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机撞上纽约世贸中心那一刻,整个曼哈顿的天际线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飞机撞上纽约世贸中心那一刻,整个曼哈顿的天际线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人们抬头望着那团滚滚浓烟,谁也没想到,这并不是飞行事故。
不到20分钟后,第二架飞机以更快的速度撞上了另一座塔楼。
那时候的电视直播还没切换画面,观众们眼睁睁看着那架航班划破天际,径直撞了进去。
这个国家,第一次在本土感受到战争的味道。
可要说这一切是从2001年9月11日开始的,那就太晚了。
往前翻,2001年8月6日,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农场。
小布什正在度假,那天下午阳光挺好,FBI送来一份总统每日简报。
标题写得很清楚:“本·拉登决意袭击美国。”这不是第一次提起这个名字,但这次语气不一样。
报告里提到,有中东面孔的人在美国学飞行,而且只学怎么操控飞机,不学怎么降落。
白宫内部记录显示,小布什扫了一眼那份简报,说了一句:“他们成天都是这套。”就放下了。
没人知道,这句话之后,会有3000多个人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这件事儿得从更远的地方说起。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当时一个瘦高个的沙特年轻人花了不少钱,组织了一支反苏游击队。
他叫奥萨马·本·拉登,出身沙特望族,家里是搞建筑的,在沙特王室那边挺吃得开。
他那时候不到30岁,却已经能调动几百人,带着武器去阿富汗打游击。
美国是支持的。
那时候谁反苏联,美国就支持谁。
于是CIA通过巴基斯坦给他们送武器、情报、资金。
打了整整九年,苏联撑不住了,撤军。
本·拉登也成了英雄。
可英雄的待遇没维持多久。
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
这事儿在中东炸了锅。
沙特王室吓坏了,赶紧找美国帮忙。
美军大批进驻沙特,还驻扎在伊斯兰圣地附近。
本·拉登当时气得直拍桌子,说:“我们穆斯林自己能保卫家园,干嘛请外人?”他去找沙特国王请战,被拒了。
那之后,他就彻底跟沙特反目了。
他离开沙特,去了苏丹、阿富汗,组织了“基地”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后勤部的组织,其实是个跨国恐怖网络。1998年,他已经公开宣称要攻击美国。
理由有三条:美军驻扎麦地那和麦加附近是对伊斯兰的侮辱;美国支持以色列,是中东动荡的根源;而伊拉克,已经被美国打得半死不活。
说起来,萨达姆那会儿确实也被逼得没退路。
两伊战争耗尽了国力,还欠了科威特和沙特一屁股债。
他一咬牙,把科威特给吞了。
美国立马联合几十个国家打了回去。38天的空袭,把伊拉克炸得几乎回到石器时代。
可打完之后,美国没有推翻萨达姆。
老布什在科威特宣布胜利就撤军了。
原因很多,有人说是因为不想陷入泥潭,也有人说是因为沙特不希望伊拉克分裂。
总之,老布什成了沙特的座上宾,每年收几亿美元咨询费。
萨达姆怀恨在心,后来还策划了暗杀老布什,在科威特放置汽车炸弹,差点成功。
这场仇,布什家族是记下了的。
而本·拉登,也没闲着。1998年炸了美国驻非洲两个大使馆,2000年炸了“科尔号”军舰。
美国人开始真正注意这个名字。CIA开始追踪他,但那会儿没人想到,他能在美国本土搞出大动作。
然后就是那一天。
美航11号撞上世贸北塔。15分钟后,联航175号撞上南塔。
大厦起火,有人被困在高层,跳楼的画面成了那个年代最刺痛人心的记忆。
第三架飞机撞上五角大楼西侧,把海军司令部整个摧毁。
第四架飞机是联航93号,目标可能是白宫或国会大厦。
但乘客联合起来反抗,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坠毁。
那天早上,总共四架客机,19个劫机者,几乎全部来自沙特。
当天晚上,小布什在废墟上用扩音器喊话:“本·拉登,生死无论,我一定要抓你。”那一刻,他的支持率飙到了90%。
但真正的问题,是接下来十年。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2003年,又绕了一圈,借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法,进攻伊拉克。
可战后找了个遍,也没找着那种武器。
萨达姆被抓,被审判,最终被处决。
而本·拉登,躲进巴基斯坦。
再没人见过他。
直到2011年,美国海豹突击队在阿伯塔巴德击毙了他。
那是一座三层的院子,没有电话线没有网络,藏着世界头号通缉犯。
行动结束后,尸体被海葬。
从那以后,没人再提起“基地”这个名字像当初那样带着恐惧。
参考资料:
彼得·L·伯根,《本·拉登:一个人的圣战》,东方出版社,2007年
劳伦斯·赖特,《基地组织的崛起:通往9·11之路》,三联书店,2010年
《9·11调查委员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迈克尔·谢尔,《布什家族秘史》,中信出版社,2015年
来源:汗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