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遇难女生朋友圈被疯传,网友:别消费受害者,肇事者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8:35 1

摘要:可这条本该被好好珍藏的最后纪念,却在网上被反复转发,甚至有人扒出她更早的生活照;与此同时,大家更愤怒的是:为什么受害者的隐私被翻个底朝天,肇事司机的信息却迟迟没动静?

“别再发她的朋友圈了!她是受害者,不是博流量的工具!”

最近华南理工的那场悲剧一直让网友心绪难平。18岁的声明就这么戛然而止,而这几天事件的发酵更加的让人觉得华南理工这所学校的不负责任和冷漠!

受害者最后的朋友圈曝光:奶油蛋糕上“18”的蜡烛还亮着,她比着剪刀手的笑脸藏在舍友中间,配文 “要像星星一样发光”。

可这条本该被好好珍藏的最后纪念,却在网上被反复转发,甚至有人扒出她更早的生活照;与此同时,大家更愤怒的是:为什么受害者的隐私被翻个底朝天,肇事司机的信息却迟迟没动静?

时间拉回 9 月 27 号那个揪心的夜晚。晚上 8 点,小琪和舍友围着蛋糕唱完生日歌,她特意把带草莓的一块分给最要好的小雅(化名),笑着说 “明年咱们还要一起过”。

吃完蛋糕,她拎着垃圾袋出门,临走前还喊 “等我回来追新更的剧”—— 谁也没料到,这会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晚上 9 点 40 分左右,校园里一声闷响,失控的车辆撞倒了她,18 岁的人生永远停在了那个秋天。

第二天,小琪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开始在网上流传。有人是想借这条动态悼念这个刚成年的女孩,可慢慢变了味:有人把她朋友圈里的实验课照片、和家人的视频截图都扒了出来,甚至有人讨论 “她之前的月考成绩怎么样”;更过分的是,还有营销号把这些内容拼凑成 “华工女生生前日常”,标题写着 “看完泪目”,底下却挂着无关的广告。

“这到底是悼念还是消费?” 小雅在采访里红着眼眶反问。她说小琪生前很在意隐私,连朋友圈都只对好友开放,现在却被陌生人翻来覆去地看,“她妈妈看到这些,哭得差点晕过去,说‘能不能让我女儿走得清净点’”。

而比隐私被曝光更让网友愤怒的,是对肇事者的 “沉默”。事发后,大家只知道肇事司机被警方控制,可他是谁、为什么会在校园里开车失控、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些关键信息一个都没披露。

有同学在论坛里吐槽:“校园里的监控那么多,调查结果怎么还没出来?” 还有网友对比:“受害者的生日、专业、朋友圈都被扒遍了,肇事者的姓名、身份却像被保护起来一样,这公平吗?”

我特意翻了翻之前的校园事故案例,发现大多会在合理范围内披露肇事者的基本情况,比如 “校内职工”“外来访客” 等,同时保护受害者隐私。可这次,除了 “已被控制” 四个字,关于肇事者的信息一片空白。

有法律界朋友跟我说,案件调查期间确实需要保密,但可以适时发布 “进展通报”,比如 “正在核查车辆行驶轨迹”“已固定相关证据”,这样既能安抚公众情绪,也不会泄露案情。

更让人心疼的是小琪父母的处境。他们赶到学校后,一边承受着丧女之痛,一边还要面对女儿隐私被泄露的无奈 —— 有陌生电话打过来问 “你女儿是不是之前在 XX 培训班上过课”,还有人上门要 “采访素材”。

小琪的爸爸红着眼说:“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女儿到底是怎么出事的,那个开车的人该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看我女儿的照片被到处传。”

好在随着舆论发酵,越来越多人开始呼吁 “保护受害者隐私,追问肇事者进展”。有高校学生自发组织 “理性悼念” 活动,大家在校园里摆上白色菊花,却没有再展示小琪的任何照片;还有网友整理了 “隐私保护指南”,提醒大家 “悼念可以,但别越过边界”。

而学校终于发布了一则简短的进展通报,称 “肇事司机身份已核实,案件正在依法办理,后续会及时公布结果”,同时呼吁 “尊重受害者隐私,不传播相关个人信息”。

这场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该如何悼念逝者?是小心翼翼守护他们的生前痕迹,还是把隐私当成流量密码?另一方面,事故追责该如何透明?不能让受害者的隐私被无限放大,却让该负责的人躲在 “保密” 的背后。

小琪的 18 岁生日蛋糕还没吃完,她的人生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我们能做的,不是消费她的故事,而是推动真相早日大白,让她能走得安心。

来源:海荣奇案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