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那么不想钱学森回国,为何不派人干掉他?这对美国来说很难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02:14 1

摘要: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加州天空似乎也有些异样。钱学森刚刚结束实验室的一天,和几位留学生朋友围坐在厨房桌边。锅里泡着剩下的咖啡,外面风很大。那一刻,全屋子里没几个人真觉踏实,却全都满心雀跃。大家交头接耳,畅想回国。没人关心那点积蓄,不

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加州天空似乎也有些异样。钱学森刚刚结束实验室的一天,和几位留学生朋友围坐在厨房桌边。锅里泡着剩下的咖啡,外面风很大。那一刻,全屋子里没几个人真觉踏实,却全都满心雀跃。大家交头接耳,畅想回国。没人关心那点积蓄,不在乎生活会否如在美国舒坦,大家只惦念着一件事:什么时候能回去?

其实钱学森的离开美国,并非新中国成立才动的念头。早在1948年,他就托人向祖国传话,主动辞去了在美国空军和海军的要职。那群美国同事看他冷不丁递交辞呈,空着门口拦他问:为什么?钱学森没解释太多,只说:家国要紧。后来他朋友还唏嘘,这哪里像个“理科男”,活脱脱的“家国派”!不过,也有人悄悄觉得,他是不是有些冲动?

1950年那个闷热的夏末,他开始收拾东西。钱学森对资料有种偏执的执念,800多公斤的手稿、论文、工具材料整整填满了十几个箱子。合计家中有近半空间都塞不得别的。妻子蒋英看着满屋纸箱,时不时偷偷抽泣。她不是怕离别,她怕的是路上有事回不去。美国同事来看望,带些小蛋糕。钱学森和他们聊天,三次停下来闭眼片刻,他害怕说漏嘴。这种气氛谁待在其中,都会觉得刺骨不安。回国这件事,真比谁想的都麻烦。

果然,美国的警惕比他们想象的更强硬。当地报纸刊登消息后,钱学森本应从加拿大绕路,但刚进机场便被FBI请走了。理由模糊到荒谬——有人怀疑他窃取机密。他被送往特米那岛,一度没人知道他的下落。看守员每十分钟敲铁门一次,睡眠不足,钱学森那十几天体重锐减。蒋英探监时,颤抖着记住丈夫满脸的胡茬和两只浮肿的眼袋。她回家后整夜发抖,牙关咬得生疼。

加州理工的院长和导师冯.卡门联名请愿,张罗借债花去15000美元去给他保释。美国有记者说,冯.卡门那几周几乎没好脸色——导师气愤,美国人惜才到绝情的时候往往也令人胆寒。冯.卡门说,美军一个不放人,损失何止五个陆战师。可这里头是不是夸大,人们心里没底。也许是美军太自负,也可能真实情况更复杂,反正,让他出狱就是要命难。

虽然重获自由,可钱学森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却再也没有恢复安宁。全天候“跟踪”成了家常便饭,电话线路基本不通畅,邻居遇见他们都是绕道走。信根本寄不出去,他们费了很大劲——蒋英写信都用左手,纸条夹在香烟盒里,趁去商场的空当把信件塞进邮筒。你能想象吗?两口子像特工一样策划,钱学森比谁都清楚风险。搞不好一家老小要赔进去。

那封被辗转送到周恩来手里的信,究竟说了什么?据当时秘书室回忆,内容并不长,但真实得让人揪心。周总理说:“这封信价值很高。”是的,信的内容并不能让钱学森马上获释,可这信成了最有力的“物证”,换钱学森归家,谁能不感慨?但信送到北京又给美国施加了多少压力,不大清楚,外界也只是猜测。

同期,中国正急于归拢在美的高端人才。国内一穷二白,钱学森这种“科技树顶端的人”尤其紧缺。但美国哪里甘心?归国潮一来,他们设下限制,约5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被要求“无权出境”,其中绝大多数人遭到重点监视。组织了什么所谓“工作者协会”,被判定非法,当局甚至扬言,谁胆敢私自离境,轻则重罚,重则判刑五年。你看看,这几年间,想回国比登天还难。

对中国来说,手里抓着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被俘人员。14名美军飞行员里,大部分是空军技术骨干,操控B-29侦察机那种级别,美国怕极了,他们不单不愿让中国拿人,还怕中国暗中策反。各有恐惧,各有盘算。

于是谈判括弯子。英国表面中立,却也只做最少的事。第一轮谈判,表面让步,关键对象一个没放。美国人信誓旦旦,“学生可以任意离境”,可实际人人都卡着。第四回合,王炳南使出“杀手锏”,把钱学森的信拿到台面上亮明。美国嘴硬做惯了,这回很难装下去。留学生放一拨,钱学森总算有了归国通行证。

美国人怎么想?导师冯.卡门一边感慨,一边苦笑:“美国拱手把火箭专家交给中国。”美国悲观吗?未必。他们甚至还带着一种自信——中国经济差,想追上美国需要好几十年,哪怕多一个钱学森,也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事实是,回国旅程如履薄冰。船票被安排三等舱、起初没人愿意多管一手。还是美国著名的人权活动家艾伦看不过眼,找船长发飙,钱学森一家才被换去头等舱——这桥段说起来像电影,但历史确有其事。

港口边,蒋英下意识挡在丈夫前头,不惜一切保护薄弱的家庭。谁都捏着一把汗,车经过罗湖桥时天很黑。蒋英怕极了,低声告诉孩子:“一会要是真出事,记得挡在爸爸前面。”她说出来的那一刻,全家人都没吭声。

安全到达深圳的钱学森,没有多歇。接待他们的是陈赓,不是官腔,直接就问:“咱中国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压根不带迟疑:“当然能!凭什么不行?”屋里一片静默,几个人都喘了口气,这句话不是说给别人听,是说给自己听的吧?

但钱学森并非毫无动摇。归国之初,他面前满是杂事、缺人手、缺设备。上头急,下头慌。哈尔滨那时候是工业重地,大家都指望他一手带起来。不少老同事也忐忑:美国的底子那样厚,我们可差得远。钱学森却不曾公开露怯过。但他心里其实也不确定,自己能扛多久?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有人才明白,钱学森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信心。美军当年绝对不会料到:五年滞留没让他荒废,反倒锻炼出一批中国学生。他带来方法不止带来数据,把中国导弹原子弹工程大大提前,外界说足足提前二十年,也有人觉得没有这么夸张。

艾森豪威尔为何松口?其实他也犹豫。美国历任总统少有愿背“放纵中国科技进步”黑锅的。内部讨论多次,意见很乱。参谋长说,钱学森的信息过时了,留着人无用;国会有声音说,万一继续拖下去,中国挟持美军人咋办?各方角力,其实也不算统一。

美国在数据上看得通透,1955年中国钢产量285万吨,美国一亿吨,还觉得钱学森“发挥不了多少”。技术是金,但没有钢铁没有燃料照样做不起来。美国有自信,底气才敢放人。你要真说他们一点都没怕,那也太天真了。

还有些事想明白了吗?美国是不是太自信了?答案可能真的不唯一。你看他们宣传“自由灯塔”,又怕影响到自己的移民名声。杀钱学森其实没多难,无非不想激怒其它国家的科学家。要是像杀刘备一样断后路也能理解,他们不是完全没想过。但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大批科学家可能跳槽到苏联去了。可钱学森真的有这么堪忧?或许是有,也或许没那么夸张。

有人会说,美国没有料到中国会进步这么快。可回头再看,若钱老没回来,中国真能快速自主研发导弹吗?那几千万吨钢真能支撑起这么复杂的系统?一切真的就如后人臆断那么线性吗?很难说,谁都不能替那个历史节点下结论。现实中,总有人在历史夹缝里拼了老命闯关,有的成了传说,有的沉默无闻。你也说不定。

到今天,钱学森归国经历仍被人讲述。他的归来像极了一场隐秘较量,偶有波折,也许连他本人都没有全部琢磨透。太多细节没人能考据了,真相与传说混杂也很正常。故事有时也是运气——或大或小,没人说得清哪一环节是关键。

大致如此,谁错谁对也不用追问那么明白。历史总是乱哄哄,你认定的那条“逻辑主线”未必真有多宽。所有的一切,终究都落在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