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苗繁育在兴平、种植生长在新疆,成熟的辣椒再运回兴平进行精深加工后行销全国。这种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既守护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基因,又突破了土地资源的桎梏,通过订单农业串联起省内外的优势产区,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兴平辣椒产业升级,面临着诸多现实课题:标准化生产与非遗传承的碰撞,规模生产与品质坚守的博弈,产业转移与本味执念的拉锯。
这些看似对立的命题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是要在创新发展与坚守传统间找到动态平衡——以“石碾慢磨”守住工艺之根,用“飞地种植”拓展产业空间。
挂晒辣椒 张绮云/摄
种苗繁育在兴平、种植生长在新疆,成熟的辣椒再运回兴平进行精深加工后行销全国。这种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既守护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基因,又突破了土地资源的桎梏,通过订单农业串联起省内外的优势产区,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是产品,也是文化
兴平市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几名游客正在体验传统石碾辣椒制作。直径1.2米的青石碾盘吱呀转动,膘厚籽多、油亮鲜红的兴平辣椒,在石碾子的次次碾压中激发出馥郁椒香。
十几公里外的现代化车间,工人们正在一排排规律转动的电动石碾旁忙碌。据咸阳市非遗项目石碾辣子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庆讲,6台电动石碾一天能生产5吨辣椒面,而一台小型粉碎机的效率是其4倍。记者不禁疑惑:“机器加工省时省力,为什么还要坚持用传统加工方式?”
“石碾低速研磨、低温加工,不会破坏辣椒碱、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保留了辣椒原有的香味,辣不过喉。”王国庆俯身抓起一把辣椒面在掌心搓捻,“听这沙沙声,机器打的哪有这质感?机器打的辣子,咋都吃不出那个香劲儿!”
灶台上粗陶碗,滚烫的菜籽油“滋啦”一声浇在兴平石碾辣椒面上,升腾起一阵辛香,这是陕西人的乡愁。
老陕的味觉执念,让这项延续数百年的非遗工艺,成为兴平辣椒产业一道坚固的竞争壁垒。“别人也许可以复制你的包装,但复制不了几代人积累的技艺。”王国庆对此信心满满。
王国庆是兴平市庄头镇马村人,2009年,他和妻子田娟丽在西安东郊一个老菜场的角落里支起辣椒摊。虽说是小打小闹,但夫妻俩牢记村头老把式常念叨的辣椒经“线线辣子晒七日,二荆条阴干得味,秦椒要带蒂碾,少一分火候,失十分香辣”,还给自己定了“三不”原则:不掺假、不缺秤、不以次充好。很快赢得口碑,开了门面,扎下营盘,把兴平老家的石碾子搬到了纺织城农贸市场,炉子现炒、现碾现卖。后来建辣椒加工厂时,夫妻俩引入了恒温炒制等现代工艺,但核心的碾磨环节仍严格遵循传统,“石碾辣子”非遗工艺被印在包装上,成为品质承诺。
兴平市桑镇农民晾晒辣椒
“非遗不是活化石,而是可以产业化的活方案。”王国庆介绍,兴平辣椒加工企业目前大多采用“双轨制”:保留石碾工艺生产高端产品,同时建立现代化生产线满足大宗订单——核心工艺保持传统,包装、检测等环节实现现代化。
晚上七点半,刘民选准时出现在直播镜头前,一台油亮的辣椒碾盘占据着C位。刘民选推动碾轮,用浓重的关中口音讲解:“看这辣子面多细发,石碾慢磨的才够香!”他一边说,一边空口尝了一撮新磨的辣椒面,并将一捧辣椒面递向镜头,指缝间嵌着洗不掉的红油,指甲盖泛着暗红——这是跟辣椒打了几十年交道留下的印记。
40年前,退伍军人刘民选站在桑镇公社农场15亩辣椒地里发愁,这块地他刚承包没两年,赶上辣椒大丰收的好年景,却出现了大面积滞销。无奈,刘民选骑着自己那辆掉了漆的“二八大杠”上了西安,100多斤的身板扛着百余斤辣椒闯大学食堂、跑家属院、走街串巷叫卖。
“兴平农场的辣子来咧,膘厚油多辣味十足,吃得香,吃后想,放在碗里还能漂汤……”刘民选自创的叫卖词,以及允许赊账、“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的销售策略,让他的辣椒在滞销潮中杀出重围,给“兴平农场辣子”赢下了口碑。
“二八大杠”一路“升级”为农用蹦蹦车、轻卡车,单次载货量从百余斤到十余吨。换“装备”后,小儿子刘维涛被喊来帮忙,刘民选从帆布包摸出个皱巴巴的烟盒,郑重交到儿子手上。烟盒反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字:炭市街早市要赶在鸡叫头遍前,莲湖路的回民坊认秦椒,解放路的国营饭馆只收带质检章的货。这是他跑坏三双布鞋,磨破四个车头挂的布袋,丈量出的送货路线图。一来二去,潜移默化,刘维涛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实诚”二字,接过了辣椒生意,开办加工厂。
刘民选如今是兴平辣椒圈的流量担当,他把当年沿街叫卖辣椒的经历拍成短视频,朴实幽默的风格让他很快圈粉上万。“年轻人爱看这个。”他咧嘴一笑,“也爱看我碾辣椒,说是有‘治愈感’。”网络直播间里,刘民选的招牌叫卖声每天准时响起,除了给自家带货,也免费帮乡亲们卖滞销的蔬菜。
前不久,刘维涛新投产了一条智能化产线,预计到年底,产值能翻番。“石碾子既碾出了经济效益,也碾出了文化温度。”刘维涛说,这是他们的销量密码,也是流量密码。
“好辣椒要受得住石碾磨”
秦兴王辣椒加工厂“95后”掌门人彭江超打开抖音,发现又多了几条私信,这些来自上海、河南等地辣椒客商的私信,无一例外,都是拿货订单。彭江超斟酌着词句一一婉拒,近一段时间,他拒绝了不少客商大宗订单。
工人们不理解,“对方出价不比市场价低,稳稳赚钱的生意为什么不做?”
彭江超却有着自己的打算——秦兴王辣椒虽然产品质量好,但是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目前做线上主要是给线下引流,想通过零售的方式,结交更多长期客户。彭江超说,公司规模小,生产周期长,订单太多,品质难免下降,不能砸了兴平辣椒的招牌。
作为土生土长的汤坊镇王堡村人,彭江超深知“自砸招牌”的代价。20世纪90年代,兴平的辣椒小作坊如春笋般涌现,彭江超的父亲也开了一家自己的作坊,用彭江超的话说,那时人们还没什么品牌意识,但也靠贩辣椒“赚到了点小钱”。
然而,兴平辣椒产业很快便尝到了野蛮成长结出的苦果。2006年,央视爆出“兴平辣椒中查出违规食品添加剂”的新闻,王堡村两个辣椒小作坊里生产出的辣椒面被检测出违规食品添加剂。一时间,外地人不敢买兴平辣椒了,西安批发市场的客户一听地名,扭头就走。王堡村辣椒经营户一家家都拉下了卷闸门,几十家辣椒加工作坊歇了秤,兴平辣椒产业跌入低谷。
油泼辣子
这场危机成为兴平辣椒产业转型的拐点。兴平许多辣椒企业主、作坊主组团去外地学习标准化生产,这才知道,原来SHU辣度值、水分含量、色价指数都能量化。烘烤辣椒,以往很多作坊都是用家里的土煤炉,七天七夜不能离人。后来换成电烤炉,2000斤鲜椒进,3天后开炉,300斤干椒出。省时省力不说,质量还特别稳定。
学成归来,王堡村辣椒交易市场全面改造升级,管理制度上墙、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规范,还新设了消费维权服务站,辣椒商贩们陆续在自家门口挂起了“诚信商户”的标牌。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兴平辣椒完成了从口碑相传到标准量化的跨越:建立检测中心、申报地理标志,编制并发布咸阳市地方标准《兴平辣椒标准综合体》。
“好辣椒要受得住石碾磨,也要经得起热油泼。”这句椒农代代相传的谚语,在新时代有了新解读——兴平辣椒产业转型升级,既需用标准化打开市场,更要用品质守住灵魂。
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小田家”“西桥红”“秦一”辣椒身价倍增,售价是普通辣椒面的2倍,依然供不应求。这无疑印证了彭江超的观点,“走品牌化、高端市场才是兴平辣椒的出路所在。”
秦椒“出塞”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兴平辣椒核心保护区覆盖7个镇办85个行政村3.5万亩土地。但现实是,核心区种植仅剩1万余亩,年产干椒300多万公斤——这个数字,尚不能满足本地加工企业三分之一的需求。
“咱兴平本地辣椒口感、品质没得说,但单位产量不占优势。”秦兴源辣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亚刚坦言,兴平辣椒亩产200公斤左右,而同样的辣椒苗拿到新疆种,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46岁的肖亚刚在新疆石河子包了1000亩地,种的却都是兴平的辣椒品种。这种情况在兴平并不罕见。“2005年前后打工潮起来,种辣子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出门打工,老婆老汉又务不动,雇人摘辣椒,一年比一年难找人。”肖亚刚身后,大片辣椒地已改种小麦。
兴平辣椒种植面积锐减,自给率不足三成。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加工辣椒的缺口与日俱增。而过去那种“哪里便宜就在哪里买”“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品质的稳定。
因此,以秦椒为代表的兴平辣椒,开始“西迁”新疆。新疆雨水少、病虫害少,是辣椒的黄金种植带。且每年的无霜期为5至10月,恰好与秦椒生长周期吻合。
村民分装辣椒 张绮云/摄
更重要的是,新疆干辣椒产区在育苗、整地覆膜、移栽、农药喷施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辣椒进入成熟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阀门一关,所有的辣椒都就进入“自然烘干”模式,不用担心被雨水浸泡变坏。辣椒全部晾干后,机械化一次性完成采摘。
“一台辣椒采摘机等于500个人,一天可采收100亩到120亩地。”肖亚刚跟着几名兴平乡党到新疆种辣椒,头一年便赶上好收成,干椒亩产量几乎是兴平的两倍,生产成本却只有一半,品质不输兴平本地种植的辣椒。他算了算账,600元一亩租的地,除去苗子、水肥、机械等各项开支,净挣将近6000元。
因为有着种苗优势,肖亚刚们种的辣椒直供兴平的加工厂,一早就被抢订一空。“做农业,除了自然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肖亚刚分析,现在销路有保障,技术上也有专家指导,“相当于深度嵌入兴平辣椒产业链中,预期好,不担风险。”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辛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秘书长逯明辉看来,高品质辣椒“飞地种植”的好处是依托外地的种植自然条件,发挥兴平当地的加工企业优势,实现加工原料溯源,既解决产业弱链、短链问题,又规避了异地采购的品质波动,还带动了“飞地区域”的产业发展、致富增收。
“新疆辣椒亩产量比兴平高一倍,这也意味着,每在新疆种一亩辣椒,相当于置换出兴平两亩耕地用于小麦等主粮种植,守护‘关中粮仓’的根基。”逯明辉认为,将辣椒生产向优势产区转移,或会重构兴平市农业版图。
“飞地”破题,一条横跨2600多公里、富及多省的辣椒产业链形成。就像新疆广袤的原野上那红艳艳的辣椒田,它们的根在兴平,花开四方。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