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玉米那会儿,我总像影子似的跟在父亲后头。他把装满种子的布袋斜挎在肩头,掌心攥着把小镢头,左臂一挥便掘出个恰到好处的土坑,右手顺势将三两颗金黄的玉米粒顺着镢头掀起的土缝溜进去。待镢头轻轻带出,一株玉米的根基便算落成了,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我则踮着脚尖紧随其后,用
吉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弥漫着岁月积淀的深沉韵味。站在玉米田野间,好似能轻触时光的刻痕与历史的暖意,体悟到生命的律动与记忆的波澜。
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还是集体经济。开始春耕了,生产队的车老板赶着马车把有机肥料运到备好的垄上。
种玉米那会儿,我总像影子似的跟在父亲后头。他把装满种子的布袋斜挎在肩头,掌心攥着把小镢头,左臂一挥便掘出个恰到好处的土坑,右手顺势将三两颗金黄的玉米粒顺着镢头掀起的土缝溜进去。待镢头轻轻带出,一株玉米的根基便算落成了,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我则踮着脚尖紧随其后,用布鞋底轻轻压实新翻的泥土,像是给刚入土的希望盖上一枚印章。
不过数日,嫩绿的玉米芽便顶开土层,齐刷刷立满了田垄。几场春雨浸润后,原本纤细的苗儿已蹿得挺拔,满眼青翠欲滴。
社员们手持小薅锄下地劳作,当下最紧要的任务是间苗定株。待幼苗长至一拃高且出苗整齐,便要在每簇两三株的苗中,挑选一株健壮周正的留下,其余的悉数剔除。他们手持小薅锄蹲在地上作业,用脚跟交替顶推臀部,缓缓挪动前行,每一步仅留下半只脚印。若碰到缺苗的地方,还需将多余的苗株移栽过去补缺。
玉米苗生出五六片叶子,个头儿蹿到大腿高,顶端呈螺旋状向上生长,这便是“喇叭口”阶段。此时锄地,因作物枝叶繁茂无法下蹲劳作,需改用大锄。这种农具是薅锄的放大版,配有四尺长油亮梨木把,半尺宽带弯钩的方形锄头。社员们弯着腰,如推独轮车般交替挪步,靠臂膀与腰胯发力,一下下探身挥锄,边松土边将土培到玉米根部。
盛夏时节,玉米秆已蹿得比人还高,宽大的叶片如利刃般舒展,挺拔的茎秆似标枪般直立,整片玉米地宛如列队的青铜武士,在北方大地上铺展开一片苍翠的海洋。
雄穗从秆顶探出时,浅绿的穗轴上缀满成排的小穗,每粒小穗都擎着淡黄或粉红的花冠——这看似繁复的“花穗”,实则是玉米的雄性器官。几日后,叶腋间悄然鼓出玉米棒的雏形,顶端缨须染着胭脂色,我们唤它“玉米胡子”,这其实是雌蕊的丝状花柱。鲜有人知这青纱帐里的生命秘语:雄蕊上亿万粒花粉乘风而起,或借昆虫振翅飘落,精准栖于雌蕊的每根“胡须”上。花粉萌发成管,循着花柱潜入子房,将精子送入胚囊完成受精。每粒花粉对应一根“胡须”,最终凝成一颗饱满的玉米粒。
立秋前后,村里人最喜欢吃清水煮嫩玉米棒。父亲挎着筐到自留地里挑出苞叶青翠、指掐能渗汁的玉米棒,扒掉外皮叶子和胡子倒进大铁锅咕嘟咕嘟煮上半小时。待蒸汽裹着甜香涌出锅盖,但见玉米粒颗颗饱满透亮,满屋飘起甜香,母亲便用筷子串起递给眼巴巴守在灶前的我们兄弟5个。我总爱闭眼深吸那氤氲的热气,再狠狠咬下,任软糯香味在唇齿间流淌,甜意从舌尖漫到心头。祖父和父亲顾不得热烫便抓起玉米棒猛啃,香糯中带着韧劲,越嚼越回甘——这般酣畅淋漓的吃相虽不雅观,却让城乡老少都为之倾倒。城里街巷常闻“热乎玉米”的吆喝,连矜持的美丽姑娘也捧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大快朵颐。
中秋节前后,该收玉米了。生产队的队员们钻进玉米地,干硬的秸秆与如刃的叶片在手臂上划出细密血痕,却无人停下手中的活计。他们挥动镰刀,将玉米秸秆成片割倒,每隔十几步便码成整齐的小堆。掰玉米讲究巧劲:拇指与食指扣住秸秆与棒子的接缝处,手腕猛然发力,伴随清脆的断裂声,金黄的棒子便完整脱落。若只凭蛮力硬拽,要么秸秆拦腰折断而棒子仍悬半空,要么撕下带着长柄的残棒,徒增运输麻烦。
在我的脑海里,入冬前生产队在场院分粮食的时候,我家8口人的口粮,祖父和父亲各挑着一副土篮子,每趟挑回家来的大多是玉米棒,装进木制玉米楼里晾晒,我们全家人已经心满意足了,起码以后不用饿肚子。
在我的心中,玉米远不只是粮食,它更寄托着浓烈的情感与难忘的回忆。往昔岁月里,玉米堪称东北人的“保命粮”。春日里播下种子,夏日青纱帐连绵,秋天收获的玉米堆满粮仓。将玉米磨成粉后,农家自有一套制作美食的法子,像蒸窝窝头、蒸发面糕、蒸菜馅包、烙薄饼、贴玉米饼、煮疙瘩汤、摇嘎嘎汤、切宽面条、轧饸饹面、轧花边面、摊玉米煎饼、包玉米饺子等,各类佳肴不一而足。玉米的陪伴,早已深深融入一代代吉林人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玉米富含粗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是备受青睐的绿色粮食。除此之外,玉米既可用来酿制美酒,也能用于制造药品,还能加工成淀粉,如今更可从中提取能源油以及可供食用的高级玉米胚芽油。不过说到底,它终究是粮食,被食用才是其主要用途。
在众多北方玉米饭食里,最常见且最普及的,当属玉米糁熬的粥和玉米面大饼子。了解这两样,你也就算对吉林人的饮食有了基本认识。
我清晰地记得,是玉米饼子和玉米糁粥把我养大。每天早晨起床后,我们兄弟5个整齐地围在锅台边,母亲揭开锅盖的一瞬间,热气立刻弥漫整个厨房,金灿灿的玉米饼子整齐地沿着锅边贴了一圈,那清香的味道直钻鼻孔,我们赶忙争抢着急嚼快咽。
高中求学时,学校与家相距19里地。每日清晨,我皆徒步前往。铝制饭盒中,静静躺着两个玉米面大饼子,还有一小碟酱菜,这便是支撑我度过一整天校园时光的简单午饭。
冬日暮霭沉沉,黄昏悄然降临。母亲在灶前精心熬煮着一大锅玉米糁,不多时,屋内便弥漫起阵阵诱人的清香。我们兄弟5人早早在炕桌前坐定,待母亲将玉米糁盛进粗瓷碗,便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一碗接一碗地吃,那香甜直沁肠胃、暖入心脾。
那香飘的玉米面饼子和玉米糁粥给予我们健康的身体,养育了我们十几年。那是一种对玉米的崇拜和感恩,让我心胸间永远涌动着浓浓的乡情,心灵深处回味着故乡泥土的芳香。
爆米花是童年最能唤起幸福感的零食。村中小巷,时常有崩爆米花的师傅坐在矮凳上,一手扯动风箱,一手转动爆米花机。时机一到,师傅起身将那黑黢黢的葫芦状压力锅从火炉上拎下,把炉口对准大麻袋口,伴随“嘭”的巨响,白烟升腾,无数爆米花从锅里蹦出,诱人的香气瞬间袭来。一小盆玉米粒眨眼变成半袋爆米花,幸福之感溢于言表。
直至现在,玉米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城市里各大超市的五谷杂粮区,玉米始终是抢手货,玉米面、不同规格的玉米糁分门别类销售。就连爆米花,如今也能用微波加热制成,比儿时吃的更大、色泽更艳。电影院里,情侣们人手一桶爆米花,边看电影边往嘴里送,实在让人羡慕,这无疑是玉米的高光时刻。
在吉林乡村,我屡屡看见农民兄弟在黑土地上精心播种,俯身如鞠躬般为玉米除草施肥,年复一年见证玉米悄然拔节抽穗,无私奉献自身,我内心满是敬畏与怀恋。如今,玉米用途远超传统范畴:玉米秸秆经特别处理能气化成清洁燃料,让农妇告别烟熏之苦;玉米芯作为优质培养基,培育出高价值的白木耳、赤灵芝。玉米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我离开小山村搬进省城已有46年,日常主食大多是大米和白面,可我仍对玉米情有独钟,经常吃玉米制品。这黑土地精心孕育出的玉米,外表看似普普通通,却宛如“藏在深闺”的珍宝。质朴的外皮下藏着别样的精致,蓬勃的热情里满是向上的能量,独特的品质更彰显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宛如一把灵动的钥匙,轻启我记忆之门,勾出心底那缕在黑土地玉米香里绵延不绝的岁月情长。
文:何金福
图:孟绍东
来源:弼马温话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