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小说,还得是马伯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10 23:58 2

摘要:从《长安的荔枝》到《太白金星有点烦》,再到《食南之徒》,马伯庸就像是一个永远不会缺乏奇思妙想的脑洞奇人,用手中的一支笔书写着一段又一段有趣的历史传奇。

以小人物写大历史是马亲王的强项,他总能发现大历史中的小细节,书写历史褶皱中的隐秘故事。

从《长安的荔枝》到《太白金星有点烦》,再到《食南之徒》,马伯庸就像是一个永远不会缺乏奇思妙想的脑洞奇人,用手中的一支笔书写着一段又一段有趣的历史传奇。

本期书单:盘点马伯庸最值得追的6本书,领略历史缝隙里的惊天秘密。

豆瓣评分9.0分,迄今为止读过的马伯庸写得最好的一小说。

用神话故事讲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句句都是仙界,字字都写人间。

看上去是讲那西行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背后的种种设计之辛苦,实则却是人间职场的各种含蓄影射。

整个故事从老李同志(太白金星)稀里糊涂接了个“西天取经”的渡劫大单开始,费用报销、渡劫设计、工作汇报、人事安排等烦心事一件接着一件……

各路大仙塞来的条子,人情世故,你得细细掂量;各地妖怪暗藏的心思,各怀鬼胎的利益算计,你得心中有数;捋不清的千头万绪,做不完的琐碎繁杂,你得耐得住烦,五个手指头弹得一手好钢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要想在仙界的职场中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其难度却也不亚于唐僧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

因为西游故事一开始就设定了结局,必然是唐僧取得真经而回,这是一种必然性。而太白金星作为这八十一难的设计者,却要一路面临各种变动,处处充满着“偶然性”的各种突然。这个西游的“幕后导演”可不好当……

很多人会因为这句话而共鸣吧。“其实单纯干活啊,真不累。累的是,咱们一半的脑子都用在提防自己人上了”。

豆瓣评分8.5分。

一个唐代打工人的职场生存记。是职场的求生,也是人性的酸甜。

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衍生出一部酣畅淋漓的小说佳作。

因贵妃的一句感叹,唐玄宗下令设荔枝使。长安城上林署的小吏李善德在同僚的忽悠下,接下了荔枝使一职,由此被改变了一生,开始了唐朝职场打工人辛酸的自我救赎之路。

全文有小人物的生存之道,有在穷途末路时的事在人为,也有李善德的“善”和“德”。

一路所遇之人,有长安相送的好友韩承、杜甫,一句“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灰暗之时振奋精神。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利相交却也受恩有情的胡商苏谅、峒女阿僮。有“向主人尽忠,是我本分,跑来示警,是为报恩”的林邑奴,一生屈辱为奴,用死报答李善德的一句“朋友”相称。 有形形色色的官官吏吏,繁荣盛世下蛀虫蚁穴。 有驿边百姓,每月缴钱,家无余米,人无蔽衫,村落逃散。 有岭南三十亩果园全毁,二十年荔枝树倒下。 有人奔劳涉险,快马横死途中。

最终,两翁新鲜荔枝送到长安。 钟鼓齐鸣,乐音交响。 而李善德却失去了朋友,也恨上了自己。 “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豆瓣评分8.2分。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贪吃懒散的大汉使者唐蒙,被派前往岭南窥探虚实,在寻找一味不知来路的酱料过程中,意外识破隐藏在朝野之中操控一切的幕后黑手。

“天下至真者,莫过于食物,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从来不会骗你”。美食不会骗人,而每个人在它面前,都会露出本性。可以说,贯穿了整本书的美食盛宴,从一开始就已然把读者带入了局中。

故事的最后,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的武王赵佗,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垂垂老矣、无尽地思念着故土的孤独之人啊。他放弃了华美的宫殿,离开了奢靡的生活,想要的无非是一碗承载着记忆的壶枣睡菜粥,想要的无非是散落在心中那点关于家乡的执念。冥冥之中,美食串联起来的是无数人难以摆脱的宿命,亦是每个人难以逃脱的生活的牢笼。

马亲王以一罐蜀枸酱为切面,顺藤摸瓜,牵扯出南越国纷繁复杂的画卷。风土人情、政治阴谋、帝国雄图的大历史在其中若隐若现。书中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皆有出处。所述南越的一些物件,比如烹饪的炊具还静静躺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马亲王是用散落在历史的碎片为我们拼起了一幅古代岭南珍馐的图景。谁能想到汉武帝征服南越国的契机竟来源于一罐小小的枸酱呢。

豆瓣评分8.7分。

这不是小说,这是非虚构的历史纪实,这是深藏故纸堆中的大明帝国。

六件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往事,六场精彩绝伦的利益之争。

马伯庸通过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在本书中,马伯庸不再是想象力沸腾的小说家,而是冷静克制的史学显微镜。

当你了解基层人民如何苟活、如何愤怒时,或许你会窥一斑而知全豹,见证大明的兴衰,歌颂它盛大的繁荣,又哀叹它摇摇欲坠的没落。

《长安十二时辰》

豆瓣评分8.3分。

历史与悬疑的完美结合,至今读过的节奏最快的一本小说。

小说写的是唐天宝三载,上元节当日的帝都长安。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中,一群偷偷潜入的突厥狼卫酝酿着灭城的阴谋。只有一个死囚犯能挽救长安,时限为十二个时辰。

从目录开始,整部小说就被上紧了发条。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与强烈的时间提示相对应的是,几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张唐朝长安城的地图,详细标注出角色的"GPS定位行踪",也锁定了故事在空间上的范围。

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每一轮见招拆招都在这之间:有人在暗处行凶,有人在明处追捕,有人在案前推演全局,还有人在深宫之中坐收渔利。在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中,明线暗线纵横交错,织就一张精巧的叙事网。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小说,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大唐盛世背后的危机四伏,也探讨了人性、正义、忠诚这些深刻的话题。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张小敬所面临的每一个抉择,都让我们陷入深思。

豆瓣评分8.0分。

三国时代的谍战小说,马伯庸最早的一本历史可能性小说。

诸葛亮北伐期间,一名强悍而狡猾的间谍潜入蜀汉腹心。 蜀汉靖安司闻讯而动,铺下天罗地网。 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争, 在不被历史记录的黑暗中拉开序幕……

从汉中到整个雍凉大地,魏蜀两国的交战如火如荼,一场间谍之战,悄然推动着历史的步伐。 从一线间谍陈恭出场,就把人带入了紧张气氛,紧接着就是身边的战友身份被暴露后自杀,让情节步步惊心。

在《风起陇西》中,马伯庸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人性,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三国时代。通过对陇西地区政治斗争的描绘,作者揭示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以及乡绅豪强与胥吏之间的勾心斗角。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当故事结束了,结局反转不说,作者在后记里说这是一部27万字的恶搞作品,看到这里,只能由衷地说一句:真的不愧是段子手。

他说: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内幕,如果没有,那就制造出来一个。

来源:认真的读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