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嚣张跋扈的河朔三镇,为何真到军阀混战时就不行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0:10 1

摘要:而唐天子多次出兵讨伐,但除了唐宪宗时期曾经短暂的平定外,其他时间都无可奈何!

唐朝中后期,河朔三镇非常嚣张。

他们虽然名义上归顺朝廷,但实际上在地方搞割据。

为此,他们甚至不惜以一隅之地,与大唐王朝正面硬刚!

而唐天子多次出兵讨伐,但除了唐宪宗时期曾经短暂的平定外,其他时间都无可奈何!

如此嚣张跋扈,自然是有资本的、有实力的。

如此,到唐末天下大乱时,这些藩镇似乎该大显身手了!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一到乱世,河朔三镇就不行了。他们根本不是朱温、李克用等“新军阀”的对手,先是在朱温与李克用之间反复横跳,后来干脆就被人家给吞并了!

有嚣张跋扈,以一隅之地抗天下百余年的底气和实力,却又在真正的乱世中很快被干趴下,河朔三镇还真是“有趣”!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唐朝后期割据河北的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总称。

当初,这些地方,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由于内部矛盾和吐蕃威胁,更因为长期战争对国力巨大的消耗,大唐王朝为了尽快结束安史之乱,对河北地区的叛军采取了妥协,“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这里设了四个节度使,皆由叛军将领担任。

然而,这些藩镇利用朝廷的姑息,开始扩军备战,伺机抢占地盘,找准机会瓜分了相卫节度使,使河北四镇变成了河朔三镇。

他们不听朝廷调遣,不向朝廷上缴赋税,自行委任官吏,甚至要求节度使职务世袭,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而在唐天子以举国力量来镇压时,他们居然多次选择以一隅之地硬刚!

而削藩的多次失败,更使这些藩镇更加嚣张跋扈了!

1、唐代宗:集中诸道兵力讨魏博一镇,最后以”赦其无罪“草草收场。

775年三月,唐代宗“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临魏博”,开始了对田承嗣的讨伐。

然而,田承嗣主动与二李进行利益调整后,三镇转头联合抗朝廷!

最终,唐代宗只好赦其无罪,草草收场!

2、唐德宗:锐意平叛,结果险些亡国。

唐德宗即位后,锐意进取,一心要解决河朔问题。

在成德节度使要求父死子继时,朝廷坚决不许,由此引发了成德、魏博、淄青、山南东道四镇联兵反唐!

唐德宗遂调各路重兵平叛!

然而,尽管初期战事进展顺利,但朱滔、王武俊等又倒戈,加入叛军!

此后,淮西节度使也起兵加入了叛军序列!

而在泾原镇兵去镇压淮西的路上,经过长安时又再兵变!唐德宗只好逃离长安,去了奉天!

此后,又发生了李怀光叛乱,攻打奉天,唐朝廷几乎被破!

最终,德宗下罪己招,与各镇妥协,讨灭李怀光,才安定了下来。

3、唐宪宗:短暂的胜利。

唐宪宗,是大唐的“中兴之主”,其平叛总算是取得了短暂的胜利!

在大唐王朝持续的压力下,河朔各镇暂时归附了朝廷。

4、唐穆宗及其后:终不能制。

然而,唐宪宗之后,唐穆宗即位时期,河朔地区的军士驱逐了朝廷的节度使,另立节度使,再次与朝廷抗衡。

唐穆宗发诸道十五万之众征讨,“屯守逾年,竟无成功,财竭力尽”,只好再次妥协。

由此,“再失河朔,至于唐亡,不能复取”。

河朔军阀,终究成了大唐王朝奈何不了的存在!

在大唐王朝尚能维持天下秩序时,河朔藩镇嚣张跋扈,以一隅之地抗衡中央,好像很强的样子。

然而,真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河朔三镇却很快就被打趴下了!

1、魏博:被朱温、李克用连番暴揍,最后被后梁吞并。

河朔三镇中,魏博是实力最强的一个,在抗衡唐朝廷时也是最嚣张的一个。

军阀混战之初,魏博还比较牛气。

朱温两次向其借道攻李克用,都被他拒绝了。

于是,890年,朱温发兵来攻打魏博。

魏博五战五败,损失惨重,被迫向朱温请和,“魏博自是服于汴”。

后来,他又与李克用交恶。

李克用发兵来攻,很快就杀魏博一万余兵,兵临魏州。后来,是朱温派兵来救,魏博才逃过一劫。

905年,魏博发生牙将作乱,罗绍威求救于朱温。

朱温发兵十万,说是攻打沧州,结果突袭魏博牙兵,消灭了作乱的牙军。

而“魏之诸军皆惧”,又再生乱,又被朱温平定!

如此,魏博既经连番内乱,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又因朱温的勒索索取,财富也被掠夺一空,“魏兵自是衰弱”。

909年,后梁将领杨师厚出兵魏博,赶走了节度使,结束了魏博的割据状态。

2、成德:“三个鸡蛋上跳舞”,苟延残喘,最终被吞并。

成德与李克用的地盘仅一山之隔,很早就遭到了李克用的攻打。

成德被李克用“杀获甚众”后,依赖卢龙李匡威的帮助,才勉强撑着。

后来,成德与卢龙交恶,成德失外援,乃被迫向李克用卑词求和。

而在对李克用求和后,成德也不敢得罪朱温,同样纳质请好。

因此,成德如同一个墙头草,朱温得势就依朱温,李克用强势就依李克用,反复无常,“三个鸡蛋上跳舞”,苟延残喘。

再后来,王镕死于兵变,张文礼夺镇后一面对李存勖讲好,一面又暗中联合后梁、契丹。

于是,李存勖派人去镇压。

这一次,李存勖拒绝了成德的谢罪请和,下定了灭成德的决心!

经过半年的血战,晋军攻破镇州,结束了成德割据的历史。

3、卢龙:被连番暴打,被灭两次。

卢龙镇,实际上是被灭了两次。

第一次,是燕将刘仁恭,主动找李克用,表示愿意带路平定幽州。

随后,李克用出兵,帮助刘仁恭夺取了幽州。

只是,李克用信错了人,把幽州给刘仁恭镇守,自己走了。

此后,刘仁恭又叛离了李克用,与朱温结盟。

随即,由于李克用在征讨幽州时轻敌,被卢龙击败,由此,刘仁恭忘了自己几斤几两,飘了起来,企图独吞河朔。

然而···被朱温暴打一顿,幸亏李克用出于大局出兵相救才侥幸幸存了下来,又苟了一些年。

然而,也没有苟多久···

7年后,李存勖来攻。

幽州又依附朱温,企图靠朱温来救自己。

结果,李存勖的晋军两面皆取胜,一举攻破幽州,彻底结束了当地的割据状态!

可以说,在唐末群雄混战期间,河朔三镇的表现都很差,早早就只有在李克用与朱温之间夹缝求生,完全沦为配角了。

不是很嚣张很能打吗?怎么转眼就变得这么烂了呢?

依然精锐的部队

千万不要因为他们在群雄逐鹿时期表现拉垮,就以为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不行。

实际上,三镇的兵马,依然非常能打!

1、魏博军。

后来,杨师厚夺了魏博后,在当地组建了银枪效节都。

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后梁皇帝看杨师厚不顺眼也不敢动手,晋军也对他十分忌惮。

只不过,杨师厚死后,后梁皇帝企图分化该军,结果引起兵变,李存勖趁机收编该军,并就此夺了魏博!

而手下满是精兵强将的李存勖得了该军后,欢喜不已,以之为“帐前银枪都”,而这支军队此后在与后梁的作战中表现极为骁勇,表现赛过了后梁、后唐的其他精锐军队!

后来,李嗣源做了皇帝,忌惮该军,乃设法让该军离开魏博,然后阴谋除之···

2、成德军。

成德军,同样能战!

后来,王镕被杀,张文礼等人以此抵抗李存勖。

当时天下最强的晋军前去镇压,耗了半年多的时间,战损了史建瑭、阎宝、李嗣昭、李存进三员大将,折损了大批军士后,才勉强破城。

要知道,史建瑭、阎宝、李嗣昭等人,都曾在对后梁的作战中上演过以少胜多,居然悉数折损于镇州城下,足见成德兵马之精!

3、幽州军。

幽州军,在被晋军控制后,同样展现出强悍的战斗力。

耶律阿保机率领30万大军围困幽州,幽州军士在周德威的领导下,仅仅以万余人死守幽州,一日杀敌数千,坚守半年,并最终配合来援的李存审等人一起大破阿保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

总体来看,三镇之兵,要真的组织起来,其战斗力绝对能与李克用、朱温手下最精锐的部队相抗,仍然是最精锐的部队!

既然如此,为何作为一个“势力”,表现拉垮呢?

三镇之所以为朝廷所不能奈何,以及三镇之所以在群雄混战期间的拉垮,其实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那些精兵猛将们!

这些人以当兵为生,没有别的谋生手段。

因此,朝廷要削藩,他们必然誓死保护自己的饭碗,比节度使大人还要积极,不需要动员!

即便唐宪宗一度平定成功,但因为朝廷拿不出田地来安置这些兵,因此,一旦有机可趁,这些兵都纷纷起来,驱逐朝廷的节度使,拥立自己的人,继续对抗朝廷!

而后来三镇无力与李克用、朱温争雄,关键也在于此!

由于牙兵势力的膨胀,他们成了三镇实际上的控制人,什么节度使反而成了“代言人”,一言不合,这些牙将牙兵就会更换“代言人”!

唐穆宗之后的53年中,三镇发生军乱14起,易26帅,其中9人被杀,5人被逐····

所以,对于节度使来说,他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克用、朱温,而是这些精锐牙将牙兵!

毕竟,李克用、朱温,乃至朝廷未必会要他们的命,但那些牙军是真的随时会要了自己的命!

而牙将,要么想要弄死节度使,要么担心被节度使弄死,互不信任!

如此,三镇表现不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来,节度使与牙将之间的内斗依然在持续。上下相攻,为敌所趁。

比如,幽州刘仁恭,就主动为晋军带路,回头来干掉李匡威;魏博罗绍威,驱逐乐从训夺位后,又引朱温来镇压手下牙将的叛乱,导致魏军多被屠杀···

可以说,牙将也好,节度使也罢,都会借外来势力打击内部对手,自损其力!

二来,说到底,这种上下相疑的班子,无论换到任何一个时代,有任何有作为的可能吗?

河朔三镇,能在一百多年中抗拒朝廷,嚣张跋扈,究其因,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能战,而是因为其本质上是关乎大批军队生计的社会问题!

在唐天子削藩期间,这种社会问题成为河朔抗拒朝廷的根本基础!

朝廷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自然也就不可能真的解决河朔问题了!

而后来三镇在群雄混战时期的拉垮,同样不是因为三镇之兵不能战了!
而是因为,在群雄逐鹿时期,这种社会问题成了三镇节度使维持凝聚力,争雄天下的绊脚石!

来源: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