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极“爽”的一首诗,字里行间都是快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9:24 1

摘要: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反,“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与宗夫人在当涂。随后洛阳失陷,中原大乱,李白不得已,携宗夫人往庐山避难,隐于屏风叠。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反,“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与宗夫人在当涂。随后洛阳失陷,中原大乱,李白不得已,携宗夫人往庐山避难,隐于屏风叠。

次年,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李隆基连夜出逃,避难蜀中。

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杀伐果断,昏招频出,刚入蜀就诏令各地藩王自治,自行任命属官。

高适认为这样会使藩王拥兵自重,于是犯颜直谏,却未被李隆基采纳。

不久,太子李亨便在灵武自行称帝,是为肃宗。李隆基无奈,只得命大臣前去册封,以太上皇自居。

李亨登基后,诏各路大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同时命永王李璘往蜀中觐见。李璘并不服李亨,尤其觊觎江左赋税,遂大肆招兵买马,储备人才。

李白就是在这个时候收到永王璘邀请的,辟为僚属。自出翰林以后,李白依旧没有放弃再入仕途的念头,甚至前往幽州寻求从军的机会,苦练骑射。

能得皇子青睐,李白十分激动,但宗夫人却提醒他,太子已经称帝,追随永王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遗憾的是,李白并未听取宗夫人的意见,反而为永王璘大写赞歌,一口气作诗十一首,其中不乏有僭越之词。

李亨见永王璘拒不奉诏,准备起兵讨伐,遂擢高适为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与韦陟、来瑱共同平定永王之乱。

事实证明,永王的确没有大才,高适几乎没费什么气力,仅仅使用离间计,就将永王内部彻底瓦解,随后大败永王。

兵败后,李白以附逆罪在浔阳下狱,按律当斩。在狱中,李白曾向高适求助,但高适并没有施以援手,最终经宰相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李白才得以释放。

随后,李白入宋若思幕府,有趣也很搞笑的是,李白竟然以宋若思的口吻,向朝廷写了一封自荐表。原本,李亨正八方征战,焦头烂额,没空搭理李白,此表一上,李亨大怒,将李白流放夜郎。

当时是公元758年,李白已经五十八岁,马上就入耳顺之年。一路上,李白磨磨蹭蹭,十分不甘心,但人不该死总有救。

翌年,关中大旱,肃宗下诏大赦天下,行至奉节的李白听闻这个消息后,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遂乘舟而还,并写下了那首超爽,又很经典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诗中就能看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可谓归心似箭,即刻启程,乘舟返回江夏,还和老友良宰庆祝了一番,写了一首超长的诗,题为《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摘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白都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缺乏政治嗅觉,偏偏还自我感觉良好。李亨登基后,许多旧臣纷纷投奔,均被封官,比如杜甫、岑参,这其中以高适最得重用,一度封侯。

李白也想建功立业,却站错了队,导致仕进之梦彻底断送。

从二十五岁仗剑出蜀以后,李白一直在积极求仕,甚至两度入赘前宰相府,以攫取政治资源,最后终于算入了翰林,未来可期。可是他性格过于狂傲和随性,常常酣醉起草诏书,又因得圣宠而遭人嫉妒,最终被李隆基赐金放还。

如果李白懂得韬光养晦,在官场定会走得更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李白不甘心只做个翰林待诏,他想要的位置是中书令,指点江山,位极人臣。

所以纵观李白这一生,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毕生精力在追求两件不可能的事,一是成为宰臣,二是得道升仙。

幸好,李白还有他的诗在,换个角度看,“诗仙”也是仙,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来源:槐序古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