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喷洒右美托咪定预防硬质气管镜操作术后咽喉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8:09 1

摘要:术后咽喉痛是气道操作后常见但易被低估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受影响患者中其发生率介于14.5%至62%之间。术后咽喉痛通常由气道操作引发的黏膜损伤所致,进而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满意度及术后恢复进程。

术后咽喉痛是气道操作后常见但易被低估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受影响患者中其发生率介于14.5%至62%之间。术后咽喉痛通常由气道操作引发的黏膜损伤所致,进而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满意度及术后恢复进程。

硬质支气管镜检查与术后严重咽喉痛风险显著相关,这是因为镜体直径粗且质地坚硬,易对黏膜造成明显刺激。针对术后咽喉痛的常规预防策略(包括使用皮质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及局部麻醉药)对硬质支气管镜检查相关术后咽喉痛的效果往往欠佳[6-8],这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尤其对于需反复接受检查或已知易发生术后咽喉痛的患者而言,问题更为突出。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选择性α₂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除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外,还具备强效抗炎特性。研究表明,全身(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常规气管插管后的术后咽喉痛。然而,其使用可能伴随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需进行复杂气道操作的场景中,应用受到限制。局部应用右美托咪定有望在损伤部位实现较高的局部疗效,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全身暴露及相关副作用。尽管硬质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黏膜损伤风险较高,但针对该操作,直接在声带局部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尚未得到探索。

2025年8月,Cureus刊发一例来自上海长海医院麻醉学部的病例报道。该病例报告旨在解决临床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难题:如何管理有明确多次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术后严重咽喉痛病史的患者,该患者此次需再次接受复杂的硬质支气管镜检查。研究者详细介绍一种新型靶向干预方案——在可视化引导下,将右美托咪定直接喷洒于声带,以缓解预期可能出现的严重术后咽喉痛。

病例

患者,男性,36岁,身高165 cm,体重48 kg,ASA II级,2018年确诊复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拟在全身麻醉下接受硬质支气管镜检查。该手术旨在取出硅酮Y型支架,并植入新型Y型覆膜金属支架。患者既往病史复杂,曾接受8次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及干预治疗,3次硬质支气管镜检查(2022年6月植入支架,7个月后取出,2023年10月因复发性气道狭窄及气管食管瘘再次植入硅酮支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每次硬质支气管镜检查后,患者均出现严重术后咽喉痛。尽管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及利多卡因治疗,患者在整个恢复期内的疼痛评分仍持续维持在2-3分(采用4级评分量表:0分=无疼痛;1分=轻微不适;2分=中度疼痛,影响吞咽;3分=重度疼痛,伴声音改变)。该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及整体生活状态,患者对此次检查后再次出现术后咽喉痛表达出强烈担忧。

此次术前评估未发现明显异常。依据标准流程进行气道评估,结果显示:Mallampati分级为II级,甲状软骨-颏距离为7 cm(正常范围6.5-7.5 cm),门齿间距为4 cm(足以满足喉镜操作需求),颈椎活动度正常,无活动受限表现。其他评估指标(包括颈围38 cm、胸骨-颏距离12 cm、舌骨-颏距离4 cm)均在既定正常范围内,未发现可能导致气道管理困难的解剖变异或病变。

患者术前按标准要求禁食8小时。考虑到患者对术后咽喉痛的担忧,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口干及其他不适,我们未给予抗胆碱能药物,以维持黏膜充分湿润。预给氧后,通过静脉注射丙泊酚(50 mg)、芬太尼(0.2 mg)及罗库溴铵(45 mg)诱导全身麻醉,随后行面罩通气以维持充足氧供。鉴于该患者属于术后严重咽喉痛高危人群,我们采取了针对性新型干预措施以预防该并发症。

麻醉诱导后约3分钟,确认肌肉松弛效果理想后,经鼻腔插入可弯曲支气管镜,在直接可视化观察喉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支气管镜工作通道将总量为48 μg的右美托咪定(相当于1 μg/kg,用5 mL生理盐水稀释)均匀喷洒于双侧声带,整个喷雾过程在10秒内完成。干预前声门图像见图1a。

1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及术后声门图像

(a)术前声门图像;(b)术后图像显示右侧声带局部撕裂(黄色箭头),为表浅上皮撕裂(

随后,术者插入硬质支气管镜(外径14 mm)。插入过程中,硬质镜体对右侧声带造成轻微损伤(表现为“铲刮”效应),导致小范围撕裂并伴可见出血。此次插入操作难度较以往明显增加。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2-2.5 μg/mL)及瑞芬太尼(55.5 ng/mL)靶控输注,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之间,未使用吸入麻醉药。通过硬质支气管镜侧孔进行通气。

后续手术过程顺利:使用硬质钳子取出原有硅酮支架,在透视引导下成功植入新型金属支架以封堵瘘口,手术总时长48分钟。

取出硬质支气管镜后,插入4号喉罩。确认通气良好后,使用阿托品(0.5 mg)及新斯的明(2.5 mg)拮抗神经肌肉阻滞。5分钟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随后停用丙泊酚。通过喉罩插入可弯曲支气管镜,确认声带存在损伤——右侧声带中部可见表浅黏膜撕裂(

5分钟后患者对语言指令产生反应,随后拔除喉罩,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从取出硬质支气管镜到拔除喉罩的间隔时间为12分钟。术中通过脑电双频指数持续监测麻醉深度,全程维持在52±3(均值±标准差)。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最低心率为78次/分,最高血压为144/85 mmHg,未出现较基础值波动超过20%的情况。

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恢复顺利,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采用4级评分量表评估术后咽喉痛,结果显示与以往相比显著改善:入恢复室时0分;术后2小时0分;术后8小时0分;术后24小时1分(仅吞咽时存在轻微干燥/疼痛感,静息状态下无疼痛);术后48小时恢复至0分。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明确表示术后第一晚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其认为原因是此次未出现以往术后严重咽喉痛(此前该症状严重干扰睡眠)。患者术后全程病情稳定,于术后第3天转入胸外科,接受计划中的择期瘘口修补术。

麻案精析的评述

本病例报告针对临床实践中一个反复出现的难题——易感患者接受硬质支气管镜检查后出现严重术后咽喉痛,提出了一种新型解决方案。从中可得出以下关键临床启示:(1)在该场景下,于插入硬质支气管镜前将右美托咪定直接局部应用于声带,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2)即便术中出现意外并发症(声带损伤),这种靶向干预方式仍能显著减轻术后咽喉痛严重程度;(3)局部给药可最大限度降低与全身应用右美托咪定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副作用(心动过缓、低血压)。

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咽喉痛的危险因素

术后咽喉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与机械损伤诱发的炎症反应相关。与常规气管插管相比,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本身具有更高的术后咽喉痛风险。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发挥强效抗炎作用。其通过α₂肾上腺素能受体快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这一作用机制与皮质类固醇的基因组途径存在本质区别,这或许能解释其在皮质类固醇难治性病例中的疗效。皮质类固醇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作用,但对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咽喉痛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这可能与神经源性机制相关:黏膜损伤激活感觉神经,触发神经肽(如P物质)释放,进而导致疼痛过敏——而这一通路对皮质类固醇的反应较差。相反,右美托咪定作为α₂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及神经肽释放,直接抑制神经源性炎症。这一机制差异或许是右美托咪定在皮质类固醇抵抗病例中仍能发挥疗效的原因。

全身应用右美托咪定虽可减轻术后咽喉痛,但存在血流动力学风险。本病例表明,通过局部喷雾在潜在损伤部位(声带)实现高局部药物浓度,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尽管存在多种高危因素(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操作、已知易感体质、实际发生声带损伤),患者仍仅出现轻微术后咽喉痛。尽管存在黏膜吸收的担忧,但基于Iirola等学者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右美托咪定经鼻黏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65%。本研究中48 μg的给药剂量产生的全身暴露量为31.2 μg(对于48 kg患者而言,相当于0.65 μg/kg),低于可能引发血流动力学反应的阈值(0.5-1 μg/kg)。即便黏膜损伤导致药物吸收率超过65%,全身暴露量(≤0.8 μg/kg)仍处于安全范围。这与我们观察到的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结果一致。

该患者的临床病史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自身对照——此前多次接受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时,即便采用包括雾化吸入皮质类固醇、利多卡因在内的常规预防及治疗措施,仍持续出现严重术后咽喉痛(评分2-3分)。而应用局部右美托咪定后,即便存在医源性声带损伤,患者术后咽喉痛仍显著改善(评分0-1分),这凸显了该靶向策略相较于标准方案在应对这一特定难题时的潜在优势。Liu等学者的一项Meta分析证实,全身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减轻术后咽喉痛,但同时也强调其相关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风险,包括心动过缓相对风险(RR)为2.46、低血压相对风险(RR)为3.26。本病例则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局部应用右美托咪定在预防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咽喉痛方面可能达到与全身用药相当的疗效,同时避免了静脉给药固有的全身副作用。

总之,本病例报告为管理易出现严重术后咽喉痛的复杂硬质支气管镜检查病例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启示:在镜体插入前,于可视化引导下将右美托咪定直接喷洒于声带,在本病例中被证实是一种具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的是,即便术中出现声带损伤(在此场景下全身应用右美托咪定可能存在问题),该方法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种靶向干预措施可将右美托咪定的强效抗炎作用精准作用于所需部位,同时规避全身副作用。然而,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易发生心动过缓的患者,应避免采用该方法。本研究结果仅为初步启示,在临床推广应用前,需在更大样本量人群中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关于最佳给药剂量的探索。

原始文献:

Yang Y, Lu J, Bo L. Topical Dexmedetomidine Pharyngeal Spraying Mitigates Severe 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Following Rigid Bronchoscopy Despite Vocal Cord Injury: A Case Report and Clinical Insight. Cureus. 2025 Aug;17(8):e89989. doi: 10.7759/cureus.89989.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