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结束的中超第26轮,青岛西海岸那记禁区争议,球迷评论区直接炸了:“这判罚到底看的啥?”
头条@Tommy体育广场
刚结束的中超第26轮,青岛西海岸那记禁区争议,球迷评论区直接炸了:“这判罚到底看的啥?”
头条@Tommy体育广场
第19分钟,马特乌斯突入禁区蹭到门将后倒地。
主裁判抬手就指向点球点,西海岸球迷刚从座位上弹起来喊“好球”。
结果VAR一介入,点球没了,马特乌斯还吃了张假摔黄牌——这事连足协官网第26期裁判评议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真不是碰巧,足协裁判评议里的实锤一扒一大把。
就说2025赛季第9轮,云南玉昆对上海海港那仗。
VAR拉了条越位线就判云南玉昆越位,好球直接被吹无效。
事后评议直接爆雷:VAR居然把球员肘部当越位划线部位!
要知道FIFA规则写得清清楚楚,越位只看躯干、头、脚,跟手臂半毛钱关系没有,连基础判罚都能搞错。
更离谱的是申花和泰山的争冠战——这可是关乎联赛排名的生死局!
泰山球员传中,申花马纳法张开手臂挡了一下。
VAR压根没动(没比“电视手势”,就是裁判双手比矩形那动作,这才是官方启动信号),泰山直接申诉。
足协赶紧找国际足联专家来复核,结果傻眼了:全场虽说摆了12个机位,偏偏漏了关键角度,球到底碰没碰到手都拍不清,最后只能咬着牙维持“不犯规”。
数据看完更让人憋火。
2025赛季中超场均VAR介入1.8次,每次得等2分45秒——这里面还包含裁判跟VAR室的沟通时间,足协官网第27期评议说纯回看其实才1分45秒。
再看亚冠,人家每场VAR回看才48秒(亚足联官网2025赛季报告实锤),效率直接差了快3倍!
改判准确率才是真扎心:中超只有67%(足协2025年9月内部简报刚发的数),英超都到89%了,德甲更狠,直接飙到91%(国际足联技术报告里的硬数据)。
这准确率的差距,可不是冷飕飕的数字,直接攥着球队的积分啊!
青岛西海岸对山东泰山那一场,西海岸球员鞋钉直接踩中对方跟腱,VAR就给了张黄牌。
足协评议后都直言不讳:“这明明该直接红牌罚下,就是漏判!”
还有第24轮大连英博对深圳新鹏城,深圳队20号铲球后手臂意外碰了下球,VAR介入了还维持点球判罚。
结果赛后评议组认了:“这是近距离意外来球,按FIFA规则不算手球,VAR这是错判”——可比分早定了,说这些有啥用?
技术差距更是肉眼可见。
英超早用上12机位4K转播了,德甲都玩起高科技了:2024/25赛季就试了三维追踪,球员21个身体部位都盯得死死的;2025/26赛季全联赛铺开,裁判改判后还拿麦克风喊判罚依据,全场都听得明明白白。
可中超呢?申花跟泰山的争冠关键战,就算摆了12个机位,关键角度还是漏了,争议镜头一放大,糊得跟蒙了层雾似的。
足协也就只会说“下赛季考虑优化机位布局”,这话听着就没谱。
次级联赛的处境更让人揪心。
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9月16日答复人大建议时就明着算:中甲240场、中乙360场,总共600场比赛,全装VAR得花1200万。
可中甲中乙市场化收入本来就少,这笔钱根本凑不齐。
现在不少中乙赛场,用的还是十年前的标清设备——镜头糊得没法细看,个别场次甚至要靠球迷用手机补拍,才能看清禁区里到底咋回事。
流程上的乱子,更让球迷摸不着头脑。
英超VAR室有现役裁判、退役裁判、技术顾问三方盯着,互相制衡;中超倒好,多数时候就当值裁判组自己看,连个外部监督都没有。
好多球迷看球都懵:还以为裁判摸耳机就以为是VAR介入,其实只有比“电视手势”(双手框个矩形)才是真启动,这点连官方都没说清楚。
VAR本来是帮裁判纠错的“神器”。
现在倒好,设备布局漏东漏西、流程又没规矩,反倒成了引争议的“祸根”。
场均17分钟的补时里,不少时间都耗在VAR回看上,可比赛质量没提上去——2025赛季前25轮,净比赛时间均值才52分17秒(Opta官网9月28日刚更新的数据),就算比2023赛季同期的50分51秒强点,跟亚冠、英超的58分钟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球迷要的哪是“事后评议纠错”啊?
是看球时能当场搞明白:“这球为啥这么判!”
毕竟球队拼了90分钟抢来的积分,凭啥要毁在糊成雾的镜头里,或是一笔糊涂账似的流程里?
互动环节:你还记得申花跟泰山那场手球争议不?当时看直播是不是气得差点把遥控器扔了?
你觉得中超VAR的问题,该先补设备的坑还是先整流程的乱?来评论区唠唠!
#中超VAR争议# #2025中超裁判判罚尺度能统一吗# #中甲中乙联赛对比#
来源:aaa体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