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拿大军队的装甲自动车,摄于1918年4月。这种车是在美国自动车公司生产的4X2卡车底盘上安装装甲箱体而成,当时有20辆这种卡车提供给加拿大军队,其中8辆是安装机枪的装甲车。 这些车被编为“第一汽车机枪旅”,并于1914年10月随第一支加拿大特遣队到达英国。然
加拿大军队的装甲自动车,摄于1918年4月。这种车是在美国自动车公司生产的4X2卡车底盘上安装装甲箱体而成,当时有20辆这种卡车提供给加拿大军队,其中8辆是安装机枪的装甲车。 这些车被编为“第一汽车机枪旅”,并于1914年10月随第一支加拿大特遣队到达英国。然后在那里一直待到1916年,因为英国的军事家们认为在战壕防御战中轮式车辆毫无用处。
1916年该旅终于到达法国,在那里车上的两挺可360°全向射击的柯尔特1914型机枪被更为先进的维克斯.303机枪取代,又加装了一挺供车长使用的前向射击的刘易斯机枪。 凭借其机动性,武器装备以及高达10000至12000发的弹药量,这些装甲车很快成为战场消防队,为防守的步兵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其缺点是9.5毫米的装甲板最多也就能防御60码外射来的常规子弹,而车里密密麻麻挤了8个人,一旦被射穿不免伤亡惨重。
8辆机枪车有4辆在战争中幸存,这个生存率其实不错了。
日本三菱A7M"泰山"。1941年开始研制的一式陆攻的后继机,当时称为三菱十六试中型陆上攻击机。
该机其实是仿制德国He 177狮鹫,采用两台三菱自制的液冷H型24缸2200马力“十四试ヌ号”引擎以达到实际装了四发的双发机效果。但当时苏德战争开始,难以从德国进口精密加工机械,这个24缸引擎搞不出来,只能改为三菱18缸MK10A引擎。功率既然下降,整体性能自然大受影响,海军又不断更改需求,设计人员疲于奔命。加之空技厂的银河和中岛的连山的竞争,泰山最终于1944年被放弃。
麦克唐纳·道格拉斯TAV-8B,美军AV-8B的双座教练型,1986年11月21日首飞。TAV-8B采用更高的垂尾,翼下只有一对挂架,与其他鹞式双座型不同,该机没有使用加长的尾椎。美国海军陆战队共接收了22架TAV-8B,西班牙海军和意大利海军也分别购买了一架和二架。
老实说这个型号的知名度可能趋近于零。
日军涂装的梅塞施密特Bf 109。1941年日本陆军采购了5架Bf 109E-7进行评估。这些飞机涂有标准的带白边的日之丸,黄色机翼前缘,白色数字编号以及后机身的白边红色识别带,没有配备武器。与二式战斗机中岛Ki-44钟馗进行对比试飞后,日本人发现Bf 109E-7在各个方面都逊色不少,因此认为日本的飞机发展水平与西方最新型战斗机相当,但没有意识到Bf 109F已经在装备德军前线部队。
盟军预计会在战斗中遭遇日本的Bf 109,因此为其分配了昵称“Mike”,但实际上日军从未驾驶该机投入战斗。
狗子清理战壕15分钟的工作成果,1916年摄于法国某地,这条狗是英国米德尔塞克斯郡团的宠物,受过捕鼠训练。
当时战壕中无处不在的老鼠带来了极致恐怖。这些啮齿动物以粮食、粪便和尸体为食,传播疾病,影响士兵的士气。战壕环境非常适合老鼠生存,士兵们可以听到老鼠在战壕前无人区里啃咬战友尸体的声音。老鼠公开抢夺战壕士兵的食物,或者吞食夜间照明用的蜡烛,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一位英国士兵回忆起他熟睡的战友被老鼠咬伤额头,不得不去医院就诊。夜间一种怪异、持续不断的嘎嘎声会惊扰士兵,原来是老鼠在战壕外丢弃的数千个食物罐头里觅食。
训练过的梗犬和猫被征召对付这些害虫,表现出色。但最终它们还是败给了老鼠的顽强生命力、适应能力和爆发式繁殖。
福克伍尔夫Fw 187猎鹰,福克伍尔夫公司总设计师库尔特·谭克1935年的设计。与多座的梅塞施密特Bf 110驱逐机不同,Fw 187是要设计一种与单发战斗机性能相当的单座双发远程战斗机。实际上它也确实达到了设计目标,1937年首飞的第一架原型机比使用同样发动机的Bf 109B时速快80千米,航程也是其两倍。然而德国空军认为他们不需要这种飞机,因为空战可以由单发的Bf 109解决,而轰炸机又不需要护航(当时还有战斗机无用论的说法),不过他们建议可以将其改为双座,试试能不能和Bf 110争一下驱逐机的份额。于是照这么改了,但改出来的双座机性能平庸,最终也就未能量产。
为了达到高性能,Fw 187的机体设计得很窄,以至于仪表板空间不够,一些仪表只能布置在发动机舱内侧。所以当时飞行员要求视力极佳,视力不好肯定看不清楚舱外的仪表指针啊。
苏联拉沃契金La-250A"蟒蛇",1956年首飞的重型截击机。这是之前的La-250的重新设计版,机翼由后掠翼改为三角翼,最大起飞重量由30吨降至24.5吨,导弹由机身下串置改为翼下挂载。
苏联当时需要具有大航程的截击机,以便少量飞机能够在大范围空域巡逻。而当时导弹还很原始,也需要大型飞机才能挂载。比如拉沃契金局自己开发的G-300导弹,使用真空管制导系统,重达1吨,射程不过15公里。供拉-250和拉-250A使用的275和275A型导弹,虽然重量较轻,也达到800公斤。
拉-250A在试飞中多次坠毁,因为进展不佳于1959年下马。其后图波列夫局42吨重的图-128提琴手终于修成正果,成为成功的远程重型截击机。
这个狗子是德国某高射炮团的吉祥物,穿戴整齐在Flak 36型88毫米高炮前摆姿势拍照,摄于1941年。所以呢,不要没事说谁又侮辱德国人了,没人侮辱他他自己都要自辱,你说这个叫声德狗难道有问题吗?军装、钢盔、望远镜难道还是别人给这狗子配上的吗?
马其顿萨洛尼卡前线作战的塞尔维亚军队,摄于1917年12月。此地在1985年后获得统一的规范名称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城市。一战时期为对抗亲德的保加利亚人,一支庞大的协约国远征军来到此处,和其他战线一样,收获了与战果不成比例的军队和平民伤亡。
吸引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张照片上那个骑驴的炮兵军官或观察员,感觉他的行为除了虐畜没有其他好处,下来站着高度应该也差不多。
一名德属东非卫队的阿斯卡里士兵面向镜头展示德国国旗,大概摄于1906年。
所谓阿斯卡里意为士兵或军人,指的是欧洲列强殖民地征募的当地黑人士兵。当时在非洲的欧洲各殖民国家都有自己的阿斯卡里,不过以德国人招募的阿斯卡里最为有名。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在东非的兵力为260名德国军官和士官以及2472名阿斯卡里士兵,由德国将军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指挥。整个战争中,他指挥的部队从没超过3000名德国士兵和12000名非洲士兵(不含搬东西的本地苦力),但他们在四年的时间里牵制了超过30万英国、比利时和葡萄牙部队。到他最后同意停火时,手下尚有1500名武装人员,其中大多数都是阿斯卡里士兵。
~~~~~~~~~~~~~~~~这条线代表时光飞逝。
1964年,也就是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去世那一年,西德议会终于投票决定向所有还在世的阿斯卡里士兵发放拖欠的工资,并在维多利亚湖畔的姆万扎设立了一个临时出纳处。在闻讯赶来的350名老兵中,只有很少的人还能出示冯·莱托-福尔贝克在1918年签发的证书,还有些人带来了旧制服的碎片作为服役的证明。 带来这笔钱的德国银行家想出了个鉴别的办法。每个人进屋领钱的时候,都会有人给他递上一把扫帚,然后用德语命令他进行武器操作。
结果所有人都通过了考核。
来源:老枪与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