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股联动:币圈又一波资本游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9:20 1

摘要:“币股联动”,乍一看,好像就是币市和股市,或者币价和股价,相互牵动。这么说也没错,但绝不完整。它真正的核心意思是:币圈通过上市公司来玩转资本。

【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币圈不光炒币,还搞出了一个超赚钱的新玩法——币股联动

到底这是财富新密码,还是割新韭菜的另类操作?

我是一佳,常驻纽约,混迹全球资本市场的前财经记者,今天就带你搞懂“币股联动”背后的资本游戏。

“币股联动”,乍一看,好像就是币市和股市,或者币价和股价,相互牵动。这么说也没错,但绝不完整。它真正的核心意思是:币圈通过上市公司来玩转资本

换句话说,这不是单纯的市场行情联动,而是一场资本的“操作秀”。

好了,第一个问题来了:币圈和上市公司是怎么搭上线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通过“上市数字货币公司”。这条路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上市公司直接买币,把自己硬生生变成币圈大佬。算是非常 OG 的一种玩法。开创者就是一个叫做strategy的公司,今年2月改名之前叫MicroStrategy 。这家公司 1989 年成立的时候,压根跟数字货币没半毛钱关系,主营是软件。它的创始人 Michael Saylor(塞勒),原本也瞧不上比特币。

直到疫情爆发后,他突然意识到美国长期宽松政策会带来资本膨胀、通胀风险、货币贬值,才一咬牙在 2020 年 8 月豪掷 2.5 亿美元买入比特币

这波操作,当时真把资本圈都看傻了。有人觉得他疯了,特别是 2022 年熊市,比特币暴跌,MicroStrategy 当年亏了 14.7 亿美元(上百亿人民币啊!)。但塞勒愣是死守比特币,不卖不说,还不停加仓。结果熬过熊市,公司股价跟着币价一起起飞,从 14 美元飙到如今的 300 多美元

现在,MicroStrategy 的比特币储备已接近 62.9 万枚,妥妥的全球上市公司比特币第一大户

除了它,类似靠“买币囤币”入局的还有:

Gamestop(美国游戏零售商)

MetaPlanet(日本酒店管理公司)

Next Next Technology Holding(中国悦商集团母公司)

还有特斯拉,2021 年一度高调入场,虽然后来减持过,但现在依旧握有 超 1 万枚比特币

第二种模式,是币圈企业自己上市。

这又分两种走法:

正规 IPO:比如 Marathon Digital(Mara Holdings 前身),2021 年就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主营比特币挖矿。

“非正规路线”:通过壳公司并购来“借壳上市”。比如孙宇晨的 Tron(波场),就是用反向收购搞定的。还有 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 搭档 ,通过 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快速变身上市公司。

第三种模式,则是上市公司转型做币。

比如 Riot Platforms,原本是做生物制药的,业务不行,2017 年摇身一变跑去挖矿,一举杀进比特币持仓前十。不过最近几年,这种“转型式”玩法已经不多见了。

总结一句,币圈和上市公司的通路,就是“上市数字货币公司的养成大法”

下一步,我们就要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搞钱的

上市公司能干的常规事儿,大家都懂:融资、帮投资人退出。这些老套路我就不啰嗦了。咱们重点聊聊币股联动的独家玩法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孕育出了一类新物种——Crypto Treasury(数字货币财库)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上市公司啥都不干,主营业务就是守着一堆数字货币,像个金库一样。

要知道,一般公司财库里放的,可能是现金、外汇、黄金、债券;顶多配置点数字货币,用来对冲风险,做点多元化投资。可一旦数字货币不只是“点缀”,而是占了大部分甚至超过一半的资产,公司定位就彻底变了——直接进化成 Crypto Treasury

比如Strategy,就是这么一路买买买,把自己从软件公司活生生囤成了比特币财库。它已经成了 Crypto Treasury 的标杆案例,我最后也会放一份这类公司的清单,大家可以收藏。

那问题来了:买币囤币算什么正经业务? 别急,这事还真能讲故事。对 Gamestop 这种主业不行的上市企业来说,大把比特币至少能支撑一个“币价上涨=股价有戏”的故事。

而对币圈公司来说,之所以非要搞成上市公司来玩这套,核心就是——融资渠道

第一种是 ATM(At-the-market offerings)。别想歪了,不是提款机 ATM,而是指上市公司直接在市场上按市价卖新股。比如 Strategy 就通过这种方式,融来不少钱继续买币。

第二种是 可转换公司债券(Convertible Bonds)。比如 Gamestop,今年就靠这个办法融到钱买币。

说白了,作为上市公司,低成本融资的机会更多、速度更快,囤币的能力自然也更强。

币股联动的第二招,就是通过 数字货币和股票价格的联动,撬动更大的资本杠杆。

在一般上市公司里,股票定价主要看盈利能力:利润多少、PE值多少,这些指标一清二楚。但对数字货币金库公司(Crypto Treasury)来说,这一套就不适用了。它们更看重的是——资产价值

这里有两个关键指标:

NAV(净资产价值):就是(资产-负债)/ 股数,传统的估值方法。

mNAV(市场调整后的净资产价值):这是行业里考察这类公司时必看的指标。简单说,就是市场愿意给出的定价和真实净资产之间差多少。

大白话版:

mNAV = 1 → 股价和净资产对齐,合理。

mNAV > 1 → 股价溢价,市场在“抬轿子”。

mNAV → 股价折价,市场不看好。

那问题来了:如果只是通过这些股票来参与数字货币,理论上 mNAV 应该在 1 附近,才算合理。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 Crypto Treasury 公司的 mNAV 经常远高于 1。比如,我写稿的时候,MicroStrategy 的 mNAV 大约在 1.5 附近;还有一些公司能跑到 6、7;最夸张的,我甚至见过一家叫 Kindly MD 的公司,mNAV 高达 75

对这些 Crypto Treasury 公司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意味着它们可以凭资产撬动好几倍的资本。不管是卖股变现,还是拿去抵押融资,都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愿意付这么高溢价去买这些股票?

毕竟,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合规的 比特币ETF以太坊ETF,还有期货等产品,也能让大家间接参与数字货币市场。那为什么投资者还要多花钱买这类股票?

这其实也是行业里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一些理解。

先说清楚一点,其实比特币、以太坊的ETF等合规衍生品,也会出现溢价现象。特别是在币价猛涨的时候,市场对这类间接参与数字货币的产品需求依然旺盛。

但 Crypto Treasury 的股票为什么能溢价得更离谱?原因有好几个:

第一,网红效应。

比如Strategy 的创始人 Michael Saylor,在币圈绝对是大V级人物。我见过他上台演讲,下面的欢呼声不比明星出场差。再比如 GameStop,那更是著名的 meme 股,2021 年散户大战华尔街时,它的股价愣是被炒上天。

很多买这种股票的,不光是传统股民,还有不少币圈玩家,本来就爱炒作。股价一拉,大家跟着追,自然推高溢价。只是,这种炒作成分肯定不可持续。

第二,额外收益的想象空间。

Crypto Treasury 并不只是“囤币”。它们可能带来额外的增值方式:

Staking:像存款生利息一样,把数字货币拿去做质押,赚额外收益。

高溢价融资:公司股价溢价越高,融资能力越强,买更多币的速度也越快。

套利操作:mNAV 在溢价和折价间震荡,公司可以利用自身持币与股价之间的差价来套利。

对一些长线投资者来说,这就是增长潜力,自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第三,战略价值。

像孙宇晨的 Tron,就通过打造 Crypto Treasury,在合规框架下融资,甚至能把它当作一个战略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币价,稳定生态。换句话说,这不只是财务操作,而是“币股联动”里的一种资本战略。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风险同样不容小觑

这类股票往往炒作成分多,涨得比币快,跌得也比币狠

资产增长靠的是市场环境和管理层操作,不是散户能轻松判断的。

溢价也可能瞬间反转。比如 Kindly MD,一度 mNAV 高达 75,后来直接掉到 0.7。有统计显示,现在大约 四分之一的 Crypto Treasury 公司 mNAV 已经低于 1,相当于“破发”。

最后,我整理了一份 Crypto Treasury 公司清单,大家可以参考。

也欢迎你们在留言区说说,对这种“币股联动”的玩法,你觉得是财富密码,还是割韭菜的陷阱?

来源:陈一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