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来,从上班到自己创业,我的确见过不少人,也积累了不少心得。
我常在后台收到读者的私信,询问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在职场发展。
这些年来,从上班到自己创业,我的确见过不少人,也积累了不少心得。
不过说实话,很多时候相比该做什么,知道哪些不该做才是更重要的。
正如《职场的逻辑》里说的那样:
“职业打拼如行军打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令行禁止。”
反观自己的心态和言行,守住下面的三戒五忌,你在单位就稳了。
01
心有三戒
1. 浮躁心
美国Quora论坛有过一次投票:职场中最要警惕何种思维?
73%的网友,把票投给了“Fickleness”。
这个词直译过来是易变、不稳定,用这两年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浮躁。
为了快速证明自己,一下推进好几个项目;
一件事刚做了开头,又觉得另一件事更值得做;
几个礼拜没出成绩,就嚷着要换团队。
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都很难出头。
陈传淼教授在给自己实验室招聘人员时,提过这样一个要求。
每个新入职的试验员,都要从优化有限元网格做起。
就是在软件里左键选中网格,右键优化网格,然后重复以上操作。
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每天要优化几万个网格,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很多人没做几天,就觉得陈传淼是存心折腾自己,纷纷申请调岗。
然而那些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因为对有限元理论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在此后研究中也更能取得突破。
职场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
急着要结果的人,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静下心来深耕,才能厚积薄发。
2. 抱怨心
外贸博主@Tess曾让一位实习生,负责跟踪一笔订单。
这笔订单的利润很低,她对是否成交并不特别在意。
她更希望负责跟单的实习生,能借此机会熟悉整套业务流程。
半个月后,客户因为某些原因取消了订单。
Tess原本想在复盘会上,听听这位实习生的经验总结。
结果会上大部分时间,对方不是在吐槽客户很难沟通,就是抱怨物流太慢。
她后来在直播时感慨:
“在一次不必计较结果的交易中,我没看到他的成长,只看到他的牢骚。”
人在单位,困境常有。
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显得自己没有担当。
戒掉抱怨的习惯,就是学会接纳现实,当你把精力聚焦在解决麻烦上,才能把路越走越宽。
3. 嫉妒心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家百货公司的方糖很容易在运输中受潮,研发团队也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有位产线工人约翰,联想到风筒排湿的结构,提议在方糖盒子上打几个孔。
结果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受潮问题。
约翰一没学历,二没资历,却因此得到一大笔奖金,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
当时跟他一起的同事,心里都很不平衡,私底下也对他冷嘲热讽,觉得他只是运气好。
反倒是隔壁一位组装打火机的工人,对约翰的设计大为赞叹,常找约翰一起交流。
后来他仿照着提出在火芯盖上打孔的设计,将打火机汽油的寿命延长了4倍。
同样是面对别人的成功,懂得欣赏的人,能够从中挖掘属于自己的机会。
而嫉妒的人,就只能通过刁难和挑剔来贬低对方。人在单位,拼的是成长。
放下嫉妒之心,走近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你才有机会变得跟他们一样优秀。
02
行有五忌
1. 忌口无遮拦
管理学家费斯诺曾说:“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为的是让我们多听少讲。”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人在职场很多麻烦,就是因为管不住嘴招来的。
上午跟同事说了领导几句坏话,下午就被喊进了办公室;
聚餐时只顾吹牛,结果不小心泄露了项目机密;
想要炫耀刚构思出来的方案,却被竞争对手抢先拿去执行了。
单位没有秘密,只有你不知道的传话筒。
说话留余地,不是虚伪,是对自己负责。
真正成熟的职场人,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2. 忌社交泛滥
经济学家马克·瑞维拉在TED演讲时,分享过一张图片。
图片中的人们都坐得很近,却又被分隔在各自的空间里。
而这恰恰就是同事间的关系:紧密合作,互有边界。
一旦突破边界,把公司当成社交场,迟早会出状况。
博主@风中的厂长就在这方面狠狠跌过跟头。
他曾给公司管理一家鞋厂,负责对接各种鞋类品牌的客户。
每次客户来工厂视察,他都会拉着要好的同事,跟客户一起出去吃饭唱歌。
有人提醒他,这些同事不负责这项业务,最好不要让他们接触客户。
厂长却觉得,大家一起共事这么多年,早就是朋友了,吃个饭而已又何必分彼此。
直到有次长假回来,他发现有一家大客户突然中止了订单。
原来他的同事带着技术文档,跳槽去了客户的工厂。
而客户自己有了生产能力,也就不需要再从外面采购成品。
听过这么一句话:“职场上的很多深坑,都是伴随交情而来的。”
单位是用来工作的,不是用来交朋友的。
少谈交情多做事,是一个成年人基本的职业素养。
3. 忌好谋独利
小说《长安的荔枝》里,有段情节给我印象很深。
李善德想到一种将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且不变质的方法。
但在施行过程中却层层受阻,不是地方领导不配合,就是运输人员偷懒。
后来有位朋友点拨他:
“运荔枝的事这么多年没办成,你如果占了独功,上头不就觉得地方领导此前办事不力吗?”
李善德恍然大悟,不仅主动分享运输方式,还将项目主导权让了出来。
果然,整个团队很快变得上下一心,运荔枝的任务也顺利完成。
而李善德尽管没拿到头功,但其中的贡献都被领导看在眼里,很快也得到了升职。
非洲有一句谚语:要想走得快,独自前行;要想走得远,结伴同行。
不管在哪上班,一个人想要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利可共而不可独。
懂得让利的人,才能借到力,取得成绩也会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4. 忌推诿甩锅
工程师@王也在微博上,分享过自己的一次“翻车”经历。
有次他负责的控制器,在临近量产时报了一串故障码。
测试员经过初步排查,认为可能是摄像头信号丢失导致的。
王也对这个发现如获至宝,立刻在会上澄清:“我们控制器本身没有问题,还请摄像头的同事抓紧分析。”
他原本觉得,这样就能把自己部门的压力转移出去。
结果领导反问他:
“你有复现验证过吗?这串故障码就只有一种触发机制吗?信号丢失对控制器的功能影响是什么?这些你都不用跟了吗?”
王也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事成不居功易,事败不诿过难。
人的本性,都是害怕担责的。
然而逃避责任,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给领导留下难堪大任的印象,也让自己失去磨砺成长的机会。
没人能靠甩锅在一个单位立足。
相比处理事情的能力,承担问题的责任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职场高度。
5. 忌目光短视
前两天在看《华为工作法》,发现华为早期有个很有意思的规定。
公司很少组织集体培训,员工但凡有培训需求,都要主动申请。
假如课程开课,员工不仅自付培训费,还得请年假或在周末去上课。
事实证明,有长远规划的员工,无论怎样都会参加想上的课程。
而对目光短视的人来说,哪怕培训免费,他们也会抱怨占用了休息时间。
想起瑞·达里欧曾说:“你对自己没有十年后的规划,就别指望十年后单位会把你提拔到怎样的位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太过纠结眼前的得失,就会被困于当下的一亩三分地里。
把眼界放在自身成长和行业趋势上,才能抓住更多机会。
▽
我知道现在很多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员工手册。
可我想说的是,员工手册里明明白白的规矩,是决定你在单位的去留。
而人们心里那些心照不宣的规则,才决定你在单位的位置。
职场即道场,处事亦修行。
遇人修心,遇事修性,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