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开学典礼上,一件彝族刺绣院徽惊艳全场。细密针脚间藏着彝族图腾的灵动;绚烂色彩中跃动着现代院徽的庄重,这件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的非遗作品,被郑重赠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代表Jessica Gallagher教授,
金秋九月,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开学典礼上,一件彝族刺绣院徽惊艳全场。细密针脚间藏着彝族图腾的灵动;绚烂色彩中跃动着现代院徽的庄重,这件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的非遗作品,被郑重赠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代表Jessica Gallagher教授,成为跨越重洋的文化使者,也揭开了一段关于校地合作赋能非遗传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故事。
牛孔镇彝族刺绣自2017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始终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当地以“党建+非遗”为抓手,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构建“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产业格局,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生产生活。为破解发展瓶颈,绿春县积极链接挂联高校资源,与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刺绣专家开展4期专项培训,覆盖500余人次,帮助留守妇女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同时,当地践行“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机制,牵头成立刺绣专业合作社并制定运营章程,以“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模式深化协作,开发文创刺绣摆件、团扇等多元产品,成功承接中国海洋大学等定点帮扶单位订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娘增收入”的转变,“牛孔彝绣”品牌应运而生。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育村内组织能力强的带头人15人,采用“能人+基地+绣娘”发展模式,将核心绣娘队伍壮大至200人,同步通过合作社带动周边妇女零散务工持续就业120人,绣娘人均增收超2000元。此次赠礼的院徽绣品,正是校地协作的精品之作。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小考拉”支教团的深耕。支教团扎根绿春,不仅开展教育帮扶,更着力挖掘彝绣价值,搭建起非遗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没有支教团发现彝绣魅力,没有学院提供国际平台,深山绣品难抵澳洲。”合作社负责人感慨道。得知作品将赠予外国教授,绣娘们连夜精进针法,期待让世界看见彝族文化。
“这不仅是礼物,更是文化邀请函。”海德学院学生代表的话语,道出赠礼深意。当Jessica Gallagher教授轻抚绣品,丝线传递的不仅是彝族文化记忆,更是一份中澳文化共鸣。从边疆绣娘的一针一线,到校地合作的携手赋能,再到跨洋交流的文化对话,这件彝绣院徽,已然成为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这一举措体现出,“建设家门口务工车间” 既能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又能推动传统手工业发展,进而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编辑:白玉保
责编:李猛
校对:李泽森
总编:邱自松
来源:绿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