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走进首都师范大学,以“信仰行”项目“先进人物面对面”为纽带,不仅带来一场浸润心灵的红色宣讲,更因宣讲团成员沙峰回到母校,让这场精神对话满是共鸣,而座谈会上学子们的真挚感言,更让抗战精神的传承有了具体而生动的注脚。
9月25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走进首都师范大学,以“信仰行”项目“先进人物面对面”为纽带,不仅带来一场浸润心灵的红色宣讲,更因宣讲团成员沙峰回到母校,让这场精神对话满是共鸣,而座谈会上学子们的真挚感言,更让抗战精神的传承有了具体而生动的注脚。
宣讲现场
郑然、沙峰、罗通、马成、扈彩霞、张董六位宣讲员依次登台,情感的温度从开场便不断攀升。
活动现场,情感的共鸣从开场便悄然升温。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分会会长、左权将军外孙沙峰以《我的姥爷左权》为题,将姥爷的故事娓娓道来,台下学子纷纷前倾身体,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历史细节;蒙藏学校旧址物业管理员罗通结合史料,将革命先辈在困境中坚守信仰的抉择娓娓道来,报告厅内数次陷入寂静,唯有笔尖划过笔记本的沙沙声;北京佑安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扈彩霞分享新时代基层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经历时,不少同学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与向往。
宣讲尾声,张董老师带领全场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熟悉的旋律从零星跟唱到全场嘹亮,歌声里既有对历史的敬意,更有校友重逢的滚烫情感。
宣讲结束后,“先进人物面对面”座谈会成为学子心声的“表达场”,同学们敞开心扉,纷纷表示:通过聆听宣讲,完成了家族故事和宏大叙事的链接,个人成长与抗战精神的结合。一场“先进人物面对面”,让校友情、师生情与红色信仰交织。未来,百姓宣讲将继续以“信仰行”为载体,搭建更多对话桥梁,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学子的心声与行动中,不断传递、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学生感言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高靖祺:我真切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原本就有的勇敢和自强的精神基因。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是我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我会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地理专业学习实践当中,以地理视角解码抗战记忆,诠释抗战的艰辛与智慧,让革命故事代代相传。
教育学院李靖宇:郑福来爷爷坚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抗战往事。这种对历史的坚守和对红色信仰的传承,让我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文化传承永不停歇。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教育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数学科学学院马浩源:在宣讲团老师们的讲述中,我再一次聆听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呼喊,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以血肉之躯书写的伟大篇章。这场报告会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伟大抗战精神早已化作我们血脉里的力量,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伟大抗战精神熔铸为求知路上永不熄灭的恒心,锻造成面对生活时敢于挑战的勇气,升华为心系家国、回馈社会的坚实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田甜:通过宣讲员们的讲述,我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感受到,真正的传承,是让革命精神从历史的坐标中“活”起来,融入当代语境,与青年一代的思想脉搏同频共振。作为马院学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自觉担当起红色文化传承者的使命,探索更多元、更生动的宣讲形式,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我们青年一代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供稿:百姓宣讲处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