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退休生活385:我经常做的9样美食,高级保姆很优秀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09:53 1

摘要:年轻时加班叫外卖,胃早被塑料盒腌入味,现在我把时间抢回来,用一碗手擀面把30年的外卖味一点点擀出去。

56岁,我退了,锅铲没退。

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不是刷手机,是摸面粉,指尖先醒,人跟着就活过来。

别把“退休厨房”想成养生节目,它更像一场迟到的人生补考。

年轻时加班叫外卖,胃早被塑料盒腌入味,现在我把时间抢回来,用一碗手擀面把30年的外卖味一点点擀出去。

奶奶当年站在灶台边说的“面要三醒三揉”我全记在小本子背面,字被油渍糊得发乌,可那行字越模糊,我越不敢偷懒,仿佛一偷懒,她就从蒸汽里伸手敲我脑门。

拍视频纯属意外。

闺女把第一段擀面包饺子发到抖音,当晚点赞破万,评论区一水儿“我妈同款”“想我姥姥”。

我盯着屏幕笑到半夜,忽然明白:大家馋的不是饺子,是那股被速冻食品偷走的“人味”。

第二天我故意把镜头对准案板上的面粉漩涡,像拍探险片,弹幕刷“治愈”,我心里回一句:治啥愈,就是嘴馋又不好意思说。

说点硬的。

哈佛刚发论文,老面馒头升糖指数比超市面包低三成,我立马把扔了20年的老面种捡回来,养了七天,第七天掀开纱布,酸味冲鼻,我眼泪差点下来——那是20年前出租屋的味道,当时没钱买酵母,全靠邻居给的一团面活命。

现在我把这团面传成视频,配文“穷日子的护身符”,播放量飙到300万,评论区一堆“原来我们早就吃过低GI”。

你看,科学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奶奶的铁锅。

工具也偷偷升级。

我买了台带“银发模式”的面包机,字比我老花镜还大,语音播报像老伙计在耳边唠嗑。

可机器再智能,也学不来我手心的温度,所以每次和面机停转,我还是要把面团掏出来,徒手再揉108下,不多不少,揉到虎口发酸,那酸比任何计时器都准。

闺女笑我“自虐”,我回她:机器揉的是淀粉,我揉的是记忆,能一样?

芝麻糊我玩出新花样。

中国营养学会说加坚果能补ω-3,我直接把奇亚籽倒进石臼,跟芝麻一起碾,籽粒爆开的声音像小雨砸瓦片。

早上来一碗,膳食纤维多10g,厕所跑得比闹钟还准时。

冬天换红豆配桂圆,补血不燥热,蒸锅里咕嘟咕嘟,整个厨房像被塞进棉被。

别小看这一碗糊糊,它把我老伴的胆固醇拉回安全线,省下一堆药片钱,够我买两斤新下来的五常大米。

最惊喜的是脑袋。

日本学者说包饺子能激活前额叶,我信,因为每次捏褶子,我都能想起1988年厂子门口那碗饺子汤,飘着葱花的油星子。

现在一边捏一边拍,15秒的视频我得剪俩小时,剪完脑子居然不犯困,反而能背下整段《将进酒》。

评论区有人问我“阿姨怎么防痴呆”,我甩一句:别买保健品,先买两斤五花肉,剁到手臂酸,比啥药都灵。

效率也有野路子。

饺子皮压模器30秒一张,我嫌它没灵魂,只在周末用,平时还是擀面杖,但偷偷在案板两边贴条胶带,宽度定死15厘米,擀出来的皮像复制粘贴,速度翻倍,褶子还活。

闺女把这条发小红书,点赞5万,标题“我妈的叛逆效率学”,我看完笑出声:老了老了,反而学会偷懒式认真。

社区学院打电话让我开班,我说排不上,自家厨房还排队——老姐妹拎着土鸡蛋来敲门,进门先喊“今天咱们做绿豆面萁,降降秋燥”。

我哪有空讲课,边做边直播,弹幕飞“求链接”,我直接把蒸垫甩上小黄车,三分钟卖光200单,厂家连夜给我寄来锦旗,笑死,这辈子第一次被叫“头部主播”,头部是真头部——白头发。

写到这儿,锅里的手擀面刚好三滚。

我关火,挑一根吹凉,咬断,生面粉味散尽,只剩麦香。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退休,不是退出生活,是把生活擀成想要的宽度,想薄就薄,想筋道就多揉一百下。

你问值不值?

筷子一挑,面汤映出我56岁的脸,眼角褶子里夹着面粉,像撒了一把星。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