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玉由着她性子胡闹,把好好的扇子“嗤啦”、“嗤啦”撕得粉碎,就为了听个响,博她一笑。
晴雯这“妖妃”名头,是打哪儿来的?
要说晴雯像“妖妃”,最扎眼的证据就是那场著名的“撕扇子”。
宝玉由着她性子胡闹,把好好的扇子“嗤啦”、“嗤啦”撕得粉碎,就为了听个响,博她一笑。
这场景,活脱脱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两位“妖妃”翻版!
一个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的宠妃妹喜,就爱听撕绸缎那“裂帛”的脆响。
另一个更出名,周幽王为逗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最后把江山都玩没了。
《红楼梦》这章回题目就叫“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千金一笑”的典故,明明白白指向褒姒。
作者是生怕读者看不懂这层影射,后来还特意写了晴雯用针扎小丫头坠儿的事,坐实了传统印象里“妖妃”那股子“狠毒”劲。
这么一看,晴雯这爱打扮、脾气爆、不把规矩放眼里的做派,可不就是活脱脱一个“小妖妃”进了大观园?
但作者写晴雯,妙就妙在这儿。
他给你套上“妖妃”的壳子,里头装的却是个截然不同的灵魂。
晴雯跟宝玉,清清白白,压根没那些乌七八糟的私情。
她性子是烈,嘴巴是毒,可心里透亮得很。
宝玉待她好,作者也偏爱她,这份偏爱不是没道理的。
你看她病得七荤八素,还硬撑着给宝玉补那件珍贵的雀金裘,那份忠勇,那份情义,哪点像祸国殃民的“妖妃”?
她就是个心直口快、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真性情姑娘。
这份“妖妃”的扮相,不过是她天性使然,不会装,也不屑装。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长得美也是罪过:美貌成了催命符。
晴雯生得太好了,“风流灵巧”,这在大观园那个牢笼里,本身就是“原罪”。
王夫人一见她就心惊肉跳,觉得她那双眼睛会“勾引”坏了宝贝儿子宝玉。
这心思,跟历史上那些大臣们防着皇帝身边漂亮妃子,生怕皇帝被“狐媚”了不理朝政,简直一模一样!
在掌权者眼里(王夫人就是贾府的“小皇帝”他妈),任何可能“惑主”的美貌存在,都是威胁,必须清除。
晴雯的美,成了她的第一道催命符。
再一个就是凭啥她得宠?
嫉妒这把暗火烧死人。
宝玉宠晴雯,这是明摆着的。
撕扇子时,旁边的麝月嘀咕了句“造孽”,心里头能痛快吗?
大观园里,资源就那么多。
宝玉的宠爱、好衣裳、好物件儿、轻省活儿,都是紧俏“资源”。
晴雯仗着宝玉喜欢,撕扇子玩,偷点小懒,在她看来是率性,在别的丫头婆子眼里呢?
她撕了扇子,我就没得用!
她躲懒,活儿就摊到我头上!
这种不公,在等级森严的底层,能点起多大的妒火?
晴雯的张扬,无意中成了众矢之的,底下人恨她,嚼舌根、告黑状的自然少不了。
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集体嫉妒给推下去的。
重要是奴才也敢顶嘴?
规矩就是要压死你!
晴雯最要命的一点,是她不肯老老实实当奴才!
她心气高,觉得自己不比谁差,宝玉错了她也敢顶撞。
这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简直是“大逆不道”。
王夫人撵她走,除了“狐狸精”的污名,另一个重要“罪证”就是亲眼看见她骂小丫头,觉得她“不安分”。
在主子看来,奴才就该像袭人那样温顺,像木头一样听话。
晴雯偏偏有脾气,有主见,这就触动了整个制度的神经。
作者写晴雯,他分明是在为历史上千千万万顶着“妖妃”污名的女子鸣不平!
晴雯的冤,就是妹喜、褒姒们的冤。
她们的悲剧,真的是因为自己坏吗?
不!根子在那套把皇帝(或贾府宝玉这样的继承人)捧上神坛,却又恨不得抽干他所有人性的畸形制度!
他的资源和权力太大了,大到他的个人喜好都可能引发地震。
那些维护“正统”的人(比如朝臣,比如贾府的王夫人、婆子们),就想方设法把他身边可能引发他“私心”的女人!
特别是得宠又有个性的打成“妖妃”、“狐狸精”,泼尽脏水,必欲除之而后快。
仿佛除掉了“妖妃”,就天下太平了。
这套逻辑,就是“天家无私事”的冷酷延伸。
晴雯在贾府的遭遇,不就是历代“妖妃”早期命运的缩影吗?
一个鲜活的生命,仅仅因为她的美丽、性情和不驯服,就被这套制度和偏见生生碾碎。
作者看得透透的,他借晴雯的冤屈,大声疾呼!
所谓“妖妃”,不过是权力倾轧和制度压迫的替罪羊!
她们的恶名,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强行按上的!
真正的“妖”,是那套不把人当人,尤其不把女人当人,用礼教和等级活活把人逼疯、逼死的旧制度!
看看贾府里另一个例子,赵姨娘,她年轻时未必不是颗珍珠,可在那深宅大院里被折磨、被践踏,最后变得那般面目可憎,处心积虑要害人。
这不就是被环境硬生生扭曲、逼“妖”的活例子吗?
“妖妃”的产生,往往也是环境一步步逼出来的。
所以,晴雯撕的哪里是几把扇子?
她撕开的,是蒙在“妖妃”骂名上那层虚伪的面纱,让我们看清了面纱底下,淋漓的鲜血和吃人的本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