴站下车,转乘公共汽车前往鹤壁市。淇河,发源于山西棋子山,淇河鲫只在鹤壁、许家沟一带流域生存繁衍。金万昆等人在淇河水产良种场买了1167尾纯种淇河鲫,租汽车运输,李聪押车回场。
随后,金万昆、宋文平从郑州奔昆明,到滇池,将1000多尾滇池鲫运回芦台。两人一鼓作气,又从昆明去往江西南昌,转彭泽,顺利引进了彭泽鲫。就这样,在宁河的换新水产良种场,四大名鲫安家落户。
他能听懂鱼儿“说话”
17年培育出“超级鲤”
鱼儿每个细微的动作,对于金万昆来说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你看,鱼儿集群活动,争相抢食,互相追逐,这是健康的表现;离群缓游,体色发黑,这是寄生菌病的特征,多半得了肠炎或烂鳃病,需要投药;如果传染了锚头蚤病,鳍部往往最先出现红肿,鱼以为有什么东西附在身上,会惊慌不定,烦躁不安,拼命疾游,企图甩掉,这时该用漂白粉、敌百虫了;黎明前后,鱼跑到水面上吹气泡玩,不要以为这是它们顽皮,这是水里缺氧的表现,需要添水、换水;有时鱼儿表现得特别馋,半天的饵料两小时就抢吃一空,有时却又耍小脾气,全体罢吃,这是变天的先兆,不是狂风将袭就是暴雨将至,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金万昆是怎样弄懂这些“语言”的呢?无他,但手熟尔。他白天趴在池边观察鱼,一待就是大半天;夜间到池边去,脚步轻得连鱼儿也觉不出一丝动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再观察、琢磨又琢磨,鱼儿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选育一条鱼,要考虑其体型、生长速度、抗病性、口感、营养、饲料系数、养殖效益等因素,要坚持在大群体中选育,坚持优中选优,这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最累人的,莫过于选育期间的每一条鱼都要精心照料,做好详细的数据统计与观察记录。
1988年,金万昆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建鲤鱼苗175万尾,精心饲养,进行一代代选优。在此基础上,他带领育种团队以提高鱼种抗寒能力、生长速度、繁殖力等为目标,开始培育适合在北方推广的鲤鱼新品种。经过连续17年的六代选育,在建鲤的基础上育成了“津新鲤”。2006年,津新鲤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在全国推广的新品种。
2002年,在津新鲤的选育期间,恰巧,金万昆从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黄港良种试验基地引进了5龄乌克兰鳞鲤241尾,经过培育、扩繁和考种后,发现这种鱼比当时正在养殖的津新鲤生长得更快。
鲤鱼,在天津又被称为“拐子”,习惯紧靠河底游动觅食,碰到渔网、木桩、石头等物就会蹦起来。雄鱼长到0.7公斤至0.9公斤时蹦得最欢,天津人称这时候的鲤鱼为“顺拐”。相比之下,乌克兰鳞鲤的鱼身较扁平,不符合天津老百姓的饮食习惯。
市场的需求,正是培育新鱼的着眼点。金万昆琢磨,乌克兰鳞鲤与津新鲤两者一结合,一条生长速度更快、外部特征更好、抗寒力更强的新鱼不就诞生了吗?当然,这只是理论,接下来,他们又用了12年去实践,选出最为优势的组合,取名“津新鲤2号”,经济性状和养殖效益显著提高。在辽阔的东北平原、内蒙古等地,津新鲤2号成鱼能在零下30℃的环境中存活,业内人士给它起了个响当当的绰号——超级鲤!
培育过程中,金万昆在选种、喂食、水质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为了能掌握鱼儿每天的进食情况,他设计了专门用来让鱼吃食的食台——在鱼池里固定四根木桩,把纱网的四角分别钉在木桩上,一座食台就做好了。鱼食撒进池塘,先落在纱网上,一方面节约了鱼食,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人员掌握鱼的进食习惯和进食量。
从优异的性状到优质的新品种,选育过程艰辛又漫长。现如今,112个品种、25万余尾活体鱼,被养殖在换新水产良种场的池塘里。这是金万昆一手建立起来的淡水鱼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也是新一辈“换新人”的底气所在。金万昆用一生的时间,留下了11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和10项专利证书。这“做鱼”的本领,也已从老场长那里,完完整整地传承到了新一辈人的手中。(王学志)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