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直播 | 许子东×万燕×潘文捷聊张爱玲,汪家明谈童年与故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1:36 1

摘要:从《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沉沦,到《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博弈;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的道德困境,到《小团圆》中九莉的母女创伤……张爱玲的小说从来不只是爱情童话,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生活战争”。《金锁记》结尾说:“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今年恰逢张爱

01

张爱玲:

“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许子东、万燕、潘文捷

⏱️9月29日(周一)19:30

理想国imaginist /豆瓣读书 视频号,豆瓣站内

从《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沉沦,到《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博弈;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的道德困境,到《小团圆》中九莉的母女创伤……张爱玲的小说从来不只是爱情童话,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生活战争”。《金锁记》结尾说:“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今年恰逢张爱玲逝世三十周年,如今,我们为什么还在读张爱玲?或许是因为,她早已为我们写尽了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算不清楚的感情账,和生命里华美却爬满蚤子的袍。

2025年9月29日(周一,今晚)19:30—21:30,理想国联合豆瓣读书,邀请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知名文学评论家许子东,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万燕,以及资深文化记者潘文捷,展开一场深度文学对谈,一起聊聊张爱玲的文学与人生。

您可以在本条预告推文下留言想对嘉宾提问的问题,就有机会被翻牌回答~

许子东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曾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2008—2014)。著有《郁达夫新论》《细读张爱玲》《重读鲁迅》《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21世纪中国小说选读》等。《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人文谈话节目常驻嘉宾。

万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2011—2015),并曾担任古典文学学科带头人。著有《海上花开又花落》《女性的精神》《读解张爱玲》等。《红楼梦》研究专家和张爱玲研究专家。热爱阅读和写作,提出并实践“自然之书、纸张之书、生活之书”的创意阅读写作理念。

潘文捷

资深文化记者,本场主持。

赠冰箱贴

许子东潜心研读30余年,“张学”入门必备

文集增订新版,同名音频收听次数200万+

细解10余部代表作,勾连张爱玲人生轨迹

林青霞×窦文涛×许鞍华×贾平凹联合推荐

02

故乡安在,我们如何寻找?

——用一本书重新找回“童年与故乡”

⏱️2025年10月10日(周五)19:00

️嘉宾:汪家明,主持人:长征7号

天一文化讲坛视频号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预约

✍️

青岛的海浪,

济南的泉水,

北京的胡同,

“三城记”里,映照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地图。

这一位从青岛出发、济南沉淀、北京扎根的文化人,也是一位编书四十余年的老出版人,其新书《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以写作者的身份,带我们走回他记忆深处的故乡青岛:

“海给我的主要印象,是寂寞,是孤独,

是内向,甚至是沉重。”

可他写下的字句,却潮湿、温暖、轻盈,

像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光,

像把脸埋进晒过太阳的棉被,

那一瞬间涌来的——

是海雾,是烟火,是再也回不去却一生惦念的温柔旧梦。

这本书,不是宏大的叙事,

只是一个出版家的“纸上还乡”,

是一个人用半生时间,收拢成静默而深情的文字。

正如他曾经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

与同仁一起创刊《老照片》,

为普通人存真,为历史留痕;

这一次,他写自己的故事,

却照见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那片不肯褪色的海。

汪家明

汪家明,曾用名汪稼明,笔名吴禾,1953年生于青岛。1972年考入部队宣传队,专职舞台美术。1978年复员,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做了两年高中语文教师。1984年进入出版行业。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策划出版《老照片》《汉字王国》《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著有《难忘的书与插图》《美术给予我的》《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等作品集。

相关书籍

这是一本小说散文集,也是一个人的心灵史。

记忆,可以像潮汐一样,抵达无数人的心灵海岸。

“我常想,一个人总要有一个根,你生长的土地、山水、道路、楼房以及你所经历的时代,就是切切实实的根……”

往事并不只意味着题材,往事对作者汪家明来说,像一个精神的坐标系,像一眼可以汲取纯净力量的泉,即使是身边发生的事,以对往事的态度对待,就让作品获得了一个恒久的灵魂和沉静从容的氛围。一切都经过陶冶后,干净地交到了读者手里。

这类理想主义、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质朴的生活观,向往纯艺术,讲究意境、韵味和语言,追随萧红、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孙犁的作品,已经颇不时髦了。唯有作者本人,也许还有一些朋友,仍珍爱着它们。

来源:理想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