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国的古代历史,我们都会想起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说起皇帝,我们又会想到该朝太祖打江山的不易。江山并非单靠皇家和王室亲自上战场打下,而倚仗的是那些极其优秀的武将。
说起中国的古代历史,我们都会想起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说起皇帝,我们又会想到该朝太祖打江山的不易。江山并非单靠皇家和王室亲自上战场打下,而倚仗的是那些极其优秀的武将。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强三大战神”的话,可以提名孙武、韩信和白起。如果非要在这三人中再评出第一,那毫无疑问,就是白起。白起一生从未有败绩,号称“千古第一战神”,但也有人嗤之以鼻,称他是杀戮过多的“杀神”。今天就来简单讲一讲战国历史上的传奇武将——白起的三个阶段,以及秦昭王为何最终赐死于他。
白起
有这样一种说法:“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有人认为这句话正源自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关西人,放在今天,即陕西眉县常兴一带。当时的关西,百姓与羌胡等民族杂居,社会风气崇尚勇力,精于骑射。
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之前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未见任何记载。直到公元前294年,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之外,白起第一次亮剑。他以中级将领“左庶长”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一战告捷,初步展现出军事才华。此时,距离商鞅变法开启的时代,刚过去62年。而接下来的37年,秦国进入了属于白起的征战时代。
秦国军队
新城之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韩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为夺回新城,找来魏国帮忙。一时间,韩魏两国集结24万联军于伊阙(今洛阳龙门),向白起叫板。秦军人数不及对方一半,唯一的可乘之机,是韩魏两军各怀私心。白起绕到魏军背后突袭得手,再掉头全歼韩军,俘获主将公孙喜。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韩魏24万联军几乎全军覆没。不出所料,两国自此被挤出强国俱乐部,五座城池归于秦国。
第二年,白起再次出兵,魏军闻风而逃,拱手让出61座城池。至此,韩魏已不堪一击,秦国遂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的楚国。
公元前279年,秦国对楚战争打响。面对这个老牌南方大国,白起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先连下五城,再轻而易举攻陷楚国都城。郢都一夜之间变为秦国的南郡,楚王仓皇逃走。战事大捷的消息传至咸阳,秦昭王大喜,封白起为“武安君”,意为“以武安民”。
在一系列胜利之后,秦国剩下的强劲对手只剩赵国。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与秦争夺统一霸权的也是赵国。秦国完成商鞅变法后,赵国也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两国势均力敌,从战国四大名将的分布就可见一斑:白起、王翦属秦,廉颇、李牧属赵,彼此皆是毕生的劲敌。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军攻韩,夺取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与都城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商议:“通往都城的道路被切断,秦军逼近,韩国不能接应我们,不如归附赵国。赵国若接收我们,秦国必攻赵。赵国受威胁,必定联韩抗秦,方可阻挡秦国。”
上党归赵,在赵国引起争议。有人视之为祸,有人垂涎一郡之地。最终赵王决定接收上党。两年后,秦国报复而来。秦将王龁夺取上党,上党军民逃往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百姓,这给了秦国攻赵的口实。
长平之战成为两国的生死大战。赵国派出王牌将军廉颇,廉颇坚壁清野,三年不出,使秦军陷入僵持。陷入绝望的秦国使出反间计:秦相范雎派人携千金入赵,散布流言:“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果然中计,以赵括替换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懂临阵应变。
赵括
反间计得逞后,秦国秘密启用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并下令泄露白起为帅者立斩。此举导致赵括预设的应对策略完全失效。最终,长平之战以白起大胜告终。赵括被射杀,40万赵军投降。然而战后,白起做出了一个震惊后世的决定:为防降兵暴动,除放回240名年幼士兵报信外,其余40万人全部坑杀。
此举令赵国乃至天下震惊,也成为白起一生中极具争议的杀戮事件。纵然一生不败,但坑杀40万降兵,成为白起万世难辩的滔天之罪。
长平之战后,正是秦国灭赵的最佳时机,白起希望一鼓作气。但赵国也以反间计回敬。公元前259年,纵横家苏代受赵王之托,携重礼入秦,游说秦相范雎:“灭赵则秦称王,武安君必位列三公。他夺七十余城,功盖周公、召公,届时您将屈居其下。”范雎心动。苏代进一步说:“天下人不愿为秦民,灭赵后其民必奔他国,不如趁赵惊惧,令其割地求和,勿再让白起建功。”
范雎果然劝秦昭王罢兵言和。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后,秦昭王再度伐赵,最佳战机已失。赵国得以喘息,白起身体也大不如前。秦昭王先派王陵出兵,结果大败,转而请白起挂帅,白起断然拒绝:“邯郸不易攻,各国援军将至。长平之战虽胜,秦军亦折损近半。国内空虚,远征他国,若赵固守、诸侯外合,秦军必败。”
范雎
昭王不听,强令出兵。不久,大将王龁果然遭赵、楚、魏三国联军夹击失利。白起叹道:“不听吾言,今如何?”此话传到昭王耳中,秦王恼羞成怒,强令白起出征。范雎亲请,白起仍倔强不从。一个不为王所用的将军,只能被王所弃。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贬为士兵,迁居他乡。因病滞留咸阳三个月间,秦军节节败退。昭王不愿白起目睹败局,勒令其立即离开。白起刚出咸阳十里,赐死命令便到。白起拔剑仰天质问:“我何罪于此?”良久又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四十万降,我诈而坑之,是足以死。”言毕,引剑自刎。
白起的悲剧结局,与其性格密切相关。秦昭王明知出兵必败,仍强令出征,实为对白起是否听命的考验。白起却一再抗命,终致杀身之祸。他死后,秦将王翦吸取教训,即使在秦始皇这等强势君主手下也能善终。
秦昭王
在后人眼中,白起常以“杀神”形象出现,然而在当年,他是秦国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其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历经大小战役,在强大秦国的基础上奋勇抗敌,为秦国重创韩、魏、楚、赵,奠定统一六国的战略大势。如此有勇有谋的大将,前无古人。仅凭这一点,称其为“千古第一战神”,完全合情合理。
来源:长安王唠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