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文旅厅刚公布的名单里有61个研学旅游产品入选,覆盖“文化+”“绿美+”“科技+”“红色+”“智造+”五大方向,我市有5个项目上榜。说实话,这个数字看起来让人既安心又焦虑。安心的是家门口多了几条高质量的学习线路;焦虑的是,当越来越多家长把研学当成“必须完成的经
广东公布61个研学产品,我市入围5个——这些研学是真学习还是消费式打卡?
省文旅厅刚公布的名单里有61个研学旅游产品入选,覆盖“文化+”“绿美+”“科技+”“红色+”“智造+”五大方向,我市有5个项目上榜。说实话,这个数字看起来让人既安心又焦虑。安心的是家门口多了几条高质量的学习线路;焦虑的是,当越来越多家长把研学当成“必须完成的经历”时,怎样才能分清哪些项目是真正能让孩子学到东西,哪些只是景点的包装和打卡点?
拿这次入选的五个项目来说,各有亮点也各有隐忧。《千年珠玑》把珠玑古巷的历史、建筑和非遗浓缩成体验课,课里有讲解、游戏、手工和互动问答,设计得像一部可以触摸的历史。隆盛酱园的酱文化课程更让人上瘾:从挑豆到掀酱、从老物件到酱油冰淇淋,孩子能用五感去理解一门技艺的传承。丹霞的“红石头的故事”把地貌演化和环境保护做成了野外实验和研学体系,几年来接待中小学团队数以万计,配套也相对成熟。坪石的红色研学把“烽火课堂”搬到实景里,试图把历史记忆做成行走课堂,和乡村振兴结合得比较紧密。罗坑鳄蜥保护区则用真实的保护科研资源把自然教育做成品牌,利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个“名片”增强科普吸引力。读起来是很有料的清单,但我更关心的是,孩子们下车后真的带走了什么?
说到带走什么,我有个朋友小李的经历可以参考。小李带着九岁儿子去隆盛酱园,那天儿子第一次自己挑豆、第一次把糯米和大豆放进发酵缸,回来的路上他说他要写一篇“我的酱油日记”。小李说,这趟行程不是让孩子多拍了几张照片,而是点燃了他对工艺和历史的好奇心。相对的,我同事张姐去年带孩子参加的一个所谓“研学营”几乎只有站着听导游念展板的环节,孩子回来问“那有什么好玩的?”张姐自己也懊恼地说花了钱却没学到东西。这两种结果的差别,就在于项目设计的深度与实践的参与度不同。
从实践经验和这次入选项目来看,我觉得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时,有几个必须问清楚的问题。先问清楚课程的核心输出是什么,是否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或成果展示,而不是只有走场景的安排;再看导师资质和带队方案,尤其是安全预案和应急处理细则,这点不能妥协;其次关注参与比例,孩子是真正动手实操,还是只是旁观听讲;还要看后续跟进有没有学习档案或作业,用来把短时体验转化为长期记忆。提前一周带孩子做点预习,回程后让孩子写一篇小报告、做一个手工作品,这些都是把体验变成学习的低成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研学背后的动机。现在市场上既有真正以教育为核心、和本地传承人、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项目,也有以景区吸引客流为主、把体验包装成卖点的“旅游产品”。我个人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把“学”放在第一位的项目,能让孩子遇到真实人和实物、能做记录、有成果产出,而且运营方有长期的教育愿景,而不是只盯着短期收益。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沉浸式与标准化并行:沉浸式体验带来感受,标准化评价把感受转化为可检验的能力。
说白了,研学不应该是家长的社交货币或者朋友圈展示的素材,而是孩子记忆中能留下痕迹的那段时间。研学不是打卡,是记忆的在场。如果你准备报一个项目,别只看名字和宣传视频,多问几句现场细节、多看几份导师简历、多听听过来人的真话。这些小动作,往往能避免一次“只拍照不学习”的消费。
你有没有带孩子参加过类似的研学活动?当时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或者你遇到过哪些让人失望的环节?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吧,我们互相参考一下。
来源:琦琦旅游攻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