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明同学”的书写看全民审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9:33 1

摘要:一则13岁广西少年书写《将进酒》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世界引发不小波澜。《人民日报》官方账号的转发、千万点赞与十万评论的热度,再加上围绕“江湖体”的激烈争论,共同勾勒出当代书法审美领域的复杂状态。李明同学的写字视频,早已不只是一场单纯的文化事件,更成为一面映照全民

潮新闻客户端 程伟

一则13岁广西少年书写《将进酒》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世界引发不小波澜。《人民日报》官方账号的转发、千万点赞与十万评论的热度,再加上围绕“江湖体”的激烈争论,共同勾勒出当代书法审美领域的复杂状态。李明同学的写字视频,早已不只是一场单纯的文化事件,更成为一面映照全民审美意识的棱镜——折射出传统与当代、专业与大众、经典与流行之间的张力与对话。

这场争论的核心,表面是书法专业领域的“江湖体”之辩,实则是对全民审美意识的一次审视。一方将少年比作“小王羲之”“神童”,盛赞其笔墨间的灵气;另一方则斥其“哗众取宠”,认为背离了书法法度。两种极端评价的背后,是不同审美体系与价值标准的直接碰撞。在短视频主导的传播时代,传统文化艺术的评价权不再专属于专家,而是进入了全民参与的“广场式”评议场域。这种审美评议的泛民主化,既拓展了艺术评价的维度,让更多人拥有了发声机会,也催生了审美标准模糊化的挑战——何为“好的书法”,似乎渐渐失去了统一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传播行为,更凸显了审美引领的关键责任。《人民日报》等官方账号的转发,本可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助力,但因其未附带专业书法解读,在缺乏专业语境支撑的情况下,客观上放大了“江湖体”的传播效应。公众对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存在天然信任,不少人将账号转发等同于“专业认可”,甚至在评论中以“官方都转发了,肯定是好书法”反驳专业批评。这种将传播热度与艺术价值画等号的认知偏差,恰恰源于主流媒体审美传播中“把关”环节的缺失——当权威平台仅呈现视觉热闹,却未厘清传统书法的法度边界时,不仅模糊了大众对“美”的判断标准,更让“离经叛道”的书写风格获得不应有的“正统性”暗示,进一步加剧了审美认知的混乱。

从专业视角审视,“江湖体”常表现出笔法失范、结字无序、墨法失度、工具滥用的特征,确实偏离了书法艺术的传统法度。但耐人寻味的是,大众为何会对这种“离经叛道”的书写风格表现出极高热情?答案藏在深层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当下,视觉冲击力往往优先于艺术深度,即时的感官满足也取代了对作品的静观细品。书法原本承载的“修养性”“文化性”被“表演性”“娱乐性”所压倒:墨迹未干便收获千万点赞,热度褪去后又迅速被新内容覆盖。这种“速荣速朽”的循环,正悄然重塑着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仿佛“被看见”比“有深度”更重要。

全民审美意识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关调查显示,短视频平台播放量靠前的书法内容中,超三分之二属“江湖体”,评论区“好看”“厉害”等浅层评价占比极高,直观暴露了大众审美判断的表面化倾向。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的推波助澜:当平台持续推送同类“吸睛”内容时,人们的审美体验便会困于“同质化”的信息茧房,陷入机械的视觉重复,而非实现真正的审美能力提升。这种“眼球至上”的审美导向,正一步步消解传统艺术中需经时间沉淀、文化积累方能显现的深层价值——书法本该有的笔墨意趣、文化底蕴,渐渐被“是否够炫”的单一标准取代。

但若简单指责大众“审美退化”,显然缺乏建设性。更值得深思的是两个核心问题:传统书法的教育与推广,为何未能形成足够影响力,让更多人读懂传统书法的魅力?专业界的审美标准与大众趣味之间,为何存在如此显著的鸿沟,难以形成有效共鸣?这恰恰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亟待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专业领域不应只停留在“指出问题”的层面,更需主动参与大众审美能力的建构——在坚守艺术标准的同时,避免陷入文化精英主义的“孤芳自赏”,用大众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传递传统之美。

构建科学的书法学习体系与循序渐进的审美标准,固然重要,但这不应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双向的文化对话。一方面,传统书法需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不必总是端着“高雅艺术”的架子,应该融入日常书写、文创设计,让千年古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教育需从基础教育阶段发力:不只是教孩子“写好字”,更要引导他们感受书法中的线条美、结构美,理解笔墨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而形成从“技法”到“艺境”、再到 “道境”的渐进式理解。

这场“写字风波”,其实是一次难得的审美反思契机:我们既看到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高涨热情——这是文化传承的宝贵土壤,也直面审美教育的明显缺失——这是亟待补齐的短板。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简单否定“江湖体”,而在于构建多元包容且兼具引导性的审美生态。主流媒体更应主动担责,联合专业机构推出“热度+解读”的传播模式,比如转发书法内容时附上专家对笔法、结字的简要解析,既尊重大众热情,又厘清审美边界;专业平台则可通过短视频科普、线上书法课等形式,让传统法度变得可知可感。

从李明同学的“笔墨之争”到全民的“审美之辨”,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重构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不丢书法艺术的根本法度;也要秉持对创新的开放——不排斥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既要尊重专业的审美标准——守护艺术的专业底线;也要理解大众的审美趣味——珍视文化传播的民间力量。唯有当传统与当代、专业与大众、媒体与公众建立起良性互动,全民审美意识才能真正实现重构与升华,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