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爆OpenAI合作:1000亿押注,能孵出万亿巨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3:52 1

摘要:2025年9月27号下午1点多,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去了「Bg2Pod」这个双周访谈节目,跟主持人Brad和Clark聊了俩小时。

2025年9月27号下午1点多,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去了「Bg2Pod」这个双周访谈节目,跟主持人Brad和Clark聊了俩小时。

内容全是AI圈的硬货,跟OpenAI的千亿合作、现在AI竞争到底卷成啥样、连ASIC芯片跟英伟达抢生意的事,他都没藏着掖着。

这几年AI圈天天喊“变革”,但能让黄仁勋这么掰开揉碎讲细节的访谈,还真没几个。

这次访谈最炸的,就是黄仁勋直接说了跟OpenAI的合作,足足1000亿美元,还要帮OpenAI建10个千兆瓦的大设施。

要是这些设施全用英伟达的东西,算下来能给英伟达带来4000亿的收入。

本来想这1000亿投资是不是有点冒险,但后来发现OpenAI现在周活用户都8亿了,而且用户用AI的时候,不再是“问完就走”,反而会让AI“多想想、查点资料”,这背后的计算需求涨得比翻书还快,英伟达这步棋其实是踩准了用户需求的根儿。

黄仁勋还说,他最遗憾的事就是早年OpenAI找他投资时,英伟达没钱没敢多投,“当时要是把所有钱都给他们就好了”。

这话听着像玩笑,但细想也合理,现在OpenAI的收入涨得跟坐火箭似的,黄仁勋直言“它很可能成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公司”,跟Meta、谷歌那些超大规模企业平起平坐。

而且OpenAI这次要的不只是钱,是想跟英伟达搞“直接关系”,就像马斯克和X那样,从技术合作到采购都直接对接,不绕弯子。

这种深度绑定,其实也是怕后续计算需求爆了没人能接住,毕竟现在OpenAI的用户量和每次使用的计算量,都是指数级往上涨的。

聊到这儿就得说句实在的,OpenAI之前一直靠微软的数据中心撑着,现在自己建设施,其实也是想掌握主动权。

就像咱们开店,一开始租别人的门面,生意火了肯定想自己买个铺子,这样后续怎么扩张都方便。

英伟达愿意陪它这么干,说到底也是看好AI基建的长期需求,毕竟现在全球建AI设施的钱,去年就花了三千多亿,今年眼看要破四千五,未来涨到黄仁勋说的“每年5万亿”,其实也不是没可能。

聊完OpenAI,黄仁勋就被问到了ASIC芯片的竞争,现在谷歌、亚马逊都在搞自己的ASIC,甚至有传言说OpenAI也在偷偷做。

有人问他怕不怕,黄仁勋反而挺淡定:“就算对手把ASIC价格定为零,客户还是会选英伟达。”

这话听着狂,但他也给了理由:建数据中心不只是买芯片,土地、电力这些固定投入就得150亿。

英伟达的系统每瓦能生成的“token”是别人的两倍,也就是说,同样的电,用英伟达的系统能赚两倍的钱。

你想啊,要是芯片免费但耗电多,最后赚的钱反而少,换谁也不会选啊?而且现在的AI竞争早不是“单芯片比拼”了,而是拼“AI工厂”,得把CPU、GPU、网络设备还有软件全捏合好,能处理预训练、后训练、推理三种活儿,这活儿可不是随便搞个ASIC就能搞定的。

除了芯片竞争,黄仁勋还提到了“主权AI”,说“没人需要原子弹,但每个人都需要AI”。

现在各国都在抢着建自己的AI设施,欧盟花120亿欧元建了“JUPITER”超算,中国也投了800亿搞“智算一号”,其实都是怕在AI时代掉队。

毕竟AI里得装着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比如工业领域的AI模型,得适配本土的生产标准,总不能全靠别人的技术。

不过这里也有个小问题,各国的AI标准不一样,比如欧盟要求数据必须存在本地,美国却想让数据跨境流动,后续怎么协同还是个麻烦事。

黄仁勋说英伟达会开源工具帮大家兼容,但说实话,这事光靠企业肯定不够,还得靠各国慢慢谈。

整场访谈听下来,黄仁勋没说一句虚话。

他直言“未来5年AI收入能从1000亿涨到1万亿”,还说“英伟达可能成第一个10万亿美元的公司”。

这些话听着大胆,但看现在的趋势,全球都在抢着建AI设施,企业用AI降本增效的需求越来越强,其实也站得住脚。

最后黄仁勋还提了一嘴,未来5年AI会和机器人结合,每个人可能都有个“R2-D2式”的AI伙伴,帮着记事儿、给建议。

这话听着像科幻,但想想十年前我们也没想到手机能当钱包用,AI时代的变化,可能比我们想的还要快。

说到底,这次访谈不只是黄仁勋晒合作,更像是给AI圈指了个方向:未来的竞争,拼的不是单点技术,是整个AI基建的能力,谁能搭好“工厂”,谁就能在AI时代站稳脚。

来源:乐娱侃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