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7月,张爱玲抵达香港,这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将户口迁至香港渣华街62号三楼,这个地址位于北角——一个有着“小上海”之称的区域,这里汇聚了众多从上海迁徙而来的移民。根据上海市国民身份证申请书以及淳子在其著作中引用的张爱玲户籍调阅报告,我们能够
1952年7月,张爱玲抵达香港,这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将户口迁至香港渣华街62号三楼,这个地址位于北角——一个有着“小上海”之称的区域,这里汇聚了众多从上海迁徙而来的移民。根据上海市国民身份证申请书以及淳子在其著作中引用的张爱玲户籍调阅报告,我们能够确定张爱玲抵达香港的具体时间以及她在港的首个登记住址。
1952年7月22日张爱玲抵港,她第一时间投奔了母亲姑姑的老朋友许慧磊。许女士住在大女儿严仁菖女婿杜维垣(杜月笙的儿子)位于港岛北的“渣华街62号”。张爱玲曾经跟邝文美说:
(英皇道近继园)想不到我还会这么快乐地走这条路——从前住在继园内时我每天都得走下山到严家去——那时不在做事,不在读书——一切都好像毫无希望。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语录》基本来自邝文美和张爱玲聊天后的记录,还有一部分是邝文美从张爱玲笔记中抄录的,时间大概是1954-1955张爱玲赴美前。这里涉及的张爱玲1952年赴港后的经历及住处变化,可以推算出,张爱玲最初到香港,在入住港大宿舍前,就住在北角继园。“不在做事和读书,每天都得走下山到严家去,觉得毫无希望。”可见,张爱玲重返香港之初,内心是迷茫、忐忑、惶恐的。
张爱玲与严家的渊源可追溯至其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与严智珠夫妇的交往。严智珠之妻许慧磊与黄逸梵、张茂渊姑嫂交情匪浅,在英国留学时期便已结识。而张爱玲每日前往严家,不仅是为了社交,更是为了收取姑姑从上海寄去的文稿与信件。彼时,张爱玲离开上海时,没有随身带走全部的作品和稿件,了解张爱玲的都知道,这些邮件对张爱玲而言是多么重要,它们不仅是她创作的素材,更是她与过往生活的一脉牵连。
严智珠与许慧磊夫妇
严氏家族图谱
许慧磊女士与大女儿女婿共同生活的渣华街62号已不复存在,于1977年在原址建成了高发大厦。
渣华道62号与1977年改建为高发大厦
著名的凤城酒家北角店就在高发大厦一层和负一层
1952年8月张爱玲向港大提交入学和助学金申请,在9月入学之前的小两个月,她主要住在北角的继园。
香港北角继园山上的陈维周大宅
继园街
曾经的渣华街扩展成了如今的渣华道
1952年8月20日,张爱玲向香港大学报名入学,并申请助学金。在港大,她并未度过完整的学期,而是于11月学期结束前匆忙离港前往日本。这段短暂的校园生活,虽未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留下明显的印记,却也反映了她当时的生活状态:处于漂泊与探索之中。在香港大学的时光,她像许多留学生一样,经历过迷茫与孤独,但又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港大就读期间,张爱玲完成了《老人与海》的翻译,是这部著名小说的首个中译本。
1952 年 9 月 1 日,海明威《老人与海》刊载于美国《生活》杂志,同月推出单行本。不久,香港登报公开征求翻译人选,张爱玲应征中选,并在11 月赴日前完成了全部的翻译。1952 年 12 月,范思平译、海明威著《老人与海》中一出版社初版。
据考证,张爱玲为了大陆的姑姑,没有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用了笔名范思平。(1954 年 10 月,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11 月,张爱玲为《老人与海》添写〈译者序〉。1955 年 1 月,《老人与海》中一出版社再版,译者改署 “张爱玲”,新增〈译者序〉。——这些都是后话了。)
1952年11月,张爱玲在港大的第一学期还未结束,就申请离开并乘船赴日,投奔已经在那里的老朋友炎樱,希望能在那里谋到一份职业,并把日本作为赴美捷径。后来她把这段海行旅程写到了短篇小说《浮花浪蕊》中,虽然篇幅不长,故事也比较平淡,但里面传达出的“咫尺天涯,很远很渺茫”的氛围非常打动我。
张爱玲在日本找工作的事情却未能成功。1953年2月她返回香港,因未擅自行动违反校规,跟港大闹得非常不愉快。她从香港大学退学,住到了女青年会宿舍。
住到女青年会,张爱玲又应征了一份翻译工作,但却因为被港府怀疑为间谍而落选。她不屈不挠,继续做翻译工作。
我们从张爱玲到香港半年多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她的香港生活非常曲折。为了生计,为了继续写作事业,除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张爱玲还翻译了奥尔柯克的《小鹿》以及爱默生的《艾默森选集》等作品。其中,《海底长征记》、《冰洋四杰》等作品她很不喜欢,但为了谋生还是硬着头皮翻了出来。
在这个时期,张爱玲不仅完成了多部翻译作品,还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在香港工作期间,张爱玲结识了宋淇夫妇。这段友谊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淇夫妇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支持与帮助,还在文学创作上与她相互交流、切磋。宋淇的多才多艺以及邝文美的细腻情感,都为张爱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与视角。因为在女青年会,有读者书迷前去拜访,张爱玲为了不被打扰,就托邝文美在英皇道宋家附近的横街找了一间斗室。
张爱玲在香港的最后居所位于英皇道附近的名园西街(1957年由名园新街改名,今天叫明园西街)。她于1954年搬至此处,并在这里完成新小说的创作。
1966年明园西街被洪水淹没
张爱玲曾在《对照记》提到:
“1954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照相馆拍照。1984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巧整三十年前。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她在兰心照相馆拍下了现今流传最广的托腰仰头俾睨天下的相片,同时亦为她第二次来香港居所留下一丝线索,内文提到“街角”,即住址就在附近。
“兰心照相馆”的地址是位于英皇道338号,如今已改建为商业大厦“华懋交易广场第二期”。
1953 年,美国出台移民法令,允许少数学有所长人士赴美成为永久居民,后续还可申请公民身份,远东地区三年名额共五千,美国本土名额三千、海外名额两千 。上海人张爱玲符合海外人士这一条件,欲借此申请入境,但需美国公民作保。香港领事馆文化专员理 McCarthy曾分派给她翻译工作,便充当了保证人。
1954 年,张爱玲全身心投入《赤地之恋》创作,同时申请移居美国。据宋淇《私语张爱玲》所述,彼时李丽华刚成立丽华影业公司,欲投资拍片,求贤若渴。但她听闻张爱玲性情孤僻不见生客,便托宋淇帮忙邀请张爱玲编剧壮声势,却因张爱玲心系移民与创作而未能如愿。
1955 年秋,张爱玲以专才身份,乘船离开香港,前往美国。在码头,宋淇邝文美夫妇特地为她送行,进到船舱,她不禁泪下。前方等待她的,又是一段有一段艰难坎坷的旅程。
咫尺天涯,很远很渺茫。
(本文核心论点及史料均引自香港大学张爱玲研究新方向讲座系列之谢有坤:《雪泥鸿爪:五〇年代张爱玲的香港生涯》、陈磊《浮花浪蕊本事考》,上海书评2023年刊发)
来源:关于张爱玲的一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