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盟南充市委会原副主委、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原站长彭昌家,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川北大地的阡陌间,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技术赋能振兴,在退休后的岁月里仍续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篇章。
转自:团结报
□ 范 虎
民盟南充市委会原副主委、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原站长彭昌家,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川北大地的阡陌间,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技术赋能振兴,在退休后的岁月里仍续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篇章。
扎根田间建营地
2021年退休后,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彭昌家,却放不下自己钟爱的事业。彼时,南充市老科协正积极推进专家营地建设,号召退休老专家发挥专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银发力量”。这一号召,与彭昌家心中“退而不休、余热发光”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一家柑橘产业园正面临品种优化与病害防治的难题。彭昌家带着简易的科研工具扎根基地,白天顶着烈日钻进果园观察果树长势,记录土壤数据;晚上在办公室里查阅资料,制定针对性方案。从修剪枝条的角度到水肥管理的配比,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到果实品质提升技巧,他手把手教给果农,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之后,彭昌家又在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建起了粮食专家服务营地。龙蟠镇是南充重要的粮食产区,但当地农户在优质稻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方面仍有不少困惑。他结合当地土壤与气候特点,引进了适合的优质稻品种,推广了生态种植技术,不仅减少了农药使用,还提高了稻米品质。“彭专家来了之后,我们种粮心里更有底了。去年试种的新品种,一亩地多收了100多斤,而且价格还高!”龙蟠镇种粮大户算起收成,脸上笑开了花。
自从建立专家营地后,在生产关键季节,无论天晴下雨,还是高温严寒,彭昌家都要深入营地开展技术服务。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老科技工作者对农业的热爱与坚守。正如彭昌家所说:“我一想到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并且还是一名民盟盟员,身上的责任就促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土地还需要,只要农民还需要,我这‘春蚕’就会一直吐丝下去。”
发挥优势传农技
“张大爷,您家油菜田里的湿度有点大,得赶紧疏通排水沟,这两天要是再下雨,菌核病容易找上门。”在专家服务营地建立后,彭昌家的脚步从未停歇,顺庆的蔬菜大棚、蓬安的水稻田、营山的柑橘园、仪陇的玉米地、南部的葡萄园、西充的桃园……全市9县(市、区)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带人查苗情、测土壤、做服务的身影。只要是业主、农户邀请,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义无反顾地前往,解答他们提出的生产上的任何问题。
在蓬安县徐家镇,脱贫户李大姐曾因不懂柑橘修剪技术,眼睁睁看着果树挂果少、品质差。彭昌家得知后,连续多次去她的果园,从剪枝角度到疏花疏果技巧,一点点耐心讲解,为她解了许多燃眉之急。李大姐提起他,眼里满是感激。这样的故事,在彭昌家服务过的每个村镇都能听到——他不仅是技术指导者,更是帮群众解难题、增收入的“及时雨”。
今年3月,彭昌家受南充市嘉陵区委托,深入吉安、河溪、安平、龙岭等乡镇,开展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从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到田间的实操指导,他把枯燥的农技知识变成了“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技巧。“小麦播种不能贪密,四川盆地湿度大,密了容易倒伏秆;油菜花期遇阴雨要防菌核病,初花期喷药最关键;红苕病毒病要提前做好预防,选种最关键……”这些带着“土味”的叮嘱,成了农户们记在心里的“种田经”。
笔耕不辍献良策
“写建议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得知道农民愁啥、产业缺啥。”这是彭昌家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有着近40年盟龄的老科技工作者,不仅用脚步丈量着南充的田野,更以笔为犁,将调研中收集的“泥土心声”转化为助推农业发展的“金点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盟盟员“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使命担当。
近三年来,彭昌家每年都会提交一篇专题调研报告,《关于发展壮大全市粮食产业的建议》《关于推进南充柑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多篇报告获得南充市政府主要或分管领导的批示,其中多项举措被纳入全市农业发展规划。他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增收问题,撰写《南充市农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研究》;指导营山县植保站整理实践数据,促成《营山县农药减量控害成效分析》刊发,让基层的实践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还积极通过社情民意信息贡献智慧,《加强四川省农药经营许可管理的建议》《关于发展壮大全省粮油产业的建议》等多篇信息被省级有关部门采纳。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南充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农业得有硬核支撑。”如今,彭昌家的案头又多了一份即将完成的《关于推动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份建议能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贡献一名退休盟员的智慧。”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