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元王传(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5:00 1

摘要:楚元王刘交,字游,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喜好读书,富有才能和技艺。年轻时曾和鲁地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跟随浮丘伯学习《诗经》。浮丘伯是荀子的弟子。到秦始皇焚书时,几人才各自离散。

楚元王刘交,字游,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喜好读书,富有才能和技艺。年轻时曾和鲁地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跟随浮丘伯学习《诗经》。浮丘伯是荀子的弟子。到秦始皇焚书时,几人才各自离散。

汉高祖兄弟共四人,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刘伯很早就去世了。汉高祖做沛公后,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派刘仲和审食其留下侍奉太上皇,刘交和萧何、曹参等人一同跟随高祖去拜见景驹,途中遇到项梁,便共同拥立楚怀王。之后向西攻打南阳,进入武关,和秦军在蓝田交战。军队抵达霸上后,高祖封刘交为文信君。刘交又跟随高祖进入蜀地、汉中,随后回师平定三秦,诛杀项羽。高祖即位称帝后,刘交和卢绾常常在高祖身边侍奉,能出入高祖的卧室,传达言语并参与商议宫内的隐秘大事。而高祖的堂兄刘贾多次领兵单独出征。

汉六年,高祖废黜楚王韩信后,将其封地分为两国,封刘贾为荆王,封刘交为楚王,让他管辖薛郡、东海、彭城等三十六县,这是因为刘交先前有功劳。后来又封二哥刘仲为代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

起初,高祖地位低微时,常常躲避事务,还时常和宾客去他大嫂家吃饭。大嫂讨厌小叔子和宾客前来,就假装羹汤已经喝完,用勺子刮锅发出声响,宾客因此离去。不久后,高祖看到锅中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大嫂。等到封立齐王、代王时,唯独大哥刘伯的儿子没有被封侯。太上皇为此进言,高祖说:“我并非敢忘记封他,是因为他的母亲算不上忠厚长者。”汉七年十月,才封刘伯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

楚元王到楚国后,任命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高后执政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派儿子刘郢客和申公一同前往完成学业。汉文帝时,听说申公对《诗经》的研究最为精深,就任命他为博士。元王喜好《诗经》,他的儿子们都研读《诗经》,申公开始为《诗经》作注解,号称《鲁诗》。元王也依次为《诗经》作传,号称《元王诗》,世间还有人存有这部书。

高后时期,任命元王的儿子刘郢客为宗正,封他为上邳侯。元王在位二十三年后去世,太子刘辟非此前已死,汉文帝便让宗正上邳侯刘郢客继承王位,这就是楚夷王。申公曾担任博士,后来丢了官职,就跟随郢客回到楚国,又被任命为中大夫。夷王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儿子刘戊继位。汉文帝敬重宠爱元王,元王的儿子出生后,所赐爵位与皇子同等。汉景帝即位后,因亲近亲属关系,封元王受宠的五个儿子为侯:刘礼为平陆侯,刘富为休侯,刘岁为沈犹侯,刘执为宛朐侯,刘调为棘乐侯。

起初,元王对申公等人以礼相待,穆生不喜欢喝酒,元王每次设宴,总会为穆生准备甜酒。等到刘戊即位后,起初还常准备甜酒,后来就忘记了。穆生退席后说:“可以离开了!甜酒不再准备,说明楚王的心意已经懈怠了,再不离开,日后恐怕会被人在街市上用铁钳套颈受辱。”于是称病卧床不起。申公、白生极力劝他起身,说:“难道就不感念先王的恩德吗?如今楚王只是一时失了小礼,何至于到这种地步!”穆生说:“《易经》上说‘能察觉细微征兆的人真是神明啊!征兆是事物变动的细微迹象,是吉凶预先显现的迹象。君子发现征兆就行动,不会等到一天结束’。先王之所以礼遇我们三人,是因为道义还存在;如今他疏忽此事,就是忘记了道义。忘记道义的人,怎么能和他长久相处呢!我哪里是为了这点小小的礼节啊?”最终托病离去。只有申公、白生留了下来。

楚王刘戊逐渐变得荒淫残暴,在位第二十年时,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犯了私通之罪,被削去东海、薛郡的封地,于是他就和吴王刘濞暗中勾结谋划叛乱。申公、白生劝谏,刘戊不听,还把他们罚作刑徒,穿上红褐色囚衣,让他们在街市上舂米。休侯刘富派人劝谏楚王,楚王说:“叔父不帮我,我起兵叛乱时,先杀了叔父。”休侯害怕了,就和母亲太夫人逃到京城。汉景帝三年春季,也就是刘戊在位第二十一年,朝廷削减封地的诏书送达,刘戊随即响应吴王叛乱。

楚国的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劝谏刘戊,刘戊不听,还杀了张尚、赵夷吾,起兵和吴王会合,向西攻打梁国,攻破棘壁,抵达昌邑以南,与汉朝将领周亚夫交战。汉军断绝了吴、楚军队的粮道,士兵们饥饿难耐,吴王逃走,刘戊自杀,军队于是向汉军投降。

汉军平定吴、楚叛乱后,汉景帝就立宗正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以延续元王的后代,这就是楚文王。文王在位三年去世,他的儿子安王刘道继位。安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儿子襄王刘注继位。襄王在位十二年去世,儿子节王刘纯继位。节王在位十六年去世,儿子刘延寿继位。汉宣帝即位后,刘延寿认为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的儿子,天下一旦发生变故,刘胥必定会被立为皇帝,就暗中想依附辅佐他,所以为自己继母的弟弟赵何齐娶了广陵王的女儿为妻。他和赵何齐谋划说:“我和广陵王结盟,天下若不安定,就出兵帮助他,让广陵王继位,赵何齐娶公主为妻,还能获得列侯之位。”于是派赵何齐送信给广陵王,信中说:“希望您多留意观察,不要让别人抢先得到天下。”赵何齐的父亲赵长年上书告发了这件事。案件交给有关部门审理,经过核查,刘延寿供认不讳,随后自杀。刘延寿在位三十二年,封国被废除。

起初,休侯刘富逃到京城后,因刘戊叛乱,刘富等人都受牵连被免去侯爵,从宗室名册中除名。后来朝廷听说刘富曾多次劝谏刘戊,就改封他为红侯。刘富的母亲太夫人和窦太后有亲属关系,她因对山东的战乱心有余悸,请求留在京城,汉景帝下诏同意了。刘富的儿子刘辟强等四人留在京城侍奉太夫人,且都在朝廷做官。太夫人去世后,朝廷赐予坟地,安葬在灵户。刘富的侯位传至曾孙时,因没有子嗣,侯位断绝。

刘辟强,字少卿,也喜好读《诗经》,擅长写文章。汉武帝时,他以宗室子弟的身份跟随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参与议事,在宗室子弟中表现最为出色。他性情清静,欲望很少,常常以读书自娱,不愿做官。汉昭帝即位后,有人劝大将军霍光说:“将军没看到诸吕之乱吗?吕氏身处伊尹、周公那样的职位,摄政专权,却疏远宗室,不与宗室共同执政,因此天下人不信任他们,最终导致灭亡。如今将军身居高位,皇帝还很年轻,应该接纳宗室成员,多和大臣共同处理政事,改变诸吕的做法,这样才能免除祸患。”霍光认为这话有道理,就挑选可用的宗室成员。当时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在丞相府等待诏命,三十多岁,霍光想任用他。有人说刘德的父亲还在世,而且也是先帝所宠信的人。于是就任命刘辟强为光禄大夫,兼任长乐卫尉,当时他已经八十岁了。后来调任宗正,几个月后去世。

刘德,字路叔,修习黄老之术,富有智慧谋略。年轻时多次议论政事,被汉武帝在甘泉宫召见,武帝称他为“千里驹”。汉昭帝初年,担任宗正丞,参与审理刘泽谋反的案件。后来父亲刘辟强担任宗正,他调任大鸿胪丞,又升任太中大夫,之后再次担任宗正,参与审理上官氏、盖长公主的案件。刘德常常秉持《老子》中“知足”的主张。他的妻子去世后,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给她,刘德不敢接受,害怕地位过高而招致灾祸。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拦住刘德为自己申诉,刘德多次指责盖长公主生活放纵没有规矩。侍御史认为霍光因期望落空(刘德不娶其女)而心生不满,就秉承霍光的旨意弹劾刘德诽谤朝廷审理的案件,刘德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隐居在山野田间。霍光听说后很后悔,又上奏请朝廷征召刘德担任青州刺史。一年多后,刘德再次担任宗正,参与拥立汉宣帝,因决策有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地节年间,因刘德是皇室亲属且行为谨慎敦厚,被封为阳城侯。他的儿子刘安民担任郎中右曹,宗室中因刘德而得以做官担任宫廷侍卫的有二十多人。

刘德为人宽厚,喜好施舍救助他人,每当代理京兆尹的事务时,常常为很多罪人平反。他的家产超过一百万钱,就用来救济兄弟和宾客,供他们饮食,说:“财富多了,会招来百姓的怨恨。”刘德封侯十一年后,儿子刘向因铸造假黄金,按律应被处死,刘德上书为儿子辩解罪责。恰逢刘德去世,大鸿胪上奏说刘德为儿子辩解罪责,有失大臣的体统,不应赐予谥号、立继承人。汉宣帝下旨说:“赐予刘德谥号为缪侯,为他立继承人。”侯位传至孙子刘庆忌,刘庆忌再次担任宗正、太常。刘庆忌去世后,儿子刘岑继位,担任诸曹中郎将、列校尉,后来官至太常。刘岑去世后,侯位传给儿子,直到王莽败亡,侯位才断绝。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十二岁时,因父亲刘德的关系被任命为辇郎。成年后,因品行端正被提拔为谏大夫。当时,汉宣帝遵循汉武帝的旧例,招选有名的儒生和优秀人才安置在身边。刘向因学识通达、擅长写文章,和王褒、张子侨等人一同进见答对,献上赋颂共几十篇。宣帝又重新兴起研究神仙方术的事,而淮南王有《枕中鸿宝苑秘书》。这本书记载了神仙役使鬼神铸造黄金的方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术,世间没人见过,而刘向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审理淮南王案件时得到了这本书。刘向从小就诵读这本书,认为内容奇特,就献给宣帝,说黄金可以炼成。宣帝下令让他负责尚方官署的铸造工作,耗费了很多财物,可方术没有应验。宣帝于是把刘向交给官吏审讯,官吏弹劾刘向铸造假黄金,将他关押起来,按律应处死。刘向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愿意献出一半封国的户数来赎刘向的罪。宣帝也看重刘向的才能,让他熬过冬天后,减免死罪。恰逢朝廷刚立《谷梁春秋》为官学,征召刘向学习《谷梁春秋》,并在石渠阁讲解讨论《五经》。后来刘向又被任命为郎中给事黄门,升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汉元帝刚即位时,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少傅周堪担任诸吏光禄大夫,两人都兼管尚书事务,很受元帝敬重信任。刘向比萧望之、周堪年轻,但二人很器重他,推荐刘向说他是宗室中忠诚正直的人,通晓儒家经典且品行端正,元帝于是提拔刘向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一同在元帝身边负责拾遗补缺。四人同心辅佐朝政,担忧外戚许氏、史氏在位放纵专横,以及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刘向商议,想禀告元帝罢免这些人。还没禀告,消息就泄露了,于是遭到许氏、史氏以及弘恭、石显的诬陷,周堪、刘向被关进监狱,萧望之也被免去官职。这件事记载在《萧望之传》中。这年春天发生地震,夏天,客星出现在昴星和卷舌星之间。元帝有所感悟,下诏赐予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允许他参加朝会。秋天,征召周堪、刘向,想任命他们为谏大夫,弘恭、石显进言,最终二人都被任命为中郎。冬天,再次发生地震。当时,弘恭、石显、许氏、史氏的子弟在侍中、诸曹等职位上任职,都对萧望之等人心怀不满,刘向感到害怕,就让他的外亲上奏紧急事变,说:

“我私下听说前将军萧望之等人,都忠诚正直没有私心,想实现天下大治,却触犯了外戚和尚书令。如今路人听说萧望之等人重新被起用,都认为他们将会再次遭到诋毁和谗言,一定会说有过过错的大臣不应该再被任用,这种说法非常不对。我听说《春秋》中记载地震,是因为在位执政者权势过盛,并非因为三个独夫民贼而震动,这已经很明白了。况且从前高皇帝时,季布犯了罪,差点被诛杀,后来被赦免并任命为将军,在高后、孝文帝时期最终成为名臣。孝武帝时,兒宽犯了重罪被关押,按道侯韩说劝谏说:‘从前吾丘寿王被杀,陛下至今还在悔恨;如今要是杀了兒宽,以后一定会更加悔恨!’武帝被他的话打动,于是赦免了兒宽,重新任用他,兒宽最终官至御史大夫,没有哪个御史大夫能比得上他。另外,董仲舒因私下撰写灾异书,被主父偃拿去上奏,交给官吏审讯,罪行达到大逆不道的程度,幸亏没有被处死,后来重新担任太中大夫、胶西王相,因年老多病免职回家。汉朝每当有要兴办的事,常常下诏询问他的意见。董仲舒是世间儒家的宗师,他的议论对天下有益。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因诽谤罪被关押在监狱三年,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宣帝重新任用夏侯胜,他最终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以敢于直言闻名,天下人都称赞他。至于其他大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难以一一记述。有过错的大臣,没有辜负国家,反而对天下有益,这四位大臣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先前弘恭上奏审理萧望之等人的案件,三个月后,发生了大地震。弘恭称病离职,后来重新任职,天空就阴沉下雪。由此看来,地震大概是因为弘恭等人吧。

“我认为应该罢免弘恭、石显,以彰显惩罚压制善人的过错,起用萧望之等人,以打通贤能之人晋升的道路。这样一来,太平的大门就会打开,灾异产生的根源就会堵塞。”

奏书呈上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向所写,就上奏请求追查其中的奸诈之事。供词果然承认是刘向所为,于是逮捕刘向关进监狱,交给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和廷尉一同审理。官吏弹劾刘向先前担任九卿,因和萧望之、周堪谋划排挤车骑将军史高、许氏、史氏的侍中,诋毁离间皇室亲属,想罢免他们,而自己独揽大权。作为臣子不忠诚,侥幸没有被处死,又承蒙恩宠被征召任用,却不后悔之前的过错,反而教唆他人上奏紧急事变,欺骗君主,大逆不道。刘向因此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而萧望之也因让儿子上书为自己先前的事鸣冤,弘恭、石显进言让他到监狱对质,萧望之自杀身亡。元帝非常悲痛悔恨,于是提拔周堪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很受信任。弘恭、石显忌惮他们,多次诋毁诬陷。刘向见周堪、张猛在位,自己几乎能重新被起用,又担心他们遭遇危险,就上奏密封的奏章劝谏说:

“我先前有幸以皇族亲属的身份担任九卿,因不谨慎守法,后来又承蒙恩宠。我私下看到灾异接连发生,天地运行失常,这些征兆都表现在国家治理上。我想始终不说,但想到忠臣即使身处民间,也不会忘记君主,这是恳切的道义。更何况我又有皇族亲属的关系,还加上先前的恩德没有报答呢!我想竭尽自己的愚诚,又担心超越职权,然而想到这两种恩德没有报答,出于忠臣的道义,还是要抒发一下自己的愚见,之后退归农田,死也没有遗憾了。

“我听说舜任命九位官员,他们互相谦让,和睦到了极点。众多贤才在朝廷和睦相处,那么天下万物也会在民间和谐生长。所以《箫韶》乐演奏九遍,凤凰就会飞来;敲击石磬,各种野兽就会跟着跳舞。四海之内,没有不和睦安宁的。到了周文王时期,在西郊修建灵台,贤才纷纷前来,没有不恭敬和睦的,他推崇谦让的风气,消除了纷争诉讼。周文王去世后,周公思念仰慕他,歌颂周文王的德行,《诗经》中说:‘多么庄严肃穆的清庙啊,贤明的大臣们恭敬地辅佐君主;众多贤才,都秉持着文王的德行。’在那个时候,周武王、周公相继执政,朝廷大臣在内部和睦相处,天下诸侯在外部欢乐拥戴,所以能完全得到他们的欢心,以侍奉先祖。《诗经》中说:‘诸侯们纷纷前来,恭敬肃穆,各国诸侯辅佐,诸侯在天下和睦相处,上天就会在上面降下祥瑞作为回应,所以《周颂》说“上天降下丰饶的福泽”,又说“赐予我们麦子”,“麰”就是麦子,是从上天开始降下的。这都是用和睦招致和睦,从而获得上天帮助的例子。

到了周幽王、周厉王时期,朝廷内部不和睦,大臣之间互相指责怨恨,诗人对此痛心忧虑,写道:“人们心地不善,在一方互相怨恨。”一群小人在位,听从邪恶的主张,彼此迎合附和,却背离君子,所以《诗经》说“彼此迎合又相互诋毁,实在太可悲了!谋划美好的计策,就全都反对;谋划不好的主意,就全都依从!”君子独自坚守正道,不屈从于众多邪恶之人,努力去办理君王的事务,反而遭到憎恨、忌害和谗毁,所以《诗经》说:“勤勉地办理政事,不敢诉说辛劳,本身无罪无过,却遭到众多谗言攻击!”在那个时候,日月被遮蔽而失去光辉,《诗经》说:“初一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真是太丑恶了!”又说:“那月亮变得昏暗,这太阳也变得昏暗,如今下面的百姓,也非常悲哀!”还说:“日月显示凶兆,不按常规运行;天下各国政治混乱,不任用贤良之人!”上天的异常表现在上,大地的变动发生在下,泉水沸腾,山谷改变位置。《诗经》说:“众多河流沸腾翻滚,山顶突然崩塌,高岸变成深谷,深谷隆起成为丘陵。可叹如今的人们,为何还不吸取教训!”霜降违背时节,不在应有的时候到来,《诗经》说:“正月里下了厚厚的霜,我的心里充满忧伤;百姓的谣言,也非常盛行!”说的是百姓把对的当作错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是因为内部不和睦、贤能与不贤能的人地位颠倒所导致的。

从这以后,天下大乱,篡权杀君、灾祸战乱一起发生,周厉王逃到彘地,周幽王被杀死。到了周平王末年,鲁隐公刚即位时,周朝大夫祭伯因与王室不和而背叛,逃到鲁国,《春秋》为了避讳,没有说他是“逃来”,是痛心祸乱从此开始了。此后尹氏世代担任卿相,专横跋扈,诸侯背叛王室不再朝见,周王室变得衰微。在《春秋》记载的二百四十二年里,发生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塌两次,彗星出现三次,夜间常见的星星消失,夜间流星如雨坠落一次,火灾十四次。长狄侵入三个国家,五块陨石坠落,六只水鸟倒退着飞,出现很多麋鹿,还有蜮、蜚等害虫,八哥来筑巢,这些奇异现象都各出现过一次。白天昏暗无光,下雨时树上结冰,李树、梅树在冬天结果,七月降霜而草木没有枯死,八月里豆子被冻死,下大冰雹,雨雪雷霆违背顺序交替出现。水灾、旱灾、饥荒、蚜虫、蝗虫、螟虫等灾害同时发生。在那个时候,灾祸战乱总是随之而来,被杀死的君主有三十六位,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逃亡,不能保住自己国家的,多得数不清。周王室多灾多难:晋国在贸戎打败周王室的军队,攻打周的郊野,郑国伤害了周桓王,戎人拘捕了周的使者,卫侯朔被召回却不回来,齐国违抗王命而帮助卫侯朔,五位大夫争夺权力,三位君主先后即位,没有人能整治好国家。最终周王室衰败,再也无法复兴。

由此看来,和睦的风气能招来吉祥,乖戾的风气会导致灾异;吉祥的征兆多,国家就安定,灾异的现象多,国家就危险,这是天地间永恒的规律,古今通用的道理。如今陛下开创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功业,招揽有学问的士人,态度从容宽厚,让他们能一同进用。但现在贤能与不贤能的人混杂在一起,黑白不分,邪恶与正直的人混同,忠臣与奸臣一起进用。奏章交到公车府,申诉的人挤满了北军。朝臣之间意见分歧,互相抵触不合,交替互相谗毁控告,不断互相指责。传递的话越来越多,往来的书信纷乱繁杂,前后矛盾错误,诋毁与赞誉混乱不清。用来迷惑君主视听、动摇君主心意的事情,多得记载不完。大臣们分门别类结成党羽,常常成群结伙,将要同心协力陷害正直的大臣。正直的大臣得到进用,是国家治理得好的表现;正直的大臣遭到陷害,是国家发生动乱的征兆。面对国家治乱的关键,还不知道该任用谁,而灾异多次出现,这就是我感到心寒的原因啊。那些凭借权势的人,他们的子弟像鱼鳞一样聚集在朝廷,暗中依附他们的党羽很多,像车轮的辐条一样聚集在他们面前,诋毁与谗言必然会被采用,最终会导致君臣离心离德的祸患。因此日月失去光辉,夏天降下霜雪,海水沸腾涌出,山陵与深谷改变位置,星辰运行失常,这些都是怨气导致的。遵循衰败的周朝的轨迹,重蹈诗人所讽刺的覆辙,却想要实现天下太平,得到《雅》《颂》所赞颂的盛世,就如同倒退着走却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从初元年间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考察《春秋》所记载的六年之中,灾异的频繁程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春秋》时期那样的灾异,却没有孔子那样的人来挽救,尚且不能解决纷乱,何况现在的灾异比《春秋》时期更严重呢?

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谗邪之人一同得到进用。谗邪之人之所以能一同得到进用,是因为君主心存疑虑,已经任用了贤能的人并推行了善政,如果有人诋毁他们,贤能的人就会被罢免,善政也会被废除。心存疑虑的人,会招来谗贼之人的口舌;犹豫不决的人,会为众多邪恶之人打开大门。谗邪之人得到进用,众多贤能之人就会退避;众多邪恶之人势力兴盛,正直的士人就会消失。所以《易经》有“否”“泰”两卦。小人的道义兴盛,君子的道义消亡,君子的道义消亡,政事就会日益混乱,所以称为“否”。“否”就是闭塞而混乱的意思。君子的道义兴盛,小人的道义消亡,小人的道义消亡,政事就会日益清明,所以称为“泰”。“泰”就是通达而治理得好的意思。《诗经》又说“大雪纷纷扬扬,见到阳光就很快消融”,这和《易经》的含义相同。从前鲧、共工、驩兜和舜、禹一同在尧的朝廷任职,周公和管叔、蔡叔一同在周朝做官,在那个时候,他们交替进谗诋毁对方,流言蜚语互相攻击,哪里能说得完呢!帝尧、周成王能够赏识舜、禹、周公,而贬斥共工、管叔、蔡叔,所以天下大治,荣耀流传到现在。孔子和季孙氏、孟孙氏一同在鲁国做官,李斯和叔孙通一同在秦朝做官,鲁定公、秦始皇赏识季孙氏、孟孙氏、李斯,而贬斥孔子、叔孙通,所以天下大乱,耻辱流传到现在。因此国家治乱荣辱的关键,在于君主信任谁;信任的既然是贤能之人,就要坚定不移。《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意转动”,说的是坚守善道的坚定。《易经》说“发布重大命令就像出汗一样”,说的是命令像汗水一样,一旦流出就不会再返回。如今颁布了善令,没过多久就反悔,这就像收回流出的汗水;任用了贤能之人,不到三十天就罢免,这就像转动石头。《论语》说“见到不善的人或事,就像把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一样赶紧避开”。如今二府上奏说奸佞谄媚之人不应当在位,可是这些人多年来却没有被罢免。发布命令就像收回汗水,任用贤能就像转动石头,罢免奸佞就像拔起大山,像这样还希望阴阳调和,不也是很困难吗!

因此一群小人看到了可乘之机,就修饰言辞,用花言巧语进行诋毁,散布流言蜚语,在民间喧哗造谣。所以《诗经》说:“心中忧愁不安,被一群小人怨恨。”小人成群,实在令人怨恨。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赞,却不被视为结党;禹、稷和皋陶互相推荐,也不被视为勾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忠心为国家,没有邪恶的念头。所以贤能的人在上位,就会引荐同类的人聚集在朝廷,《易经》说“飞龙在天空中翱翔,贤能的人会聚集在一起”;贤能的人在下位,就会想着和同类的人一同得到进用,《易经》说“拔起茅草,根须相连,因为是同类,前行会吉祥”。在上位就引荐同类,在下位就推举同类,所以商汤任用伊尹,不仁义的人就远离了,众多贤能之人也都到来,这是同类互相吸引的缘故。如今奸佞邪恶之人和贤臣一同在宫廷之内,他们结党共谋,背离善道,依附邪恶,彼此迎合又相互诋毁,多次编造险恶的言辞,想要动摇君主的心意。如果忽然任用他们,这就是天地预先发出警戒、灾异多次出现的原因啊。

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没有不施行惩罚就能治理好国家的,所以舜流放了四个作恶的人,孔子在两观之下诛杀了少正卯,这样圣明的教化才能推行。如今凭借陛下的聪明才智,要是能认真思考天地的心意,考察孔子诛杀少正卯那样的事例,阅览《易经》中“否”“泰”两卦的含义,品味《诗经》中关于雨雪消融的诗句,借鉴周朝、唐朝进用贤能的做法作为榜样,推究秦朝、鲁国贬斥贤能的教训作为警戒,考察吉祥征兆带来的福运,省察灾异现象造成的祸患,来衡量当今的变化,疏远奸佞邪恶的党羽,拆散险恶不正的团伙,堵塞众多邪恶之人的门路,拓宽众多正直之人的晋升道路,果断消除疑虑,明辨犹豫不定的事情,让是非清楚明白,那么各种灾异就会消失,众多吉祥的征兆就会一同到来,这是太平的基础,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

我有幸身为皇族亲属,实在看到阴阳不调和,不敢不把自己的见闻上报。我私下依据《春秋》中记载的灾异,来为当今的事情提供一点补救办法,分条陈述其中的原因,不应泄露出去。我恭敬地密封奏章,冒着死罪呈上。

弘恭、石显看到这封奏章,更加和许氏、史氏勾结,怨恨刘向等人。周堪性情公正方正,自己感到孤立无援,仍然坚守正道,不曲意迎合。这一年夏天寒冷,太阳呈青色而没有光辉,弘恭、石显以及许氏、史氏都说是周堪、张猛当权造成的灾祸。元帝内心器重周堪,又担心众人的谗言不断渗透,难以相信谁。当时,长安县令杨兴因有才能得到宠幸,常常称赞周堪。元帝想让杨兴帮助自己了解情况,就召见杨兴问:“朝臣们争论不休,都反对光禄勋周堪,这是为什么呢?”杨兴是个投机取巧的人,认为元帝怀疑周堪,就顺着元帝的心意说:“周堪不仅在朝廷中不可任用,在乡里也不可任用。我看到众人听说周堪先前和刘更生等人谋划诋毁皇室亲属,都认为他应当被处死,所以我先前说不能处死伤害他,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恩德啊。”元帝说:“既然这样,他犯了什么罪该被处死呢?现在应该怎么办?”杨兴说:“我认为可以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给他三百户的食邑,不让他掌管政事。圣明的君主不失去对待师傅的恩德,这是最好的办法。”元帝于是对周堪产生了怀疑。恰逢城门校尉诸葛丰也说周堪、张猛的坏话,元帝因此发怒,罢免了诸葛丰的官职。这件事记载在《诸葛丰传》中。元帝又说:“诸葛丰说周堪、张猛不能坚守忠贞诚信,我怜悯他们,不予治罪,又可惜他们的才能没有得到施展,就把周堪降职为河东太守,张猛降职为槐里县令。”

石显等人专权越来越厉害。三年多以后,孝宣庙的门楼发生火灾,火灾发生的那天傍晚,出现了日食。于是元帝召见先前说日食等灾异是因周堪、张猛造成的那些人,责备他们,这些人都磕头认错。元帝于是下诏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认为他贤能,任命他做我的老师。他资质美好,通晓儒术,议论正直,坚守节操,内心诚恳,确实有忧国忧民之心。因为他不能阿谀权贵,所以孤立无援,被压制排挤而退职,最终没能表明自己的清白。从前大臣们看到灾异,不努力自我反省,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反而愚昧地归罪于上天,把灾祸推到周堪身上。我不得已,把他调出京城试用,来彰显他的才能。周堪调出京城后,重大的灾异仍然不断出现,大臣们也都沉默不语了。周堪在河东郡任职不到一年,那里的三老、官吏和有识之士都歌颂他的美德,使者经过河东郡,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这本来就足以彰显先帝善于识别人才,也能证明我是明白事理的。平庸之人却编造事端,非议诋毁,有的还引用隐秘的事情,谈论不该公开的内容,用类似的事情猜疑,想要陷害他,我也不认同这种做法。我被世俗的议论所迫,不能专心治国,近来上天显示重大灾异,我非常害怕。如今周堪年事已高,恐怕不能自我辩白,被异族人排挤,又能到哪里去申诉呢?应该征召周堪到我巡行所在的地方来。”于是任命周堪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兼任尚书事务。张猛也恢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石显掌管尚书事务,尚书有五人,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见到元帝,常常通过石显上奏事情,事情的决断全凭石显的口谕。恰逢周堪得了哑病,不能说话,最终去世。石显诬陷张猛,让他在公车官署自杀。刘向为他们感到悲伤,就撰写了《疾谗》《擿要》《救危》和《世颂》,共八篇,依据古代的事情抒发情感,哀悼自己和同类的人。从此刘向被废黜不用十多年。

汉成帝即位后,石显等人被治罪,刘向才重新得到进用,改名为刘向。刘向以原来九卿的身份被征召任命为中郎,派他负责管理三辅地区的水利事务。他多次上奏密封的奏章,后来升任光禄大夫。当时,成帝的大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依仗太后的势力,独揽国家大权,他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为列侯。当时,多次发生重大的灾异,刘向认为这是外戚过于显贵、王凤兄弟专权造成的灾祸。而成帝正专心研究《诗经》《尚书》,阅读古文典籍,下诏让刘向负责校勘宫中的《五经》秘书。刘向看到《尚书·洪范》中,箕子给周武王陈述了五行阴阳与福祸的对应关系。于是刘向收集从上古以来,历经春秋、六国直到秦、汉时期记载祥瑞和灾异的资料,推究事情的经过,联系福祸的关系,记录下这些现象的占卜应验情况,按类别排列,各自形成条目,共十一篇,取名为《洪范五行传论》,上奏给成帝。成帝心里明白刘向忠诚恳切,撰写这部书是为了劝谏王凤兄弟,但最终还是没能剥夺王氏的权力。

过了很久,成帝下令营建昌陵,几年都没有建成,又重新回到延陵营建,延陵的规模过于奢华。刘向上奏劝谏说:

我听说《易经》说:“处于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这样自身才能安全,国家才能保住。”所以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事物的开端和结局,彻底探究事物的情理,从而明辨是非。帝王必须通晓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明白上天赋予的天命是广泛的,不专属某一个姓氏。孔子谈论《诗经》,讲到“殷商的遗民聪明敏捷,要到周朝的京城参与祭祀”时,感慨地说:“天命真是伟大啊!”善德不能不传给子孙,因此富贵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不是这样,王公贵族凭什么警戒谨慎,百姓凭什么受到劝勉呢?”孔子大概是为微子侍奉周朝而感伤,为殷商的灭亡而痛心。即使有尧、舜那样的圣明,也不能教化好丹朱那样的儿子;即使有禹、汤那样的德行,也不能训诫好桀、纣那样的后代。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从前汉高祖消灭秦朝后,准备在洛阳建都,被刘敬的话打动,自认为德行比不上周朝,但比秦朝贤明,于是迁都关中,效仿周朝的德行,凭借秦朝的险要地势。国家统治时间的长短,以德行作为检验标准,所以汉高祖常常心怀敬畏,不敢回避灭亡的话题。孔子所说的“富贵无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