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摩尔线程IPO进展: 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申请已过会。其IPO于6月30日获受理,9月26日过会,仅用时88天,创科创板最快审核记录,体现监管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过会意味着公司在上市委层面获批,后续需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上市注册申请,获批后与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
1、两家AI芯片公司IPO进程概况
摩尔线程IPO进展: 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申请已过会。其IPO于6月30日获受理,9月26日过会,仅用时88天,创科创板最快审核记录,体现监管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过会意味着公司在上市委层面获批,后续需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上市注册申请,获批后与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期并挂牌上市。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达7.02亿元,超前三年总和,近三年复合增速超200%,预计最快10 - 11月上市。
沐曦股份IPO进展: 木兮股份处于问询阶段,6月30日受理(与摩尔线程同日),9月21日完成二轮问询回复。首轮14问,二轮减至3问,被视为审核积极信号。后续将安排上会,参考节奏有望近期审议。截至9月5日,在手订单14.30亿元,为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2、国内外AI芯片厂商对比分析
研发实力对比: 2024年,国内外AI芯片厂商研发投入差距明显。海外方面,英伟达研发投入129亿美元,费用率10%;AMD营收65亿美元,研发费用率23%。国内厂商中,海光信息研发投入34亿元,费用率约38%,截至24年底研发人员2157人,占比超九成;航五机研发投入10.72亿元,费用率91%,截至24年底研发人员741人,占比超75%;景嘉微研发投入2.8亿元,费用率约60%,截至24年底研发人员586人。摩尔线程研发投入13.59亿元,费用率约309%,截至24年底研发人员886人,投入规模和人员数量均仅次于海光信息,超过景嘉微。
生态竞争能力对比: 生态竞争上,海外厂商领先。英伟达CUDA生态引领全球AI算力市场;AMD的ROCm在专业计算领域表现优异,且能一定程度兼容CUDA。国内厂商加速发展,海光信息参与开源社区构建生态;航五机具备云边端一体化开发环境;景嘉微以图形渲染为主,未量产AI计算卡;摩尔线程依托自研穆萨架构,生态建设加速。
产品性能对比: 产品性能上,AI加速卡方面,摩尔线程S5000基于自研架构,FP32算力32 TFLOPS;英伟达A700(Hopper架构)FP32算力67 TFLOPS,B200(Blackwell架构)FP32算力80 TFLOPS;AMD 325(CDNA3架构)FP32算力163 TFLOPS。图形显卡方面,摩尔线程MTDS 80(春晓架构)零售价1000元级别,核心数约4000个,张亮核心32个,FP32算力约14.7,显存16GB,显存带宽448,总功耗255W。对比来看,英伟达RTX 5090(Blackwell架构)零售价万元级别,核心数超2万个,张亮核心680个,FP32算力过百,显存翻倍,总功耗575W;AMD RX9070零售价5000元量级,核心数与S80相近,张亮核心128个,FP32算力49,显存16GB,显存带宽644,总功耗304W。
3、AI芯片行业空间与格局分析
市场规模预测: 从市场规模来看,可从三个层次展开分析。第一层次为全球及中国半导体市场:全球半导体规模20年已达2.5万亿,行业较为成熟;24 - 29年复合增速预计从9.7%提升至11%,29年市场规模将达6.3万亿。中国半导体规模增速高于全球,20年约8700亿,24年增长至1.4万亿(20 - 24年复合增速12.5%),25 - 29年复合增速预计维持13%左右。第二层次为中国算力规模:20 - 24年中国算力规模快速增长,复合增速46%,29年总体算力规模预计达3500亿FLOPS(24 - 29年复合增速40%);其中智能算力是核心增长领域,20年规模59亿FLOPS,24年增至438亿FLOPS(复合增速65%),25 - 29年复合增速预计45%,29年规模将超3000亿FLOPS,主要源于AI技术深入应用对高性能AI算力的需求。第三层次为GPU市场:全球GPU市场过去5年爆发式增长,20 - 24年复合增速超62%,24年规模超万亿,29年预计达3.6万亿(24 - 29年复合增速25%)。中国GPU市场随国产企业突破和AI加速卡需求增长快速扩张,20年规模约140亿,24年超千亿(复合增速63%),29年预计超万亿(24 - 29年复合增速56.7%);其中AI智算GPU24年规模约500亿,29年将激增到1.3万亿(25 - 29年复合增速54%);桌面级GPU增速相对较低,20 - 24年复合增速28%,24 - 29年复合增速预计38%,部分由应用端需求带动。
市场竞争格局: 从市场格局看,24年全球及中国GPU市场均呈现英伟达主导的垄断态势。全球市场中,英伟达24年市场份额占比81.3%;中国市场按收入排名前三为英伟达(54%)、海思(21%)、AMD(15%)。未来,国产替代将成为国内GPU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市场格局或因国产化提升发生较大变化。
4、AI芯片产业链与关键问题
产业链结构解析: AI芯片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环节。上游为中游芯片设计公司提供EDA软件、IP模块等技术工具,以及制造所需的设备和材料,服务对象包括晶圆厂和封测厂。中游聚焦AI芯片设计,可分为两种模式:IDM模式,即从设计、制造、封测到销售均由同一家企业负责,代表企业为英特尔;Fabless模式,将芯片制造环节外包给专业代工厂,实现设计与制造分离,降低企业进入门槛,摩尔线程即属此模式。下游主要涵盖AI芯片的分销和系统制造,分销商负责销售卡或绑卡,系统制造商多为ODM厂商,负责将卡制造成终端产品并对外销售。
行业关键问题: 行业趋势方面,受地缘政治影响,国产替代成为国产GPU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美国对高性能GPU出口管制持续升级:2019年起先后将海光、寒武纪、景嘉微、摩尔线程等AI芯片公司列入实体清单;2022年10月公布出口管制条例,升级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限制,涉及软件、工具、设备等;2023年10月扩大高性能GPU出货范围,以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成为切入点限制国内先进制程能力,阻碍国内GPU研发生产及AI、超级计算机等先进应用;2025年1月13日发布全球最严AI管控新规,首次全面规范AI芯片和模型的全球扩散,凸显高性能AI芯片的战略地位,加速了国内自主可控GPU芯片发展的紧迫性,也为国内AI芯片公司提供了发展机会。产品迭代方面,公司自2020年成立起自研全功能GPU,为AI、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提供加速平台,已迭代至第四代GPU架构,其AI芯片峰值算力达32 TFLOPS,介于英伟达A100和A700之间;桌面端显卡S80对标RTX3060,产品矩阵从个人计算领域拓展至云计算、AI计算领域,逐步完善。行业竞争方面,AI算力领域仍由英伟达、AMD主导,国内厂商凭借对下游客户的紧密跟踪服务和快速响应能力,在部分领域获市场份额并向新应用延伸,但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市场份额差距较大,竞争激烈。产业链堵点方面,公司自2023年10月被列入实体清单后,部分商品、软件和技术受限,通过国产化替代和自研措施,逐步减轻了清单带来的影响。
5、摩尔线程财务指标与产品拆分
营收增长情况: 摩尔线程营收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022年营收规模约为5000万元;2023年营收超过1亿元;2024年营收进一步增长至超过4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加速提升,达到7.02亿元,超过2022 - 2024年三年营收总和,且增速实现较高提升。
产品结构拆分: 摩尔线程产品主要分为AI智算产品、专业图形加速产品、中面级产品三大类别。AI智算产品占整体营收的78%,其内部又分为集训类(占整体营收42%)、绑卡(占27%)、一体机(占6.5%)。从销售数据看,2024年AI智算类产品中,集群销售数量约3个,单价6000万元;绑卡销售约2000张,单价6万元;一体机销售52台,单价54万元。2025年上半年,集群销售数量提升至5个(超过2024年全年3个的数量),单价过亿元;绑卡销售1695张,单价维持6万元水平;一体机销售2021台,单价提升至58万元。专业图形加速产品占整体营收的20%,其产品形态包括绑卡和一体机。2024年,绑卡销售5700张左右,单价1万多元;一体机销售8台,单价40万元。2025年上半年,板卡(绑卡)销售3500个左右,单价8000元;一体机仅销售1台,单价22万元。中面级产品价格较低,绑卡单价千元左右,一体机单价6000 - 1万元,明显低于AI智算类和专业图形类产品。
6、两轮问询核心问题及回复
首轮问询焦点: 首轮问询于7月17日进行,监管提出十四个问题,聚焦公司技术自主性与盈利能力。技术上,监管关注技术来源、知识产权、研发团队、先进性及迭代。公司已自主研发慕尚架构,有完整知识产权体系,研发团队超500人且持续高投入,技术自主性获确认,但仍有差距,需持续投入追赶国际水平。盈利方面,监管关注亏损原因、盈利时间、现金流及持续经营。公司称GPU行业需高投入,当前营收快增、亏损快收,预计3 - 5年盈利,现金流良好。虽未盈利是财务短板(科创板常见),市场更关注营收趋势与现金流,但盈利时点仍不确定。
第二轮问询焦点: 第二轮问询于9月10日进行,提出四个问题,涉及业务模式、产品与业务情况及收入确认。业务模式上,监管关注产品规模化销售、技术商业化及旺海集群应用,包括销售绑卡少但技术支持旺卡(两千多张)的衔接,以及专业级图形加速器收入下滑原因。公司称旺卡技术已正式验证,将按需部署;收入下滑因战略转向AI芯片,项目聚焦核心技术,产品在AI计算领域竞争力强。收入确认方面,监管关注增长可持续性、质量(大客户依赖)及确认时间准确性。公司表示AI算力需求支撑市场,正拓展客户群体,收入确认按准则执行,增长趋势与行业基本一致,回复获监管认可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