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三早上,我是被喉咙里的灼痛感憋醒的。摸了摸额头,烫得像揣了个暖手宝,浑身骨头缝里都透着酸冷。挣扎着爬起来找体温计,甩了甩,水银柱蹭蹭往上窜,停在39.5℃。
第一章 输液管里的气泡与不断响起的手机
周三早上,我是被喉咙里的灼痛感憋醒的。摸了摸额头,烫得像揣了个暖手宝,浑身骨头缝里都透着酸冷。挣扎着爬起来找体温计,甩了甩,水银柱蹭蹭往上窜,停在39.5℃。
“啧。”我骂了声,扶着墙往客厅走。茶几上还堆着昨天没收拾的文件,是公司要赶的项目方案,客户催得紧,我熬到凌晨两点才睡。现在脑子昏昏沉沉的,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给领导发了条请假消息,又给小区门口的药店打了电话,想让他们送点退烧药过来。电话响了半天没人接,大概是早高峰太忙。没办法,只能裹上厚外套,拎着包往社区医院挪。
社区医院人不多,挂号、问诊、开单子,一路晕乎乎的。医生看了看我的喉咙,说扁桃体化脓了,得输液。“先输三天头孢,再配点口服药,多喝水,别熬夜。”我点点头,拿着单子去输液室。
护士给我扎针的时候,我盯着天花板上的吊扇发呆。冰凉的针头戳进手背,一阵刺痛,紧接着就觉得胳膊麻了。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一滴往下落,偶尔有个小气泡顺着管子往上飘,我盯着它,心里烦躁得厉害。
手机放在手边的小桌子上,刚安静没十分钟,就开始震动。屏幕亮起来,是母亲的名字。我闭了闭眼,接起来。
“小敏,你吃饭了没?”母亲的声音带着点颤,像是刚醒没多久。
“妈,我在医院输液呢,高烧,没胃口。”我声音沙哑,尽量让语气平和点。
“输液?怎么突然输液了?严不严重?医生怎么说?”她的声音一下子提了起来,带着惯有的焦虑。
“扁桃体化脓,输几天液就好了。您别担心。”我揉了揉太阳穴,“我现在有点晕,先不跟您说了啊。”
“哎,那你记得吃饭啊!医院的饭不好吃,你要么让外卖送点粥,要么我给你做了送过去?”她还在追问。
“不用了妈,我待会儿再说。”我挂了电话,把手机调成震动,往旁边挪了挪,想靠在椅背上眯一会儿。
刚闭上眼,手机又震了。还是母亲。
“小敏,我刚想起来,你上次说喜欢吃巷口那家的青菜粥,我去给你买了送过去?他们家早上的粥熬得稠。”
“妈,真不用,我现在烧得难受,不想吃。”我耐着性子说。
“那怎么行?不吃饭哪有力气养病?你这孩子,总是不爱吃饭……”她开始絮叨,从去年我因为胃出血住院,说到前阵子她去体检医生说她胃不好,最后又绕回我身上,“你赶紧说,要不要我送?我现在就出门。”
“您别折腾了,我真不饿。”我挂了电话,有点头疼。母亲今年75岁,耳朵有点背,眼神也不太好,但精力出奇地旺盛,尤其是在“管孩子”这件事上。我和弟弟都四十多了,她还是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一天三顿催着吃饭,天冷了催着加衣,连我们穿什么颜色的袜子都要管。
以前我没觉得什么,毕竟她年纪大了,顺着她就好。可这次我高烧难受,她的电话像催命符似的,让我心里的烦躁一点点冒了上来。
没过五分钟,手机又震了。我深吸一口气,接起来。
“小敏,我给你弟打电话了,他说他今天要去工地,没空。你到底要不要吃饭?我刚煮了鸡蛋,给你带两个过去?”
“妈!我说了我不吃!”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喉咙疼得厉害,“我在输液,哪有心思吃饭?您能不能别老打电话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传来母亲带着委屈的声音:“我不是担心你嘛……你发着高烧,不吃东西怎么行……”
我心里一软,又有点愧疚。“对不起妈,我不是故意凶你。我就是有点难受,想歇会儿。等我输完液,我自己买点吃的,行不?”
“那行吧,你记得啊,一定要吃点东西。”她叮嘱了半天,才挂了电话。
我把手机扔在桌子上,闭上眼睛。输液管里的药液还在滴,速度很慢,估计得输两个多小时。我想睡一会儿,可脑子里乱糟糟的,一会儿是工作上的事,一会儿是母亲的电话,一会儿又觉得浑身发冷。
迷迷糊糊刚要睡着,手机又震了。我没接,任由它震着。震了一会儿停了,没过两分钟,又开始震。我气得不行,拿起手机一看,还是母亲。
“小敏,你是不是生气了?我不是故意烦你,我就是……就是怕你一个人在医院没人照顾。”她的声音怯生生的。
“我没生气,妈。”我叹了口气,“我就是想睡会儿,您别再打电话了,好吗?”
“好好好,我不打了,你睡吧。记得吃饭啊。”
挂了电话,我把手机调了静音,塞进包里。这下总该清净了。
可没过多久,包里的手机开始震动,震得包都在小桌子上晃。我无奈地拿出来,一看,还是母亲。这已经是第六个电话了。
“妈,您到底想干什么?”我声音里带着哭腔,又累又难受。
“我……我刚看天气预报,说今天要降温,你输液的时候别着凉了,把外套盖好。还有,你包里有没有带纸巾?医院的纸巾不好用……”
我没听完,就挂了电话,把手机关机了。世界终于安静了。我靠在椅背上,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掉。不是因为难受,是觉得委屈。我都四十岁了,生病在医院输液,母亲关心的不是我的病情,而是我吃没吃饭、穿没穿暖,还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完全不管我想不想休息。
输完液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我开机想给外卖打电话,刚打开,就涌进来一堆未接来电提醒——全是母亲的,从刚才我关机到现在,她打了六个,加上之前的六个,一共十二个。
还有一条短信,是十分钟前发的:“小敏,你怎么不接电话?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现在就去医院找你!”
我心里一紧,赶紧给她回电话。电话响了一声就接了。
“小敏!你终于接电话了!你没事吧?我刚要出门呢!”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像是快急哭了。
“妈,我没事,刚才手机没电关机了。我刚输完液,准备买饭呢。”我赶紧说。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她松了口气,“那你买饭了没?买的什么?是不是清淡的?别买油腻的,对你喉咙不好。”
“我知道了,买粥。”我敷衍着,“您在家好好待着,别过来了,我输完液就回去了。”
“那你路上小心点,到家给我打电话。”
挂了电话,我站在医院门口,看着来往的人,突然觉得特别累。我想起小时候,我发烧,母亲也是这样,一会儿摸我的额头,一会儿给我喂水,整夜不睡地守着我。可现在,我长大了,她还是用老方法关心我,却不知道,这种关心有时候会变成负担。
我买了碗青菜粥,坐在路边的长椅上慢慢吃。粥很烫,我却没什么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下了。手机又响了,是母亲。
“小敏,你到家了吗?”
“还没,刚买完粥,准备往回走。”
“哦,那你快点,路上别吹风。到家了先喝杯热水,再吃点药。”
“知道了。”我挂了电话,把粥扔进垃圾桶,拎着包往家走。
第二章 拥挤的老房子与二十年的习惯
我家离社区医院不远,步行二十分钟就到了。是个老小区,没有电梯,我住在三楼。爬楼梯的时候,每走一步都觉得腿软,喘得厉害。
刚到家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母亲的声音。我愣了一下,掏出钥匙开门。母亲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我的保温杯,看见我进来,赶紧站起来:“你可回来了!快坐下,我给你倒了热水。”
“您怎么过来了?”我放下包,坐在沙发上,浑身无力。
“我不放心你,就过来看看。”她把保温杯递给我,“快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你看你,脸色这么白,肯定没好好吃饭。”
我接过保温杯,喝了口热水,喉咙稍微舒服了点。“妈,您怎么没跟我说一声就过来了?您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
“我没事,我身体好着呢。”母亲摆了摆手,开始打量我,“你衣服穿得够不够?要不要再加件外套?”
“不用了,我不冷。”我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
母亲却没打算让我休息。她走到厨房,打开冰箱:“我给你带了点排骨,中午给你炖排骨汤喝,补补身子。你等着,我现在就做。”
“妈,我不想喝排骨汤,太油腻了,我想吃点清淡的。”我赶紧说。
“清淡的?那我给你煮面条,放个鸡蛋,再加点青菜。”她一边说,一边从冰箱里拿面条。
“我刚吃了粥,不饿。”
“吃了粥也得再吃点面条,粥不顶饿。你发着高烧,得多吃点有营养的。”她不听我的,自顾自地往锅里倒水。
我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心里又气又无奈。母亲总是这样,把她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我,不管我需不需要。
我和母亲住得不远,她住在老城区的老房子里,是我父亲生前单位分的,六十多平米,两室一厅。父亲十年前去世后,母亲就一个人住。我和弟弟想让她搬过来跟我们一起住,她不愿意,说老房子住惯了,邻居都熟,不想挪地方。
我每个周末都会过去看她,给她买些菜和生活用品,帮她打扫卫生。弟弟在邻市工作,一个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会给母亲留点钱。母亲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耳朵背,眼神不太好,记性也差了点,经常刚说过的事转头就忘。
可她唯独在“管孩子”这件事上,记性特别好。我和弟弟的生日、爱吃的菜、过敏的东西,她记得清清楚楚。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给我打电话,催我吃早饭;晚上给弟弟打电话,问他有没有按时回家。我们劝过她很多次,说我们都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可她总说:“在我眼里,你们永远是孩子。”
锅里的水开了,母亲把面条下进去,又打了个鸡蛋。“你小时候最爱吃我煮的鸡蛋面了,每次生病都要吃。”她笑着说,眼里带着回忆的神色。
我看着她,心里的气慢慢消了。是啊,小时候我生病,她就是这样给我煮鸡蛋面,看着我吃完,才放心。那时候觉得,母亲煮的鸡蛋面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可现在,我却觉得这份关心成了负担。
面条煮好了,母亲端上来一大碗,上面卧着一个荷包蛋,撒了点葱花。“快吃吧,热乎的。”
我拿起筷子,慢慢吃着。面条很软,汤很鲜,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可我却没什么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下了。
“怎么不吃了?是不是不好吃?”母亲问,有点失落。
“不是,好吃。就是我有点累,想睡会儿。”我放下筷子,站起来往卧室走。
“那你赶紧睡,我给你把被子掖好。”母亲跟在我后面,帮我铺好被子,又摸了摸我的额头,“还是有点烫,记得按时吃药。”
“嗯。”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
母亲在房间里待了一会儿,轻手轻脚地走了出去,带上了门。我以为她会安静地在客厅待着,可没过多久,就听见她在客厅里打电话。
“阿强啊,你姐生病了,高烧,在医院输液了……你有空回来看看她不?……哦,你在忙啊,那行,你注意身体……”是给弟弟打电话。
我翻了个身,心里有点烦躁。我都跟她说了我没事,她还是要跟弟弟说,好像我多脆弱似的。
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被客厅里的声音吵醒了。我起来走到客厅,看见母亲正在收拾东西,地上放着一个行李箱。
“妈,您干什么呢?”我问。
“哦,我想着你生病了,没人照顾,我搬过来跟你住几天,给你做饭,照顾你。”母亲笑着说,手里还在叠衣服。
“不用了妈,我自己能照顾自己。您在这儿住不习惯,还是回您家吧。”我赶紧说。
“我怎么会不习惯?我以前经常来你这儿住。”母亲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我,“你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你发着高烧,要是晚上烧得更厉害了,没人管怎么办?”
“我没事,我会按时吃药,要是不舒服我会给医院打电话。”我试图说服她。
“不行,我必须在这儿陪你。”母亲态度很坚决,继续收拾东西,“我把我的换洗衣物都带来了,还有你爱吃的咸菜,我装在玻璃罐里了。”
我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堵得慌。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可我真的需要一点私人空间,需要安安静静地休息。她在这里,一会儿问我渴不渴,一会儿问我饿不饿,一会儿又给我盖被子,我根本没法好好休息。
“妈,您别收拾了,您回去吧。”我语气有点生硬。
母亲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我,眼神里带着委屈:“小敏,你是不是嫌我烦了?”
“我不是嫌您烦,我就是想好好休息。您在这儿,我总觉得不自在。”我小声说。
母亲的眼睛红了,她放下手里的衣服,坐在沙发上,半天没说话。我看着她,心里很愧疚,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过了一会儿,母亲站起来,拿起地上的行李箱:“行,我走。我不打扰你休息。你自己好好照顾自己,记得按时吃饭,按时吃药。”
她的声音带着哽咽,转身往门口走。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我赶紧上前拉住她:“妈,您别走。您在这儿住吧,我错了,我不该跟您发脾气。”
母亲转过身,眼泪掉了下来:“我知道我老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了。可我就是担心你,怕你照顾不好自己。”
“我知道,妈。”我抱住她,“您留下吧,我陪您说话。”
母亲点了点头,擦了擦眼泪,又开始收拾东西。我看着她,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多耐心点,多陪陪她。
可我没想到,这份耐心,没坚持多久就被磨没了。
接下来的几天,母亲每天都给我做各种各样的饭菜,催我按时吃饭、按时吃药、按时休息。我稍微有点精神,想打开电脑处理点工作,她就会过来关掉电脑:“你生病了,就得好好休息,工作的事先放一放。”
我跟她解释,客户催得紧,不能耽误。她不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挣再多钱也没用。”
我无奈,只能听她的。可心里却很着急,项目方案还没写完,要是耽误了,肯定会影响工作。
更让我头疼的是,她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天给我打无数个电话。即使她就在我家里,也会时不时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有时候我在卫生间,没接电话,她就会在门口使劲敲门,问我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我觉得自己快要被逼疯了。我知道她是关心我,可这种关心,让我喘不过气来。
第三章 第十二个电话与崩溃的边缘
周六早上,我感觉好多了,烧退了,喉咙也不那么疼了。我想趁这个机会,把项目方案赶出来。
母亲一大早就起来给我做早饭,煮了小米粥,蒸了包子,还炒了两个青菜。“快起来吃饭,吃完了再休息。”她敲着我的房门。
“知道了妈。”我起来洗漱,坐在餐桌前吃饭。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母亲一边给我夹包子,一边问。
“挺好的,烧退了。”我吃着包子,心里想着项目方案的事。
“那就好。今天别干活了,再休息一天。”母亲说。
“妈,我今天得把工作上的事处理一下,客户催得紧。”我跟她解释。
“工作再紧也没有身体重要。你刚好转,不能累着。”她不赞同地说。
“我就坐在电脑前,不累。”我吃完饭,赶紧往书房走。
母亲跟在我后面:“你要是实在要干活,就别干太久,一个小时就休息十分钟。记得多喝水。”
“知道了。”我打开电脑,开始写方案。
刚开始写没多久,手机就响了,是母亲。我愣了一下,她就在客厅里,怎么还打电话?
“小敏,你渴不渴?我给你倒杯水送过去?”电话里传来她的声音。
“不用了妈,我这儿有水。”我挂了电话,继续写。
没过五分钟,手机又响了。还是母亲。
“小敏,你要不要吃点水果?我刚洗了苹果。”
“不用了,谢谢妈。”
挂了电话,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可刚写了没几句,手机又响了。
“小敏,你电脑屏幕亮度调低点,对眼睛不好。”
“妈,我知道了,您别老打电话了,我在干活呢。”我有点不耐烦。
“好好好,我不打了。”
挂了电话,我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一边。可没过多久,书房门被推开了,母亲端着一盘苹果走进来:“吃个苹果吧,补充维生素。”
“我不吃,您放那儿吧。”我头也没抬。
母亲把苹果放在桌子上,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你写的这是什么啊?这么多字。”
“项目方案。”我敷衍着。
“哦。那你慢慢写,我不打扰你了。”她走了出去,带上了门。
我终于能安静地写一会儿了。可刚写了半个多小时,手机又开始震动。我以为是客户打电话,拿起来一看,还是母亲。这已经是今天的第十二个电话了。
我再也忍不住了,接起电话,声音里带着怒火:“妈!您到底想干什么?我都说了我在干活,您能不能别老打电话了?您就在客厅里,有什么事不能直接说,非要打电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传来母亲带着委屈的声音:“我……我就是想问问你饿不饿,该吃午饭了。”
“我不饿!您别管我了行不行?我现在特别忙,您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我吼了出来。
挂了电话,我把手机扔在桌子上,心里的怒火还在燃烧。我知道我不该跟母亲发脾气,可我真的受不了了。她的关心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我紧紧裹住,让我喘不过气来。
过了一会儿,书房门被轻轻推开了。母亲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碗,碗里是刚煮好的面条。“我给你煮了面条,你吃点吧。不吃午饭对身体不好。”
我看着她,她的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我的心里一软,又有点愧疚。“妈,对不起,我刚才不该跟您发脾气。”
“没事,是我不好,不该老打扰你干活。”她把面条放在桌子上,“你快吃吧,面条要凉了。”
我拿起筷子,慢慢吃着面条。面条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可我却没什么胃口。母亲站在旁边,看着我吃,一句话也没说。
吃完面条,母亲收拾好碗,走了出去。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可我真的需要一点空间。我想起弟弟,他在邻市工作,家里只有他和弟媳,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母亲偶尔会去弟弟家住几天,可每次去不了多久就回来了,说不习惯弟媳做的饭,想念老房子的邻居。
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把母亲送到弟弟家去住一段时间。这样既能让母亲有人照顾,也能让我有一点私人空间,好好处理工作上的事。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了。我知道这样做有点自私,可我真的快要崩溃了。
我给弟弟打电话,跟他说了我的想法。弟弟愣了一下,然后说:“姐,你要是实在受不了,就让妈来我这儿住一段时间吧。我跟你弟媳商量一下。”
过了一会儿,弟弟回电话了,说弟媳同意了,让我把母亲送过去。
我挂了电话,心里有点轻松,又有点愧疚。我走到客厅,母亲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眼睛盯着屏幕,可眼神却有点涣散。
“妈,”我坐在她旁边,“弟弟让您去他那儿住一段时间,您想去吗?”
母亲转过头,看着我,眼神里带着疑惑:“去阿强那儿?为什么?”
“弟弟想您了,让您过去住几天,陪陪他和小侄子。”我尽量让语气自然点。
母亲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我不去,我在这儿住得挺好的。”
“您去住一段时间吧,弟弟他们都想您了。而且您去了,也能帮他们照看一下小侄子,弟媳每天上班也挺累的。”我劝着她。
母亲还是犹豫:“我去了会不会打扰他们?我怕我跟他们住不习惯。”
“不会的,弟弟和弟媳都很孝顺,小侄子也很喜欢您。您去了,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我继续劝。
母亲想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那行吧,我去住几天。不过我住不了太久,还是想回老房子。”
“好,您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回来的时候随时告诉我。”我心里松了口气。
我开始帮母亲收拾东西。母亲的东西不多,一个行李箱就装下了。她一边收拾,一边念叨:“我给小侄子带点我做的饼干,他爱吃。还有你弟,他小时候最爱吃我做的酱菜,我也带点。”
我看着她,心里的愧疚更浓了。她总是想着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自己。
收拾好东西,我给母亲穿上外套,拎着行李箱,往楼下走。母亲走得很慢,一步一步,像是在留恋什么。
“妈,您别担心,我会经常去看您的。”我扶着她。
“嗯。”母亲点了点头,眼睛里有点湿润。
我把母亲送上火车,给弟弟打了个电话,让他在火车站接母亲。火车开动的时候,母亲趴在窗户上,看着我,挥了挥手。我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越来越远,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
第四章 弟媳的无奈与母亲的不适
我回到家,家里空荡荡的,没有母亲的唠叨声,没有她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有点不习惯。我坐在沙发上,看着母亲刚才坐过的地方,心里充满了愧疚。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母亲那么关心我,我却因为自己的烦躁,把她送到了弟弟家。
我给弟弟打电话,问母亲有没有安全到达。弟弟说已经接到了,正在往家走。“姐,妈看起来有点不高兴,是不是你跟她说什么了?”
“没有,可能是她舍不得老房子吧。”我赶紧说,“你多陪陪她,别让她觉得孤单。”
“我知道。”
挂了电话,我打开电脑,想继续写项目方案,可脑子里全是母亲的身影,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我索性关了电脑,躺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发呆。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会给母亲打电话,问她在弟弟家过得怎么样。母亲每次都说挺好的,弟弟和弟媳对她很好,小侄子也很黏她。可我总觉得她的声音里带着点勉强。
周五晚上,我给弟媳打电话,想问问母亲的情况。弟媳犹豫了一下,然后说:“姐,其实妈在这儿过得不太习惯。”
“怎么了?是不是她跟你们闹矛盾了?”我赶紧问。
“不是,妈挺好的,就是……就是她太关心我们了,我们有点受不了。”弟媳叹了口气,“她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给我们做早饭,我们想多睡会儿都不行。而且她一天给我们打无数个电话,即使我们就在家里,她也会打电话问我们在干什么。小侄子上学,她非要送他去学校,说路上不安全,可她眼神不好,我们都担心她路上出事。”
我心里一沉,果然,母亲还是老样子。“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
“姐,你别这么说,我们知道妈是关心我们。可我们每天上班都挺累的,回来想好好休息一下,可妈总在旁边唠叨,我们有点吃不消。”弟媳的声音里带着无奈。
“我知道了,我会跟妈说说的。”我挂了电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把母亲送到弟弟家,本想让她有人照顾,也让自己轻松点,可没想到,却给弟弟和弟媳添了麻烦。
我给母亲打电话,跟她说:“妈,您在弟弟家别太累了,早上别起那么早,让他们多睡会儿。小侄子上学,让弟弟或弟媳送就行,您在家好好休息。”
母亲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我知道了,是不是我给他们添麻烦了?”
“没有,他们就是觉得您太辛苦了,想让您好好休息。”我赶紧说。
“哦。”母亲的声音里带着失落。
挂了电话,我心里很矛盾。我知道母亲的性格,她一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心,根本改不了。可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她的关心,对我们来说,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负担。
周末,我买了些母亲爱吃的东西,去弟弟家看她。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母亲的声音:“阿强,你穿这件衣服行不行?今天有点冷,别冻着了。”
“妈,我知道了,我不冷。”弟弟的声音带着无奈。
我推门进去,母亲正拿着一件外套给弟弟披。看见我进来,她赶紧说:“小敏来了,快坐。我刚给你煮了茶,你喝点。”
“妈,您别忙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着母亲。她比在我家的时候瘦了点,脸色也不太好。
“我不忙,闲着也是闲着。”母亲给我倒了杯茶,“你最近工作忙不忙?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饭?”
“我挺好的,工作也不忙。”我敷衍着,心里有点难受。
弟媳从厨房出来,笑着说:“姐来了,快吃饭吧,我刚做好饭。”
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停地给我和弟弟夹菜,给小侄子喂饭。小侄子有点不耐烦:“奶奶,我自己会吃。”
母亲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好好好,你自己吃。”
吃完饭,我跟母亲坐在沙发上聊天。“妈,您在这儿住得习惯吗?要是不习惯,就跟我回去。”
母亲摇了摇头:“我习惯,挺好的。阿强和小娟(弟媳)对我都很好。”
我看着她,知道她是在强撑。“妈,您要是想回老房子,我们就回去住。”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不了,我在这儿住一段时间,帮他们照看一下小侄子。”
我知道她是不想给我们添麻烦,心里更愧疚了。
下午,我要走的时候,母亲把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给你做的酱菜,你爱吃的。还有几件你冬天穿的衣服,我给你洗干净了,你拿回去。”
我接过布包,心里沉甸甸的。“妈,您别老给我做这些,您自己好好休息。”
“我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母亲笑着说,眼里却带着不舍。
我走出弟弟家,眼泪掉了下来。我知道,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必须想办法,既能让母亲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又不会让她觉得孤单,也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负担。
第五章 母亲的秘密与迟来的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周都会去弟弟家看母亲两次,每次都带些她爱吃的东西,陪她聊聊天。弟弟和弟媳也尽量抽出时间陪母亲,带她去公园散步,给她买新衣服。母亲的脸色渐渐好了起来,话也多了。
可我总觉得,母亲心里藏着什么事。她有时候会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眼神里带着思念。我问她怎么了,她总是说没事。
有一天,我去弟弟家的时候,母亲不在家。弟媳说她去老房子了,说想回去看看。我心里有点担心,赶紧往老房子赶。
老房子的门没锁,我推开门进去。母亲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张照片,是我和弟弟小时候的照片。她的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
“妈。”我喊了一声。
母亲转过头,看见我,赶紧擦了擦眼泪:“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您。您怎么一个人回来了?”我坐在她旁边。
母亲叹了口气:“我想回来看看,这房子住了几十年了,有感情了。”
我看着屋子里的一切,家具还是老样子,墙上挂着我和弟弟的奖状,桌子上放着父亲的遗像。心里突然觉得很酸。“妈,您要是想回来住,我们就回来住。”
母亲摇了摇头:“不了,我在阿强那儿住得挺好的。就是……就是有点想念你爸。”
她拿起照片,轻轻抚摸着:“你爸走了十年了,我每天都想他。以前我们住在这里的时候,他每天下班都会给我买我爱吃的糖葫芦,晚上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聊家常。现在他不在了,我一个人住在这里,觉得空落落的。”
我的眼泪掉了下来。我从来没想过,母亲一个人住在这里的时候,会这么孤单。我总觉得她的关心是负担,却忽略了她内心的孤独。
“妈,对不起,我以前不该把您送到弟弟家,不该嫌您烦。”我抱住她。
母亲拍了拍我的背:“傻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该老打扰你们。”
“不是的,您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照顾您是应该的。”我擦干眼泪,“妈,我们搬回来住吧,我每天都来陪您。”
母亲摇了摇头:“不了,我在阿强那儿住得挺好的。而且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不能总围着我转。”
“那我们经常回来看看您,您要是想我们了,就给我们打电话。”我看着她。
母亲点了点头,笑了笑:“好。”
从老房子回来后,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思。她不是想打扰我们的生活,她只是太孤单了,想通过关心我们来证明自己还有用,想让我们多陪陪她。
我跟弟弟商量,以后每周都带母亲回老房子住两天,让她看看熟悉的环境,跟老邻居聊聊天。弟弟同意了。
从那以后,每周五下午,我都会去弟弟家接母亲回老房子。周六早上,我会陪母亲去菜市场买菜,跟她一起做饭。下午,弟弟和弟媳会带着小侄子过来,一家人一起吃饭,聊家常。周日下午,再把母亲送回弟弟家。
母亲的精神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天给我们打无数个电话,只是偶尔给我们打电话,问问我们的情况。我们也会主动给她打电话,跟她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有一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是母亲。我赶紧接起来。
“小敏,你吃饭了没?我今天做了你爱吃的酱菜,给你送过去?”母亲的声音很开心。
“妈,不用了,我晚上回家吃。您在家好好休息。”我笑着说。
“那行,我在家等你。”
挂了电话,我心里暖暖的。原来,母亲的关心,不是负担,而是最珍贵的爱。以前的我,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母亲的孤独和需要。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家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包容。母亲的爱或许有些笨拙,有些唠叨,但那都是她对我们最深切的牵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让她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那个曾经让我崩溃的第十二个催饭电话,现在想来,却充满了温暖。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自私和冷漠,让我明白了亲情的珍贵。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陪伴母亲,让她安享晚年,因为我知道,有母亲在的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
第六章 烟火气里的和解与相守
天气转凉的时候,母亲提出想回老房子长住。“老邻居们都想我了,天天在楼下喊我打牌。”她一边给小侄子缝衣服,一边说,眼睛里带着向往。
我和弟弟对视一眼,都明白了她的心思。“行,那我们就把老房子收拾一下,您搬回去住。”弟弟说,“我每周五晚上回来,周日下午走,陪您住两天。姐,你平时下班有空就过来看看妈。”
“没问题。”我点头。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加上弟弟一家,一起回老房子收拾。母亲指挥着我们:“把那个柜子挪到窗边,采光好。床要铺厚点,天冷了。”她的声音里满是干劲,比在弟弟家时精神多了。
我们擦窗户、拖地、整理杂物,小侄子在屋里跑来跑去,拿着父亲生前留下的旧玩具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地板上,灰尘在光里跳舞,空气里弥漫着清洁剂和阳光的味道,还有母亲身上熟悉的皂角香。
收拾完,母亲煮了一大锅饺子,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白菜猪肉馅。“快尝尝,还是不是以前的味道。”她给我们每个人碗里都盛了满满一碗。
我咬了一口饺子,汤汁鲜美,馅料十足,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眼泪差点掉下来。小时候,每到冬天,母亲都会给我们包饺子,父亲坐在旁边帮忙擀皮,我们姐弟俩在屋里跑着玩,等着吃饺子。那时候的日子很简单,却很幸福。
“好吃,妈,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弟弟一边吃,一边说。
母亲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好吃就多吃点。”
从那以后,母亲就搬回了老房子。我每天下班都会先去老房子看看她,给她带点水果或者她爱吃的点心。她要么在楼下跟老邻居打牌,要么在家看电视,或者给我们缝衣服、做酱菜。
有一次,我下班晚了,到老房子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了。母亲还在等我,桌子上放着保温好的饭菜:“知道你今天加班,给你留了饭,快吃吧。”
我看着桌子上的饭菜,心里暖暖的。“妈,您以后别等我了,早点吃饭。”
“没事,我不饿。你工作忙,得好好吃饭。”她坐在旁边,看着我吃。
我一边吃,一边跟她聊工作上的事,聊小区里的趣事。她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插几句话,给我提提建议。
周末的时候,弟弟一家会过来。母亲会提前买好食材,给我们做一大桌子菜。小侄子围着母亲转,喊着“奶奶,我要吃红烧肉”“奶奶,你教我包饺子”。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耐心地教小侄子包饺子,虽然小侄子包的饺子歪歪扭扭,煮的时候都破了,但母亲还是吃得很香。
有一天,我跟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突然说:“小敏,以前我总给你打电话催你吃饭,是不是烦到你了?”
我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以前是有点烦,不过现在不烦了。我知道您是关心我。”
母亲叹了口气:“我老了,没什么能帮你们的了,就想多关心关心你们,怕你们照顾不好自己。你爸走了以后,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只有看着你们好好的,我心里才踏实。”
“妈,您别这么说。您养我们长大,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现在我们长大了,该我们照顾您了。”我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很粗糙,布满了老茧,那是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痕迹。
母亲点了点头,眼睛里带着泪光:“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满足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觉得母亲的关心是负担。相反,我很珍惜她的唠叨,珍惜她为我做的每一顿饭,珍惜她陪我聊天的时光。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是她对我最深切的爱。
冬天的时候,母亲得了重感冒,咳嗽得厉害。我和弟弟轮流照顾她,给她买药、熬粥、陪她去医院。母亲很感动:“辛苦你们了。”
“妈,您别这么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说。
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好后,她更珍惜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老房子里过年。母亲贴春联、挂灯笼,忙得不亦乐乎。晚上,我们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烟花。小侄子在院子里跑着玩,喊着“过年啦,过年啦”。
母亲看着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那个曾经让我崩溃的第十二个催饭电话,已经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片段。它让我明白了,亲情不是负担,而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跟弟弟一起,让她安享晚年,让这个家永远充满烟火气和温暖。
来源:高贵海燕XZW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