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经济体量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稳居第28位,经济体量不大但政策红利突出。海南是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的全岛封
海南,区域经济
海南经济体量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稳居第28位,经济体量不大但政策红利突出。海南是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的全岛封关运作将推动海南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需求端来看,三驾马车的带动均较为稳健。出口上,商品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外贸依存度较高且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大宗商品是主要的进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增速明显快于全国水平,是我国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投资上,受到一些重大项目竣工的高基数影响,2025年海南固投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投资、设备购置投资是主要的投资领域。消费上,消费市场表现活跃,居民消费意愿较高,离岛免税政策有望带动全岛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产端来看,海南服务业占比相对较高,也是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产业增加值占比超三分之二。农业上,芒果、凤梨等热带水果产量排名全国靠前,热带经济鱼育种具备优势,但农业精深加工仍有待加强。工业上,营收增速和盈利能力表现较好,石油煤炭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原材料制造业和石化新材料、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主要的推动力。服务业上,金融业、房地产业占全省GDP比重有所提升,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全岛国际化发展。
展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致力于建设新型区域性离岸国际贸易中心,或存在如下发展机遇:
一是深入推进琼港合作,携手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造中国香港与内地省市合作典范。海南将借助中国香港地区的开放和国际网络优势,更便捷地联通全球市场;中国香港也可以依托海南的资源和“零关税”以及“加工增值免税”政策,实现异地“再工业化”,并将中国香港优质产品以更优惠的价格进入内地消费市场,构建“香港接单—海南生产—全球销售”跨境产业链。
二是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利用好“零关税”、“加工增值免税”等政策,进一步激活加工制造经济活力。尤其关注高端制造、研发测试、大健康(医药、化妆品等)、保税维修(汽车、家电、航空、医疗器械等)等高附加值行业,企业可灵活选择全球优质资源,以低成本进口先进设备和原材料,降低初始投资和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整合海南自产原料与进口核心成分,通过岛内上下游企业加工进一步增值,产品进入内地市场的价格也将更具竞争力,利好石化新材料、医药、高端食品加工、种业等岛内主导产业领域。
三是新型消费不断升级,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免税+娱乐”模式的客流吸引力不断加强。海南将进一步支持免税主体差异化经营,引进更多国际消费品牌,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同时,不断鼓励旅游消费,涉及海洋旅游、康养旅游、环岛旅游等方面,“政策引流—消费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有望进一步巩固。
海南省,简称“琼”,位于我国最南端,四面环海,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944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覆盖海南全岛,并明确了海南“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明确全岛封关运作的实施范围。海南作为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要将海南全岛建为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经党中央批准,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的具体时间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海南将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一、发展概况
1.1 经济基础
海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现阶段尚未出现显著增长。按照海南统计局公布的初核数据,2024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GDP)7935.69亿元,比上年增长3.7%;2025年上半年GDP为3702亿元,同比增速4.2%。海南经济体量较小,全省GDP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稳居第28位,2024年GDP不到万亿的地区还有西藏、青海、宁夏。
海南GDP同比增速在2007-2017年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经济增速略有波动,其中2023年海南以9.2%的经济增速排名全国第2位,2024年受到消费需求压力和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4%的同比增长,增长势头强劲,但工业规模相对较小,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全岛多项政策叠加的优势尚未反映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上。
从人均水平来看,海南经济质量回升向好。2024年海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9万元,排名全国第18位,被四川反超。海南人均GDP与全国同期水平的比重约为79.3%。
1.2 社会人口
海南是人口流入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末海南常住人口1048万人,排名全国第28位,和GDP位次相当。从趋势看,海南常住人口数量长期保持正增长,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同样稳步增长,是全国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之一。2024年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人口增量排名全国第5位,其中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3.2万人,自然增长率3.06‰(全国-0.99‰),人口净流入(机械增长)1.8万人。海南在全国人口增量放缓的背景下常住人口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南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以及自由贸易港建设吸引了岛外人口流入。
从人口结构看,海南是较为年轻的地区。2023年抽样人口调查显示,海南65岁以下人口占比88.3%,排名全国第6位,在东部省份中仅次于广东。2018年5月,海南发布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要求面向国内外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各类社会人才特别是琼籍人才就业创业。同时,海南工资水平具备吸引力。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5万元,排名全国第10位,尤其是租赁商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名第3位,信息服务业排名全国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浙江、广东)。这和2020年提出自贸港设想后,全岛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企业有关。
1.3 地市发展
海南省行政区划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其中四个地级市为海口市(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位于全岛北部)、三亚市(热带海滨旅游胜地,推动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位于全岛南部)、儋州市(海南省西部中心城市、海南自由贸易港“港产城科”融合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位于全岛西北部)、三沙市(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所有岛礁及其海域)。
根据2024年GDP数据,海口、儋州、三亚是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城市,三个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56.6%,尤其是海口GDP达2470.6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1.1%,省内经济首位度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如果以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儋洋经济圈计算[1],其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近80%,是全省的经济主力军。
1.4 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上,海南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4%,PM2.5浓度12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2023年森林覆盖率57.4%,排名全国第5位。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减碳96.2%,正式进入近零碳运行阶段。
自然资源上,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2023年人均水资源量3150.7立方米,排名全国第6位;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海南是特色型富矿省份,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有59种,包括石油(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47‰)、天然气(0.29‰)等;滨海砂矿和石英砂矿资源储量丰富,钛、锆、石英砂、宝石、富铁矿等5类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海南也是理想的天然盐场。
旅游资源上,截至2023年底,海南共有86个国家级景区,其中4A级及以上的景区共有40个。尤其是三亚市拥有3个5A级景区(全省共6个),5个4A级园区,景区评级居全省第一。在高端旅游资源支撑下,2024年海南人均旅游消费金额超过2千元,稳居全国首位。
二、发展动能
2.1 出口:外贸依存度较高
商品贸易方面,海南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外贸依存度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海南货物进出口总额2776.51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0%,增速排名全国第4位,海南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从2020年的0.3%上升至2024年的0.6%。2024年海南进出口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35.0%,排名全国第7位,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全国第11位,进口依存度第5位。
海南长期处于商品贸易逆差,2024年货物进出口逆差652.03亿元。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增势强劲,进口农产品、金属矿及矿砂、煤及褐煤、成品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贸易总额 791.4 亿元,占海南自贸港同期进口总值的 50.8%。
机电产品是海南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同期海南自贸港出口总额的38.6%,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子元件等。与此同时,海南自贸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40.6%,占同期海南自贸港出口总额的 23.5%,较海南自贸港出口增速(2.8%)高出 20.7 个百分点,自2023年超越成品油出口占比,成为海南自贸港第二大出口产品。与此同时,文化产品、医药材及药品出口增速保持较快增长。
服务贸易方面,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海南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且处于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全省服务进出口总额56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增幅高于海南货物贸易金额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服务贸易(14.4%)9.5个百分点。2025年1-7月,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速,贸易顺差148.7亿元,在全省货物进出口同比负增的趋势下,服务贸易始终保持较强韧性。海南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也从2016年的0.3%稳步上升至2025年1-7月的0.9%。其中,运输服务占海南服务贸易总额近一半;部分新型服务贸易增速较快,如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
就我国而言,2022-2024年,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8%,而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2%,我国服务贸易正处于创新升级的机遇期。在这一趋势下,海南发展成为我国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引领地区将大有可为。
2.2 投资:增速阶段性趋缓
受2024年一批重大项目竣工的高基数影响,2025年海南固投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回看2024年,海南“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正式投产、省冷·公共冷链商贸城一期、崖州湾科技城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儋州180万吨/年功能性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助推海南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在全国排名第4。但是,2025年1-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41.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明显下降(-13.6%);对比之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4.0%,公共服务投资增长8.9%,“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带动设备购置投资增长8.5%。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海南省2025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全年省重大项目数量规模预计大幅增加,年度计划投资增加578亿元,增幅13%,可见下半年投资增速仍有望拉升。
2.3 消费:意愿表现较活跃
海南消费市场表现活跃。在经历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负增长后,2025年1-7月,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4.05亿元,同比增长9.9%,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消费增速排名全国首位。其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5.1%;汽车类零售额增长85.6%,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市场省内渗透率全国靠前。
离岛免税政策有力支撑了全省的消费活力。根据海口海关数据,2025年1-7月,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总金额183.3亿元,占社零总额的12%左右。目前,海南旅客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免税品类达到45种,包括手机、酒类、化妆品等。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可以采用“邮寄送达”、“返岛提取”、“即购即提”、“担保即提”等多元提货方式。随着离岛免税购物政策的不断升级,有力促进了消费新热点培育。自2020年海南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新政[2]以来,2020-2025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累计达1958.2亿元,购物人数2858.9万人次,购物件数2.4亿件,较新政实施前5年同期分别增长315.3%、123.3%、288.8%。
不仅如此,海南居民消费意愿较高,封关后全岛消费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从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看,海南以74.4%的水平排名各省级地区前列;若用各省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线性拟合后的拟合值与消费支出实际值来衡量居民消费倾向,海南的人均消费实际值高于拟合值2千多元,排名全国第5位。基于海南居民较高的消费意愿,以旧换新类政策对海南的消费拉动作用相对更强,如2025年1-7月,全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8.8%,尤其是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增长45.7%。全岛正式封关后,有可能适时开展对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也就是允许岛内居民能够免税购买部分进口产品,或将进一步提升全岛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产业禀赋
3.1 产业结构:服务业主导
海南是服务业主导型省份。2024年海南三次产业结构为20.5:18.9:60.6, 同期全国为6.8:36.5:56.7,海南第一、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13.7、 3.9个百分点。2024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分别拉动0.4、1.0、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是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具体到分行业,2024年海南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尤其在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支撑下,海南农林牧渔业占比显著高于全国25.7个百分点。从增速看,工业、建筑业、交运仓储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其中交运仓储业增速最快,且高于全国水平10.4个百分点。随着全岛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外贸增速加快,交运物流活跃度有所提升。
上述分行业特征与海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相匹配。2024年海南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三分之二。
3.2 农业:热带农品有特色
2024 年海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5.41亿元,排名全国第24位。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排名全国第24、第20、第26、第10位,占全国市场份额(以产值计)分别为1.57%、2.04%、0.82%、3.57%,渔业市场份额相对较高。
海南地处北纬18度的黄金种植带[3],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使海南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四季水果、全年蔬菜供应的地区。农业方面,海南是国内最大芒果主产区,产量长期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2023年橡胶产量35.01万吨,占全国总橡胶产量的39.0%,位于全国第2;凤梨、椰子、甘蔗、荔枝、香蕉、槟榔等热带水果产量排名全国靠前。渔业方面,海南热带经济鱼产业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其中,海南生产海水鱼苗15.52亿尾,全国第3;石斑鱼苗、金鲳鱼苗和罗非鱼苗供应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30%,具备较强的鱼苗育种优势。
但是,海南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海南202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接近1:1[4],但对比2023年全国2.59:1的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25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1:1;《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同样提出推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补链延链,强化粮油等行业加工增值政策应用,到2027年,海口高端食品和定安塔岭热带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老城科技新城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达140亿元。这意味着海南将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产业附加值,并从完善产业链体系、加强科技赋能等方面发力农产品加工产业。
3.3 工业:营收增长有韧性
2024年海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917.1亿元,排名全国第29位。从行业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数据(2023年),海南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的行业分别是石油煤炭加工(营业收入 905.9 亿元,占全省工业总营收的24.4%,下同)、电热供应(473.1 亿元,12.8%)、农副食品加工(382.6 亿元,10.3%)、化学制品(324.5亿元,8.7%)、非金属矿制品(319.5 亿元,8.6%),上述五个行业占全省工业总营收的64.8%。从市场份额看,受益于物流枢纽地位与政策支持,海南原材料制造行业营收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依托国际市场进口原油供应,海南石油煤炭加工的营收市场份额在1%左右(海南全部工业企业营收市场份额仅为0.24%);医药等高新产业,纸制品等消费品工业的营收市场份额同样超过1.0%。
海南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和盈利能力表现较好。自2021年以来,海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持续保持正增长,营收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1-7月,海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仅在2022年、2024年有所下降,2025年1-7月利润总额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长22.5%,行业增长面达47.1%,明显高于全国-1.7%的平均利润增速水平,显示出海南较强的工业发展韧性。
具体到行业来看,原材料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25年1-7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较快的行业分别是电子设备(365.4%)、有色金属加工(47.0%)等,且营收排名靠前的行业多数表现为同比正增长,如石油煤炭加工(9.8%)、化学原料及制品(0.4%)、农副食品加工(28.0%)、非金属矿物制品(14.3%)。根据我们2023年度兴魔方“X-CUBE”六维度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海南的有色加工行业全国竞争力相对突出,评级达4星,具有较好的财务表现和成长性。综合以上,石化新材料是海南近三年重点关注的工业产业,规划形成“油头—化身—新材料尾”完整产业链条,到2027年规划产值突破1600亿元。洋浦港作为国际陆海新通道枢纽,也是海南石化新材料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3.4 服务业:优化升级有潜力
2024年海南第三产业增加值4810.1亿元,占GDP比重达60.6%。自2020年以来,海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维持在60%以上。分行业来看,海南金融业、房地产业占GDP比重近年来有所提升。
自贸港主导产业之一的现代服务业,是海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2024年,海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贸易等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现代金融业,海南进一步打通跨境资金新通道。首家央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已签约落地海南,标志着海南在跨境金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推出EF账户(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同步推动EF账户试点扩容,提升自贸港资金跨境流动便利水平;并积极争取落地跨境资管政策试点,积极吸引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来琼展业。对于现代物流业,持续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海南有5个国家一级口岸,已形成以洋浦港为国际枢纽港,海口港为全国主要港口,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四方五港”格局。初步构建起覆盖东盟十国及南亚的密集航线网络,也布局了美西、美东等洲际运输直航航线。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国际中转”业务试点范围,支持洋浦开展大宗商品“国际集采+加工增值+国内配送”业务。
四、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海南整体经济体量规模不大,但在政策红利支持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需求端,三驾马车的带动均较为稳健。出口上,商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外贸依存度较高,大宗商品是主要的进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增速明显快于全国水平,是我国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投资上,受到大部分硬件项目竣工的高基数影响,2025年海南固投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投资是主要的投资领域。消费上,居民消费意愿活跃,离岛免税政策有望带动全岛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产端,海南服务业占比相对较高,也是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农业上,热带水果产量排名全国靠前,热带经济鱼育种具备优势,但农业精深加工仍有待加强。工业上,营收增速和盈利能力表现较好,原材料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主要的推动力。服务业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全岛国际化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琼港合作,携手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造中国香港与内地省市合作典范。中国香港是海南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来源地,也是海南的第一大服务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货物贸易伙伴。自2018年海南成为自贸区以来,中国香港在海南新设港资企业接近3500家,占海南省新设外资企业总数的40%以上;实际使用港资占海南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75%左右。2025年以来两地合作更为紧密,2025年1-7月,中国香港在海南新设港资企业382家,同比增长7.3%,海南实际使用港资118.72亿元,同比增长99.3%。
纵观两地,中国香港是全球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单独关税区,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海南是新兴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开放程度不及中国香港,但拥有更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中国香港的30余倍),以及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腹地经济的优势,两地合作大有可为。封关后,海南将借助中国香港地区的开放和国际网络优势,更便捷地联通全球市场;中国香港也可以依托海南的资源和“零关税”以及“加工增值免税”政策,实现异地“再工业化”,并将中国香港优质产品以更优惠的价格进入内地消费市场。2025年9月在港举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上,就提出构建“香港接单—海南生产—全球销售”跨境产业链,鼓励吸引港资电子、医药企业利用海南“零关税+加工增值免税”政策设厂;还可以利用海南运输服务和加工服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国际货运、金融和高端商务服务的互补性,建设面向亚太地区的采购、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为两地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二是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利用好“零关税”、“加工增值免税”等政策,进一步激活加工制造经济活力。海南自贸港进口“零关税”[5]商品将面向生产原辅料、交通工具及游艇、自用生产设备、医疗健康等领域,范围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占全部商品税目的约74%,较封关前提升了近53%。“零关税”政策享惠主体范围也将基本覆盖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工增值免税”对海南自贸港内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含进口料件在海南加工增值达到或超过30%的货物,从海南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增值部分不仅是进口料件的加工部分,在海南本地采购的“海南自产货物”价值也可以计入。
这些政策尤其适合高端制造、研发测试、大健康(医药、化妆品等)、保税维修(汽车、家电、航空、医疗器械等)等高附加值行业,企业可灵活选择全球优质资源,以极低的成本进口先进设备和原材料,降低初始投资和运营成本,形成强大的成本优势。同时,通过整合海南自产原料与进口核心成分,通过岛内上下游企业加工进一步增值,产品进入内地市场的价格也将极具竞争力,利好石化新材料、医药、高端食品加工、种业等岛内主导产业领域。
三是新型消费不断升级,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免税+娱乐”模式的客流吸引力不断增强。2025年9月5日,《海南自由贸易港旅游条例(草案)》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这意味着全岛封关后或将在每年每人10万元离岛免税购物额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免税购物额度,同时也将实施更大范围的旅游免签入境政策、增加免税商品品类并便利提货方式等。这些举措能够有效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对于2025年,全省提振和扩大消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支持免税主体差异化经营,引进更多国际消费品牌,推动品牌、品类与国际同步,加快“免税+”业态融合;打造博鳌乐城“医疗旅游之都”(2024年博鳌乐城特许药械使用人次增长79.3%,医疗旅游人次增长36.8%),推出“医美抗衰之旅”“肿瘤康复之旅”“免疫提升之旅”等特色医疗旅游产品,实施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等19条具体举措,也涉及海洋旅游、康养旅游、环岛旅游等方面,“政策引流—消费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有望进一步巩固。
注:
[1]海口经济圈包含海口、澄迈、文昌、定安、屯昌等五个市县;三亚经济圈包含三亚、陵水、乐东、保亭等四个市县;儋洋经济圈包含儋州市(含洋浦)。
[2]离岛免税是指对乘飞机、火车、轮船离岛(不包括离境)旅客实行限值、限量、限品种免进口税购物。离岛免税所免税种为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3]北纬18度“黄金种植带”优势,指年均气温维持在22.5℃,降雨量充沛,日照时长高达3000小时。
[4]海南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海南省农业农村厅,2025/9/26[2025/1/15],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501/t20250115_3803098.html
[5]进口“零关税”原则上均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本报告由兴业研究(CIB Research)提供,报告信息依据国际、中国和行业通行准则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所有观点为研究员个人意见,不代表兴业研究立场。本报告不含任何道德、政治或其他形式的偏见,兴业研究不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作出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阅读者应自行独立评估所有相关风险。对于因使用本报告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兴业研究和研究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为兴业研究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分发、发表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本报告已正式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中,否则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引用或发布本报告内容须注明出处为兴业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兴业研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鲁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