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读书无用论”以及“海外人员抢工作”的喧嚣中,我一不小心看到了这个消息,觉得有必要有责任分享给大家。
在这个“读书无用论”以及“海外人员抢工作”的喧嚣中,我一不小心看到了这个消息,觉得有必要有责任分享给大家。
给所有以偏概全的二极管们一个警惕,没有高校教育的普及,就没有现代科技的大爆发,没有现代科技的大爆发,那么大国梦,只能是梦。
2025年THE、软科、QS三大排名相继发布后,中国高校在上榜总数上实现对美国的全面超越(有说法是QS没有超越,但原文是“中国上榜高校数量均超越了美国”,即THE、软科、QS中中国数量均第一,美国退居第二)。
这是一个喜闻乐见的排名,也是一个我们在西方规则的重压之下取得突破的高光时刻。排名之内,有喜有忧;排名之外,我们见证的更是民族复兴的底气:
是贵州深山“天眼”望向宇宙的探索之光;
是青藏高原生态研究成果千里光伏的绿色使命;
是海内外科学家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顶起的民族脊梁;
也是无数大学生们扎根基层、投身制造的当代担当!
国外媒体对此反应呈现“数据承认+态度分化”特征,既有对趋势的客观报道,也有对“数量 vs 质量”的讨论,核心媒体及报道如下:
THE排名:中国上榜高校数量居首
报道标题:《China surpasses US in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2025年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高校上榜数量首超美国)
官网发文称,2025年THE排名中,中国内地94所高校上榜,美国以89所降至第二,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双重作用的结果”。报告特别提到清华大学(全球第10)、北京大学(全球第12)进入全球前十,认为“数量超越伴随头部高校实力增强”。
THE排名的考核指标是:
教学(学习环境):30%
研究(规模、经费和声誉):30%
论文引用(研究影响力):30%
国际视野(教职工、学生和研究):7.5%
产业收入(知识转化):2.5%
软科(ARWU)排名:中国上榜高校数量全球第一
报道标题:《ARWU 2025: China leads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otal listed institutions》(软科2025排名:中国首次在总上榜高校数上领跑全球)
核心内容:软科官方新闻稿显示,中国内地222所高校上榜,美国183所,差距达39所。报告分析:“中国高校在科研论文、高被引科学家等学术指标上的持续增长,支撑了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软科排名的考核指标是: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数:10%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数:20%
高被引科学家数:20%
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20%
被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20%
师均学术表现:10%
QS排名:中国高校上榜总数全球第一
报道标题:《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China tops global list in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universities》(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高校上榜总数全球第一)
核心内容:QS官网指出,中国107所高校上榜(美国102所),首次在QS排名中实现数量反超。报告强调:“中国高校在‘学术声誉’(清北分列全球第11、12)和‘雇主声誉’指标上的进步,反映了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提升。”
QS排名的考核指标是:
学术声誉:30%
雇主声誉:15%
师生比例:10%
论文引用率:20%
国际教师比例:5%
国际学生比例:5%
国际研究网络:5%
就业成果:5%
可持续性:5%
2025年三大排名发布后,国外媒体对中国高校数量超越美国的报道呈现“数据共识+态度多元”:排名机构直接确认数据事实,西方主流媒体在承认进步的同时聚焦“质量差距”或“美国反思”,发展中国家媒体则更关注“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整体而言,“中国高校数量全球第一”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关键跨越。
当我们为神舟飞天而欢呼,为高铁驰骋而自豪,为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带回月壤而骄傲时,请不要忘记,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从中国高校走出的学子,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创新实践。正是国内过去几十年重视基础教育、坚持自主研发,才迎来了今日的全面开花结果。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大国崛起,根基在于教育崛起。
来源:圣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