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人一边抱怨经济糟糕透顶,一边却买买买停不下来。最新数据显示,8月美国消费者支出环比增长0.6%,远高于市场预期;同期零售销售也录得0.6%的增长。企业盈利依然稳健,许多公司报告称客户继续掏钱,哪怕他们对经济前景充满担忧。而美国商务部修订后的二季度GDP数据
美国人一边抱怨经济糟糕透顶,一边却买买买停不下来。最新数据显示,8月美国消费者支出环比增长0.6%,远高于市场预期;同期零售销售也录得0.6%的增长。企业盈利依然稳健,许多公司报告称客户继续掏钱,哪怕他们对经济前景充满担忧。而美国商务部修订后的二季度GDP数据显示,经济增速创下近两年新高,同样是由消费推动。
然而,民众心中的“经济评分”却跌入谷底。密歇根大学公布的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55.1,创下1952年以来第七低。物价上涨的阴影犹如挥之不去的PTSD,让人们持续怀疑通胀卷土重来。最新数据显示,8月美国通胀率升至2.9%,创下今年1月以来新高。
更雪上加霜的是总统特朗普不断加码关税:药品、家具、卡车、橱柜都在新增征税清单上。尽管民调显示关税是他最不受欢迎的政策,特朗普仍在坚持。通胀的反弹部分正是关税导致的结果。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几近停滞,6月非农就业甚至出现疫情以来首次负增长。
但经济却依然“哼哼唧唧往前走”。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预测模型显示,美国三季度GDP年化增速接近4%,在通胀、加息、高物价和低信心的组合拳下,这一成绩堪称“不可思议”。
为什么美国经济一边“走强”,一边却被民众打低分?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情绪衰退”(vibecession)。换言之,数据表现不错,但氛围很糟糕。通胀虽回升,却远低于2022年9.1%的高点;就业放缓,但失业率依旧低企;很多家庭仍受益于疫情期间锁定的超低房贷利率。数据坚挺,但感受冰冷。
另一层解释在于分化。美国正经历“K型复苏”——富裕阶层继续消费,低收入群体却在挣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承认,消费的韧性很可能集中在高收入群体身上,“无论如何,这都是消费,推动了经济”。
但风险信号也在集聚。黑人员工失业率飙升,历来是更大规模裁员的先兆。政府关门风险再度来袭,一旦特朗普政府兑现裁撤数千岗位的威胁,冲击将加剧。8月消费可能受到“返校季”强制性开支的支撑,未来几个月消费若跟不上,经济可能急转直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信贷隐患。越来越多家庭依赖信用卡和“先买后付”贷款维持消费,而利率居高不下。美国信用评分去年跌至自次贷危机以来最快下滑。与此同时,美股屡创新高,但估值已远超企业盈利与销售基本面,部分经济学家直言市场已深陷“AI泡沫”。
关税的滞后效应同样危险。目前批发商还在消化成本,但花旗银行经济学家谢茨估计,消费者仅承担了30%至40%的关税成本。随着企业利润压力加大,这部分账单迟早会被转嫁到终端价格上。
美国经济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油门踩到底,但刹车的风险信号已经亮起。问题是,它还能一路狂奔多久?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