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护士从乳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10年未复发,她的方法可以试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23:25 1

摘要:王晓婷今年34岁,是浙江一家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她每天穿梭在病房里,从清晨交班到深夜输液,忙起来的时候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三班倒的生活,更是让她生活作息格外紊乱,加上在医院常年见惯了患者的生离死别,让她的心情几乎完全处于紧绷和压抑的状态。时间久了她也察觉

王晓婷今年34岁,是浙江一家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她每天穿梭在病房里,从清晨交班到深夜输液,忙起来的时候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三班倒的生活,更是让她生活作息格外紊乱,加上在医院常年见惯了患者的生离死别,让她的心情几乎完全处于紧绷和压抑的状态。时间久了她也察觉出自己状态不对,甚至在院内安排体检的时候查出了乳腺结节,但是她总想着在医院上班的这几乎成了每个人护士的职业病,于是将检查报告随手一塞,继续投入到了一波接一波的抢救和护理中。

2015年8月21号这天凌晨,王晓婷正和上夜的同事交班翻看病人身上有无压疮。她的手臂才伸到对面去,忽然就感觉自己胸口的皮肤像是被牵扯住了样,传来了阵异样的紧绷,那感觉就像是有枚冰凉的硬币压在了她的乳房深处,将周围的皮肤肌肉都压得一圈圈向下绷紧了起来。感受到这王晓婷眉头一皱,但也没多想只当是动作太大牵扯到了肉,于是便接着往前再探了一下。但是却不曾想,她的手臂才刚伸出去没几秒,那冰凉的硬币似的压迫感又像是在她的皮下轻轻拧了一圈,不仅拧得那股紧绷像是又被往里勒紧了一寸,甚至还带上了一股酸胀的刺麻,从她的乳房深处一丝丝往外散开了去。

见这紧绷的异样加重,王晓婷忙不迭的将手赶紧伸了回来,随即下意识地用掌心轻轻摁了摁衣襟,仿佛要确认那硬币般的压迫感是不是还在。但奇怪的是,随着她动作一停,那股拧紧的酸麻倒像是慢慢松开了,紧绷感也逐渐淡了下去,只余下一股隐隐的沉闷。见此王晓婷也暗暗舒了口气,勉强扯了个笑容与同事对视了一眼,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是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那股异样的紧绷却像是藏在皮肉里的细线,时不时就会被轻轻拉扯一下,忽有忽无,偏偏总挑在她俯身翻病历或弯腰搬药箱的瞬间冒出来。那种从乳房深处向外散开的酸胀感,就像是在提醒她般,让她的神经在忙碌中不自觉就会被牵扯过去。

因为自己也学过这方面的知识,王晓婷并没有全然掉以轻心。每次换下制服回到宿舍,她都会在镜子前细细观察,甚至摸索着自己胸口的皮肤纹理,关注有没有出现凹陷或异常的肿块。可摸来摸去,除了那股偶尔的紧绷,她并没有察觉到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这才让她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见一时也查不出问题,她还特意去药房抓了些能“疏肝散结”的中草药,想着泡水喝,或许能让那结节自己慢慢消下去。她一边喝着带苦涩的药水,一边对自己暗暗劝解:或许只是太累了,身体拉了个小小的警报而已。只是她没有注意到,那股紧绷感并没有真正消退,而是悄悄地在暗处酝酿,等待着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再度发作。

一直到9月18号这天中午,王晓婷原本正在病区里为病人更换输液管。她正弯下身准备去进行静脉注射的操作,忽然间便感觉胸口那根藏在皮肉里的细线,原本只是若有若无地勒着,可就在那一瞬间,忽然像是被人攥住了两端,狠狠往中间就是一拧。那股力道先是绷得死紧,像是把柔软的肉硬生生拧成了一股硬绳,随之又骤然一收,顿时将那胸腺处的肌肤纹理绞成了死扭着的硬结 ,感受到这王晓婷的手猛地就是一抖,几乎是下意识的就要去捂住胸口,然而才把手抬起来,她才发现自己的指尖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绞痛开始不自主的颤动了起来,像是完全不受控制了般。她咬了咬牙努力的想要稳住自己的手臂,可胸前那股剧烈的绞痛却是一浪高过一浪,逼得她冷汗都不自主的冒了下来。

同事见她脸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冒,手里的针头都差点掉落在地,立刻出声追问怎么了。王晓婷咬着牙勉强挤出一句“没事,就是胸口有点不舒服”,可那声音已经在微微发抖,显然连她自己都压不住颤意。她知道自己再硬撑只会出错,便深吸口气,将剩下的操作交给同事处理。随后,她用手死死的按着胸口,在护士长的搀扶下,脚步虚浮地朝着门诊方向走了去。

王晓婷在门诊里简单说了下这段时间反复出现的胸口牵扯感和最近骤然加剧的刺痛。接诊医生听完后神色凝重,让她平躺在诊查床上做了详细的触诊。指尖在她乳房深处缓慢探查时,果然摸到了一块边界不清、质地偏硬的小结节,直径约2.3cm,且按压时没有明显的活动度。医生当即摇了摇头,低声道:“这不像是单纯的乳腺纤维结节,需要进一步排查。”

随即为她安排了系统性检查:首先是乳腺彩超,结果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2.2×2.0cm,形态不规则,边界毛糙,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紧接着做了乳腺钼靶X线检查,片子上显示局部呈现典型的毛刺状征象,并伴有微小钙化点。医生进一步开具了MRI增强扫描影像提示病灶呈明显强化,累及范围约2.5cm。

为了明确性质,她又接受了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显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免疫组化结果ER(+)、PR(+)、HER2(-),Ki-67指数约25%。同时做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胸部CT和肝脏超声未见远处转移迹象。医生把结果摆在她面前时,语气虽沉重却尽量安抚:“确诊是乳腺癌,不过目前分期在Ⅱ期,没有发现远处转移,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早期规范治疗,治愈率依旧很高。”王晓婷听后心头一震,虽然心里仍有惶恐,但也庆幸至少病灶还在可控范围内。

之后医生很快为她安排了入院。考虑到她年纪轻,肿瘤直径虽在2.5cm左右,但未见远处转移,淋巴结超声也未提示明显异常,王晓婷在与家人和医生反复沟通后,最终选择了保乳手术。术前她接受了完善的准备:包括心电图、胸部CT、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显示指标正常,没有手术禁忌。与此同时,医生还安排了乳腺MRI进一步明确病灶边界,为术中切除范围提供依据。

好在无论是术前的评估与准备,还是术中的肿瘤切除与病灶边缘冰冻切片,都一切顺利。手术中成功完整切除了肿瘤,并在显微镜下证实切缘阴性,没有残留。术后她的恢复情况也很理想,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医生在查房时告诉她,后续还需配合放疗和内分泌治疗,但整体预后相对乐观。

在医院接受了为期数周的系统治疗和康复指导后,王晓婷的身体情况逐渐稳定,医生也准许她出院。临走前,主管医生专门为她做了出院健康教育:饮食上要避免咖啡因和高糖零食,尤其不能依赖咖啡和夜宵来熬夜撑班;运动上建议循序渐进,每天坚持30分钟舒缓散步或瑜伽,避免过度劳累;用药方面则强调激素及辅助治疗必须规律、不能漏服。医生还特意叮嘱她:“你是ICU护士,更要清楚,身体才是最大的资本,别再像以前一样连水都顾不上喝。”

回到家后,王晓婷严格遵照医嘱做出改变。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逼着自己熬夜加班,而是按时休息,三餐规律。护士长探望时更是劝她:“别急着回科室,先把身体养好,等化疗结束再谈工作。”在丈夫的建议下,她干脆请了长假,把日子安顿得慢下来,尝试读书、做饭、练舒展运动。第一次,她把自己的健康放在了工作之前,哪怕看到科室群里同事忙碌的消息,她也提醒自己:只有身体恢复,才有能力继续坚守岗位。

接下来的几次复查她的检查结果都很稳定,乳腺彩超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甚至她的心态也跟着轻松了不少。王晓婷和家人一度以为危险已经远去,生活渐渐回归了平静,不可避免的开始松懈了起来。虽然大部分时候她依旧按时服药、注意饮食,但偶尔也会因为心疼孩子学费或同事人手紧缺,再次动了回到科室帮忙的念头,有时甚至熬夜帮领导整理护理资料。她安慰自己“只是偶尔一次,不会有事”。然而,疾病的警钟从来不会因为自我安慰而停摆,就在这种若有若无的松懈中,意外很快便悄然而至……

2016年9月21号这天晚上,王晓婷正在卧室里帮科室整理近年来的护理材料 ,正当她聚精会神在笔记本上敲字的时候,忽然间便感觉自己身后腰椎的位置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戳了下似的,传来了阵钝重的酸痛。感受到这,王晓婷还以为是自己久坐不动导致的正常腰肌劳损,也就没怎么在意,只是下意识的往后靠了靠椅背,想接着这股支撑来缓解那股酸意。但是却不曾想,这一接触上椅背,那感觉就像是有一股冰冷又生硬的水泥,被人硬生生灌进了骨缝里,顺着椎体一节节渗透了下去。起初她的腰背还只是轻微的酸胀,可是随着这液体不断的往里渗,很快便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钝力开始往下压,不一会她便感觉自己的整个后腰都被压得僵直了起来,就像是那些水泥干透成了一整块冰冷的石柱,死死压在了她的脊柱上,压得她不管怎么挺直或者弯腰都甩不开那股僵硬又钝重的下坠感了。

见自己不管是往前弯还是往后挺,腰背上那股僵硬都丝毫没有缓解,王晓婷的心里顿时一紧,额头上都不自觉的冒出了一层冷汗。她咬了咬牙,就想要站起来活动一下,但是刚一动她便感觉压在她腰椎处的石柱就像是被人猛地往下拖拽了来,那股沉甸甸的下坠感骤然扩大,就像是有人在她的脊柱底端挂上了个千斤重的钝物,硬生生将她真个人都往地面上拖拽了去。瞬间王晓婷便被这拖拽的力道压得双腿猛地一软,朝着地上就要跪倒下去,几乎是本能的她便想伸手去撑住桌沿,企图给自己一个支撑,但是这手还没伸出来,她便猛然惊觉自己的手臂也已经被那股钝重的拖力死死攫住沉的像是被灌了铅一样,完全不听使唤。于是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点点被压垮,重重倒向冰冷的地板,发出一声沉闷的“砰”响。

丈夫原本正摊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听到这声巨响,他的心里猛地一紧,下意识地叫了两声王晓婷的名字,却迟迟没有回应。慌乱之下,他赶紧起身推门冲进卧室,就见王晓婷整个人蜷倒在地板上,脸色惨白,额头满是冷汗。她的双唇轻轻翕动,似乎想要开口,可喉咙里只挤出微弱的气息,连一个字都说不完整。丈夫顿时就被吓得魂飞魄散,扑到她身边一边让她别睡,一遍颤抖着掏出手机,手忙脚乱地拨通了急救电话,声音急切到几乎发抖:“快来人!我老婆昏倒了!”

救护车很快赶到,急救医生第一时间为王晓婷做了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血压92/60mmHg、心率112次/分、呼吸急促每分钟25次、血氧饱和度仅89%,医生当即为她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指尖血糖测得5.4mmol/L,未见明显低血糖迹象。可见她的血压偏低、心跳加快,提示有潜在的循环异常,医生一边进行对症处理,一边叮嘱尽快送往医院。到达急诊室后,医生立即为她安排了常规血液学与影像学检查。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红蛋白98g/L(轻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血生化示血钙升高至3.0mmol/L,明显超过正常值。与此同时,腰椎部位的急诊X片显示椎体结构模糊,疑似骨质破坏影。医生皱起眉头,结合患者既往乳腺癌病史,敏锐地意识到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腰椎损伤。

随即,医生为她开具了进一步的专项检查。腰椎MRI结果显示L2、L3椎体出现大片低信号病灶,伴有椎体压缩变形;骨显像(ECT)提示腰椎及骶骨处放射性浓聚灶,呈现多发性骨转移典型表现。为了更明确诊断,医生又抽取了血清肿瘤标志物,结果显示CA15-3升高至78U/mL(正常乳腺癌骨转移

丈夫听到“乳腺癌骨转移”几个字时,整个人仿佛被雷霆当头劈下,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他张了张嘴,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只能呆愣愣地盯着医生,眼神里满是不可置信和慌乱。他怎么也没想到等到的竟然会是这样沉重的诊断。那一刻,他的双腿像被抽空了力气般直直打颤,手指攥得发白,却依旧定在原地,心口像被巨石死死压住,呼吸都变得艰难。

直到医生过来了解病史丈夫才像是缓过了神来,眼眶通红,声音都在止不住的颤抖:“不是说之前已经切干净了吗?怎么还会骨转移?那之前做的手术算什么?现在再让我老婆去动一次刀,是不是根本没用?

丈夫眼眶通红,声音里透着绝望与愤怒:“不是说之前切得很干净了吗?怎么现在又这样?那之前手术到底算什么?现在再做一次手术,是不是就能彻底好起来?”医生看着他,语气放得很轻,却坚定:“我理解您的心情。但现在已经出现了骨转移,这说明病灶不仅局限在乳腺了,而是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到了骨骼。手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根治,只能作为辅助。我们能做的,是通过综合治疗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她需要的不是一次简单的手术,而是系统性的管理。”

虽然医生这么说,但是丈夫已经明白了,妻子的病情不能彻底根治,只能靠治疗控制住病情、减轻痛苦。他嗓子发紧,声音颤抖着问:“那……她还能有多久的日子?”医生沉默了一瞬,随即摇了摇头,语气低沉而无奈:“具体的时间谁都无法准确判断,每个人的体质和对治疗的反应都不同。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延长。”丈夫听到这话,胸口像是被狠狠击中了一下,眼眶瞬间红透,整个人踉跄着靠在墙上,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虽然在 ICU 里已经转醒,但王晓婷的情况却依旧每况愈下。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像是血色一点点被抽空;整个人精神萎靡,眼神时常空洞,连说话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有时疼得厉害,她会咬紧牙关,额角青筋突起,手指死死抓着床单,指甲几乎要嵌进去。丈夫看在眼里,心疼得浑身发抖,哽咽着对医生说:“实在不行,就转院吧,哪怕再远也要试试。”

然而主治医生却沉声劝阻:“现在她的身体状态非常脆弱,转院途中可能承受不住。而且我们医院已经是全国在乳腺肿瘤救治方面最有经验的中心之一,再转也无济于事。”话音落下,整个病房一片沉寂。王晓婷缓缓摇头,声音微弱却坚定:“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熟悉这里的一切……就不要再折腾了。”

就在他们以为只能靠着药物勉强维持、一步步熬下去的时候,院里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退休后便一直远赴国外任教的老主任,近日已回国探亲。院长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同步给王晓婷的家属。听到这里,王晓婷的丈夫眼眶瞬间湿透,他死死攥着手心,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发白。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当年晓婷刚进 ICU 时,老主任虽然已经退休,但他在危重症护理和疑难病例救治方面留下的故事一直在医院流传。如今,自己的妻子也正陷入绝境,他心中那根早已快要折断的弦,忽然被重新绷紧。他哽咽着点头,声音里带着一股绝望中的执念:“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都愿意去请他出山。

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老主任便答应了请求。在他眼里,不管是多么复杂的病人,他都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很快,老主任便亲自来到病房,对王晓婷进行了查体,又逐份翻看了她的影像学资料、血液检查报告和治疗记录。整个过程中,他的眉头始终紧锁,神情凝重。看到主任的神态,夫妻二人心里瞬间一沉。连这位德高望重、曾经无数次挽救危重患者的老主任都露出这样的神情,他们害怕这一次,真的是没有办法了。病房里空气紧绷到近乎凝固。

然而,就在这一片沉重之中,老主任忽然轻轻一笑,缓缓抬头看向王晓婷:“你算是运气好的了。我在国内外研究乳腺癌已经几十年,见过无数复杂的病例。虽然你已经发生了骨转移,但针对你这样的情况,我总结出了三个方法,不用开刀,不用再打针,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他停顿片刻,语气坚定:“只要你愿意尝试,我们就立即开始,你愿不愿意试一试?”

王晓婷听完,眼眶湿润,却没有丝毫犹豫,重重点了点头。她知道,这是自己命运给的转机。于是,从那天开始,她便一天不落地按照主任的嘱托坚持下来。一个月后,复查显示骨扫描范围内的代谢活性较前明显减弱,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从原本的 230 U/L 降到 110 U/L,疼痛评分也从最初的 6 分下降到 3 分。她自己明显感觉到腰背部的沉重感缓解,走路也不再一瘸一拐。

三个月后,PET-CT 报告提示:骨转移灶代谢活性大幅下降,部分区域甚至接近阴性,血液肿瘤标志物 CA15-3 从 68 U/mL 降到 25 U/mL,基本回归到正常边界。她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整个人的气色比入院时好得多,医生也表示病情已经稳定,可以出院。半年后她恢复得更快,不仅体重逐渐回升到术前水平,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也保持在正常范围。那时的她,已经能在家里做些轻度的家务和护理笔记整理,生活逐渐恢复自理。

一年后,在当地医院进行复查,CT 和核磁显示虽然乳腺原发灶仍存在残余病灶,但最关键的 骨转移灶代谢活性已完全消失,几乎没有了“活跃”的迹象。医生评价她的情况:“病灶虽在,但已进入长期稳定期。”而王晓婷的体能和免疫力也显著提升,甚至在医生和家人的支持下,很快回到了 ICU 岗位,重新穿上了那身熟悉的护士服。

如今十年过去了,王晓婷已经从当初的病房护士,成长为护理部副主任。她的抗癌经历更是被院内当作典型案例反复宣讲,被写进院刊、科室培训课件,甚至成为新护士入职教育的一部分。

每一次面对刚入职的年轻护士,或者那些在病房里同样经历病痛折磨的患者时,她都毫不吝啬、大方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其实乳腺癌骨转移的康复管理并不难说起来,这多亏了院内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主任,是他让我一直坚持做这3件事,简单又有效,不打针、不吃药,对身体没有任何负面效果,没花过一分钱,却让我把病一点点养稳了。只要做好这3件事,坚持下去,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坚持规律的轻运动,把骨头“养活过来”

王晓婷在 ICU 时,骨转移带来的腰椎钝痛让她几乎不能动,连下床都成了奢望。但在老主任的指导下,她每天都要做两件事:起床时深呼吸、下床后缓慢散步

刚开始,她的腰像是被石柱压住一样,每走一步都伴着酸胀。她咬牙坚持,每次散步哪怕只走十分钟,也会记在笔记本里。慢慢地,疼痛的强度逐渐减轻,血液循环也改善。三个月后复查,骨转移灶代谢活性明显下降,医生也惊讶于她身体的恢复速度。

医学分析: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常因疼痛而长期卧床,但长期不动会导致骨密度进一步下降,肌肉萎缩,循环代谢减弱。规律轻运动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骨骼微环境,延缓骨质破坏。国外研究显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每天坚持20-30分钟低强度运动,疼痛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她常说:“我是一名护士,我太清楚躺在床上的人,最后只会越来越虚弱。哪怕再痛,我也要逼自己动起来。”

第二,彻底改掉熬夜的习惯,让免疫力“接管防线”

作为 ICU 护士,王晓婷最常见的状态就是三班倒、连水都顾不上喝。手术后她本想早点回到岗位,结果因为偶尔帮科室熬夜整理资料,诱发骨转移。直到那次昏迷,她才真正意识到:熬夜,是压垮身体最后的稻草。

从那以后,她给自己定了硬性规定:晚上10点必须放下手机,11点之前一定入睡。刚开始,常年夜班养成的习惯让她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她照着老主任的方法,在睡前泡脚、做缓慢的深呼吸,并坚持喝一杯温牛奶。几周后,她的作息逐渐规律,体力恢复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

医学分析:熬夜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而褪黑素是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因子。长期缺乏褪黑素,容易让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如果长期熬夜,复发和转移风险明显高于规律作息的人群。良好的睡眠可提升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机体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

她曾对同事说过:“以前我以为拼命值夜班是对病人的负责,现在才明白,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第三,学会情绪释放,让心态成为“第二处方”

王晓婷见惯了 ICU 的生死,自己的病情确诊时,她几乎陷入绝望。那段时间,她常常一个人盯着天花板,眼泪默默往下流。直到老主任提醒:“情绪也是免疫的一部分,你要学会把自己救出来。”

她开始尝试改变:写日记:把每天的痛苦和恐惧写下来,让情绪有出口。和病友交流:她主动在病房里和其他乳腺癌患者分享经验,反而收获了鼓励和支持。自我暗示:每天早晨对着镜子说“我正在好转”,让自己保持积极。

半年后复查,医生不仅在影像学上看到病灶活性消失,更发现她的精神状态比之前好了太多。她笑着说:“药治的是身体,心态治的是灵魂。没有后者,前者撑不住。”

医学分析:长期抑郁、焦虑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破坏免疫功能,增加肿瘤进展风险。积极情绪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增强机体抗癌能力。临床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预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总结

王晓婷的抗癌经验并不是奇迹,而是她一步步坚持下来的结果:

第一,坚持规律轻运动,让骨骼重新获得活力;
第二,改掉熬夜习惯,让免疫力重新接管防线;
第三,学会情绪释放,让心态成为第二处方。

这3件事看似简单,却让她的乳腺癌骨转移灶在一年内代谢活性完全消失,让她重返岗位,十年未复发。

正如她自己常说的:“医生治病,生活养命。很多时候,能不能活下来,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管住自己的习惯。”

资料来源:

[1]陈利俊,肖帅,张莉芳,等. 血浆CEA、CA125和CA153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策略[J/OL].广东医学,1-6[2025-09-29].https://doi.org/10.13820/j.cnki.gdyx.20243352.

[2]颜辉,宁丽娟,魏运涛,等. 吡咯替尼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乳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J/OL].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12[2025-09-29].https://link.cnki.net/urlid/31.1746.R.20250926.1914.004.

[3]王晓冰,田文芳,王月,等. 正念冥想结合全病程管理对乳腺癌患者病耻感、适应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5,33(10):1580-1585.DOI:10.13342/j.cnki.cjhp.2025.10.026.

(《浙江一女护士从乳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10年未复发,她的方法可以试试》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