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非常专业,切中了团队运动建队理念的核心分歧。U16女篮明确树立李沅珊为第一核心,与赵勇指导提出的“不要球星”做法,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要判断哪个更具世界潮流,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这个问题非常专业,切中了团队运动建队理念的核心分歧。U16女篮明确树立李沅珊为第一核心,与赵勇指导提出的“不要球星”做法,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要判断哪个更具世界潮流,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总的来说,当今世界顶尖排球的潮流并非是简单地“要球星”或“不要球星”,而是追求“在强大整体基础上,充分发挥球星的决胜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两种说法侧重不同,但世界强队的实践更倾向于一种融合的智慧。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一、剖析赵勇指导的“不要球星”理念
这种说法的内涵可能比字面意思更深刻,它更可能强调的是:
1. 反对“球星特权”和“单一依赖”: 这意味着球队不能允许任何球员因地位而放松要求,战术上也不能只依赖一点(如只靠朱婷一点攻),否则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极易被对手针对。
2. 打造全民皆兵的体系: 现代排球攻防转换速度极快,需要场上六个人都能参与进攻、防守和一传。一个漏洞就可能导致体系崩溃。“不要球星”意在构建一个没有明显短板的整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3. 夯实团队基础: 尤其是在球队组建初期或训练中,强调基本功和战术纪律是根本。赵指导的说法可能是在培养期的策略,旨在先打造一个坚韧的整体框架。
潜在风险: 如果“不要球星”被机械地理解为“压制个人天赋”或“平均主义”,那么在比赛陷入僵局、需要一锤定音的关键分时,球队可能会缺乏解决问题的硬实力。
二、世界强队的实践:围绕球星的“体系篮球/排球”
您提到的意大利、巴西、塞尔维亚、土耳其等队,正是“球星驱动体系”的典范。她们的共同点是:
1. 核心明确,战术清晰: 艾格努(意大利)、博斯科维奇(塞尔维亚)、加比(巴西)、瓦尔加斯(土耳其)都是球队毫无争议的战术核心。整个队伍的战术体系,包括一传保障、二传组织、副攻掩护,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攻手的威力。
2. “球星”不等于“单打独斗”: 这些球队的强大之处在于,她们的球星是嵌入在一个成熟体系中的最强攻击点。球星的成功,离不开队友高质量的一传、防守和掩护。这是一种“整体为球星服务,球星为整体得分”的良性循环。
3. 关键分的决胜能力: 在高水平较量中,双方体系互相抑制时,比赛往往会简化为球星的个人能力对决。拥有一个超级球星的队伍,在决胜局拥有巨大的心理和实力优势。
三、U16女篮做法的合理性
在青少年阶段,树立一个核心具有特殊的价值:
· 明确战术发起点: 让年轻球员清楚在困难时刻球该交给谁,有助于稳定军心,建立赢球习惯。
· 培养领袖气质: 让李沅珊这样的球员从小承担核心责任,有助于她心理和技术的全面成长,为未来成为顶级球员打下基础。
· 以点带面: 一个强大的进攻核心可以吸引防守,为其他队友创造更多机会,从而带动整个团队的成长。
结论:哪种更具世界潮流?
更具世界潮流的不是“不要球星”的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依赖球星”的简单粗暴,而是“构建一个能孕育和释放球星最大能量的强大体系”。
1. 对于中国女排这样的成年国家队而言, 赵勇指导的“不要球星”理念,其真正目标应该是先打造一个世界顶级的、没有短板的整体攻防体系。在这个坚固的体系基础上,再自然涌现出或融入一个关键球星(如未来的朱婷式人物),球队的战斗力才能达到巅峰。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先整体,后个体”的建队顺序。
2. 对于U16女篮这样的青年队而言, 李建新指导明确核心的做法是完全正确且符合培养规律的。青年队的重点是发现和培养未来的“球星”,同时让其他队员学会如何与核心配合。
因此,两者并不完全矛盾,而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策略选择。世界潮流的终极答案是中国哲学中的“和而不同”——既要有强大的整体,也要有闪耀的个体,让个体在整体中绽放,让整体因个体而强大。 中国女排未来的成功,必然依赖于能否培养出新的世界级球星,并将她完美地融入到一个顶尖的团队体系之中。
来源:篮篮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