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大战西贝之后,“预制菜”毫无争议地又一次成为社会和舆论挞伐的对象。当我们盘点和梳理该事件的行业线索后,一个关键问题却一直萦绕脑中,无法得到很好解释:
文 | 思辨财经
罗永浩大战西贝之后,“预制菜”毫无争议地又一次成为社会和舆论挞伐的对象。当我们盘点和梳理该事件的行业线索后,一个关键问题却一直萦绕脑中,无法得到很好解释: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中,商家靠产品和价格获得用户,既然“预制菜”如此不得人心,商家是可以本能“避坑”的(也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但为何头部大型企业一个个前赴后继去踩“预制菜”的坑呢?这是有非常大的潜在风险的,这非简单的侥幸心理所能解释。
近期高德地图高调“杀入”本地生活领域,推出“高德扫街榜”(基于用户导航、到店等真实行为数据生成的线下服务榜单),其后又宣布对所有餐饮商家免入住费一年,并为后者提供流量补贴以及专属客服等支持,近期高德发布数据,3天15万商家资讯入驻,平均每天5万个,电话都被打爆了。
新的“鲶鱼”搅动行业,但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依然是“预制菜”:这场行业变动能否将其边缘化,并推动餐饮业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餐饮业目前正处于内卷化周期,先前高连锁化的发展增加企业经营难度,预制菜是无奈之举;
其二,线上营销对餐饮业影响力在弱化,用户,平台,商家三方的信任纽带不复存在;
其三,边缘化预制菜,必须要重整信任链条,高德正中行业要害。
预制菜:降本增效的无奈舆论多用道德大棒抨击“预制菜”,殊不知其背后乃是餐饮业难言的苦衷。
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餐饮业的日子着实不好过,尤其自2024年以来,其大部月份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均落后于GDP增速,以宏观视角来看,行业毫无争议进入“内卷化”周期。
一般来说,企业往往以价格手段来进行逆周期调节(也就说降价),行业共同作用刺激总需求,头部企业还可以用低价来提高市占率,这对行业既是挑战同样也是机会。
但对此时的餐饮业来说,除大环境以外也是另有“隐疾”。
2022年社会秩序恢复常态之后,出于对未来“报复性消费”等乐观因素考量,资本高调介入餐饮业,行业连锁化率大幅提升,由2020年的15%一路跃升至2024年的23%。
其结果一方面提高了行业的标准化能力,为其后中央厨房乃至预制菜的普及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资本高度参与下,餐饮业门店规模亦由此攀升,当总需求收窄之时,加重了餐饮企业ROI(资产回报率)等指标的表现,这又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尽管资本高度介入,餐饮投资相当红火,但与此同时,行业内企业的吊销和注销规模也创下新高,如果说此前行业还可以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来形容,那么随着情况的恶化,悲观情绪毫无疑问将继续蔓延开来,在当前的内需环境下,这种悲观情绪的蔓延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当大环境与行业小气候结合,仅凭价格工具显然难以实现餐饮业的逆周期调节,甚至于如果操作不当不仅难以解决企业脱困的问题,反而会让情况更加难以控制(降价可能会摊薄利润,反而会恶化资产回报率的表现)。
如果说降价是为了开源,在上述情况和压力之下,企业不得不将重心转向“节流”。
所谓“预制菜”,其本质乃是用现代保鲜技术提高餐饮成品和半成品的使用规模,将现代工业引入餐饮业,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此所谓“向预制菜要盈利”。
在有关“预制菜”的讨论中,许多观点认为,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应更有动力抛弃它,以提升品牌溢价。但情况恰恰相反,头部连锁企业往往是“预制菜”的重灾区
在上述分析框架下,我们就可以理解该现象了:头部餐饮企业固然实力和品牌认知度更高,但又同时深受前期连锁化发展影响,财务负担更大,此时选择“预制菜”更有许多无奈因素。
高德杀入餐饮的牛鼻子:信任确立上述分析框架之后,相信许多朋友马上会提出新的问题:线上平台也已经高度参与行业改造了,这对行业不也是利好因素么?
在前文分析中,我们已经确定了行业走出内卷化的必要条件:“开源”和“节流”缺一不可,只是此前行业去向”预制菜“要“节流”,走了一段歧路而已。接下来我们继续沿此框架来分析线上平台对餐饮业的影响。
在过去几年,行业普遍接受了一套理论:线上流量越发庞大——反哺线下餐饮——流量加持行业发展。向线上要流量已经成为餐饮业的一大共识,但现实成绩呢?
我们以九毛九为例(旗下有太二酸菜鱼,怂火锅、山外面·贵州酸汤火锅等品牌),其广告和市场费用随着门店扩张而激增(主要用在线上导流)。
大额市场费用并没有换来业绩的稳定攀升,相反企业仍然处在增长停滞的泥淖之中。2024年九毛九总营收增长仅有1.5%,与之所对应的乃是市场费用接近25%的同比增长,我们又研究了呷哺呷哺等企业,与九毛九情况大致相当。
线上经济如此强大,为何其对餐饮业的影响边际在收窄甚至在收缩,以至于原业务逻辑不仅没有给企业解决“开源”和“节流”此两大问题,反而带来沉重的营利性压力,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首先归纳原线上餐饮平台对线下的“反哺”主线:信任。
与其他行业不同,餐饮业的标准是高度主观化的(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行业会高度依赖KOL(关键意见领袖)和各类打分榜单。从报纸,广播到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美食家都是餐饮非常倚重的导流要素,餐饮企业也不遗余力冲击各类榜单。
在现实中(尤其在自媒体时代),信任既是宝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如各类探店博主背后多与餐饮企业有利益瓜葛,属于实打实的”商单“,商家也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如给消费者打折或附赠礼品,刷单成本居高不下)来换来点评类网站的好评。
当信任被冲击之后,平台也好,美食家的头衔也罢,其对用户的影响力会越发稀薄,这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投放广告的效率变差(如九毛九),另一方面消费者又极度需要中立第三方评价作为决策参考,双方需求是被错配的。
在前文分析中,我们认为“预制菜”是企业对“降本增效”的无奈之举,是过程,但延展开后,我们又发现“预制菜”乃是企业结合当前大环境,营销手段,预期等因素等最终决策,是结果,这比“过程”要更加残酷。
若要让用户,企业摆脱“预制菜”,就需要跳出原有思维去思考,既然一切症结的核心是信任,那为何不改善信任,将错配的需求重新匹配上呢?
高德显然就上这条大鲶鱼,高德扫街榜表面上看是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客观的数据维度,来提高榜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让用户重新找到可信任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内卷化的行业局势面前,提高企业经营的决策效率,让经历一段歧途的餐饮业重新回到正轨。
也唯有此,企业才有动力和能力摒弃预制菜,否则仅靠道德批判和行业自律,是难以长期奏效的。
基于本文分析,我们对餐饮业有短中长三大预期:
短期内,餐饮企业可以用信任撬动发展杠杆,改善营利性,走出内卷化的低谷,今年十一黄金周是高德扫街榜推出的首个长假,我们非常期待产品在未来的一周内可以有更大的斩获;
中期内,餐饮业重新向美味要用户,预制菜占比大幅下降;
长期内:用户享受美食,商家专心做菜。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