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辩论性讲话时,会场发生了罕见场面:多国代表在发言期间选择离席示意——这一外交信号在媒体与舆论中被解读为对以色列政策的强烈不满。
9月27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辩论性讲话时,会场发生了罕见场面:多国代表在发言期间选择离席示意——这一外交信号在媒体与舆论中被解读为对以色列政策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再次出现大规模民众集会,示威者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并恢复人道通道。
(图源:路透社)
此时的国际舞台上,另一股力量在悄然形成:由哥伦比亚与南非主导的“海牙集团”(The Hague Group)在纽约会址外召集并协调了由34个国家参与的联合行动计划,目的明确——“结束”对以色列的“有罪不罚”现象。
该联盟提出三项核心措施:限制以色列军用物资进出口、审查与以相关的国际合同、推动国际法律追责。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施压从口头谴责转向实质性行动,尤其在供应链领域的追责机制正在形成。
“海牙集团”34国联合提案能否实现对以色列的供应链追责?本期掌链《人权与供应链》栏目带来报道。
截至 2025 年 9 月 27 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统计显示,自 2023 年 10 月冲突爆发以来,已有 65,926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67,784 人受伤,其中妇女和儿童占死亡人数的近一半。以色列对加沙城的持续空袭导致超过 75 万居民流离失所,而国际社会此前的多次停火呼吁均遭无视。
2025 年 5 月联合国调查揭露,以色列的 “选择性援助发放” 导致加沙境内出现系统性饥荒风险,世界粮食计划署囤积的 13 万吨食品因运输限制无法进入。
1.“海牙集团”提案爆发逻辑
海牙集团自今年年初开始以“阻止加沙种族灭绝/结束有罪不罚”为主题推动跨国协调。7月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部长级峰会期间,多国已就若干约束性与非约束性措施达成初步共识;9月纽约会晤将这些方案扩展并宣布有34国参与,形成一套更为明确的“联合行动计划”。
“海牙集团” 的 34 个成员国中,除哥伦比亚、南非外,还包括土耳其、巴西、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力量。这一联盟打破了传统由欧美主导的国际追责模式。
哥伦比亚外长在会议上举着加沙儿童的照片痛斥:“国际社会再沉默,就是背叛良知。”
海牙集团的公开文件与声明把核心目标归纳为:推动国际司法问责、限制与以色列有关的军火与技术转移、让公共机构与主权基金审查并撤资于被认定为“与占领或侵犯人权存在关联”的公司,并在必要时实施能源或贸易限定。
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里亚德·曼苏尔在会后表示,此次“海牙集团”会议或许标志着向以色列“追究责任”的转折点。
而自以色列开始在加沙地区的“种族灭绝”行为后,国际上虽有谴责和相关禁令,但是对于以色列的具体追责行为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目标,尤其是对于以色列国家的供应链追责问题。
2.提案的硬核内容,能否实现对以色列的供应链追责?
根据 “海牙集团” 发布的公报,34 国提出的措施覆盖军事、法律、经济及供应链全链条,形成立体追责网络:
以色列经济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网络,其高科技产品(占出口额 45%)、农产品(占欧盟市场 12%)和军工设备(年出口额 120 亿美元)均需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34 国的措施旨在通过切断关键物资供应(如芯片制造所需的高纯度硅)和金融结算渠道,迫使以色列在政治谈判中让步。例如,若能源禁运生效,以色列 30% 的天然气进口(来自埃及)可能中断,直接影响其电力和海水淡化厂运营。
1.已有国家和企业对涉以色列开始制裁行为
欧盟对以色列开始制裁。2025 年 9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以色列的贸易限制和定向制裁,包括暂停 58 亿欧元商品的关税优惠,并制裁两名以色列部长和部分定居者。
欧盟是以色列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426 亿欧元。若制裁生效,以色列高科技和农业出口将遭受重创。
土耳其的港口封锁。2025 年 8 月,土耳其宣布禁止所有以色列船只进入其港口,包括途经的第三国运输船。这导致以色列每年 53 亿美元的土耳其进口(主要为建筑材料和汽车零部件)受阻,迫使以色列货物绕行希腊港口,运输成本增加 30%。
荷兰基金悄悄撤资。2025年9月据IPE报道荷兰养老金巨头撤资卡特彼勒,这家美国公司生产的装甲推土机被以色列国防军用于非法摧毁巴勒斯坦人的财产。
而在过去包括ABP和PFZW在内的荷兰养老基金曾因投资于以色列银行而受到指责。近年来,这些基金悄悄出售了这些股份,既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也没有正式将其列入黑名单。
航运巨头马士基开始行动。在国际组织施压下,航运巨头马士基于 2025 年 7 月停止为以色列非法定居点企业运输货物。例如,其终止了埃尔比特系统公司下属工厂(位于约旦河西岸)的铝材料运输,涉及年货运量超过 82 吨。
2.国际上也有呼声对以色列开展制裁
截至 2025 年 9 月,全球已有 165 个非政府组织发起 “供应链去以色列化” 运动,要求苹果、三星等企业终止与以色列军工企业的合作。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弗兰切丝卡・阿尔巴内塞于2025年7月发布《从占领经济到种族灭绝经济》报告,揭露以色列通过 “血色产业链” 获利的机制。报告点名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为以色列军方提供 AI 技术支持,例如微软 Azure 平台被用于加沙空袭的目标识别。
而在学术界,牛津大学 2025 年 9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以色列军工企业(如拉斐尔公司)通过空壳公司在塞浦路斯和阿联酋设立中转枢纽,规避国际制裁。该报告建议建立全球供应链监控系统,识别此类 “灰色物流”。
截至目前,还没有过来从供应链上对以色列追责。这与美国、德国、欧盟等西方经济体,在对华捏造所谓涉疆存在种族灭绝和劳动强迫,而对中国涉疆供应链脱钩行程鲜明反差。
对海牙集团提案与有关指控,国际反应并非一致。欧洲内部出现明显分层;美国仍想继续支持以色列。
1.欧盟的内部分裂
欧盟虽然对以色列开展制裁行为,但欧盟内部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呼吁全面暂停欧盟与以色列的自贸协定,认为 “沉默等于同谋”。
但德国、法国等核心欧盟国家态度暧昧 —— 德国虽暂停 “铁穹” 系统零部件供应,但仍与以色列签署 5700 万美元的火箭发射系统合同。这种分歧源于欧盟对以色列高科技产品的依赖,例如德国汽车业 30% 的 ADAS 芯片来自以色列 Mobileye 公司。
2.美国继续站队以色列供应链
2025年9月18日,美国再一次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一项要求以色列停火的决议草案,这已经是美国第三次否决以色列停火协议。同月美国还宣布向以色列追加15亿美元军事援助。
美国通过 “近岸外包” 战略,推动以色列军工企业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和波兰,以规避制裁。例如,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已在华雷斯城设立无人机组装厂,利用美墨自贸协定的关税优惠。
34 国提案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施压模式的重大转变,供应链追责机制的建立为解决巴以冲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这一进程面临欧美分歧、执行碎片化和供应链弹性等多重挑战。未来,若欧盟能形成统一立场,美国调整其 “无条件支持” 政策,加之全球民间力量的持续施压,以色列的供应链网络可能出现实质性松动。
参考资料:
1.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65926人死亡。 央视新闻
2. Netanyahu says Western countries ‘buckled’ in recognizing Palestinian state, as fiery UN speech prompts walkout. CNN
3.CAGE International attends civil society meeting with The Hague Group on global strategy to hold Israel accountable. MEM
4. Dutch pension giants divest from Caterpillar over Palestine concerns. IPE
编辑:冰河
来源:掌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