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把铁锤和几块铁料,在指尖与火焰的默契协作下,冰冷坚硬的金属奇迹般地蜕变为兼具水墨韵味与雕塑质感的艺术瑰宝。当炽热的铁料在铁锤的敲打下,逐渐勾勒出山水、花鸟的轮廓,刚劲的金属线条灵动地展现出江南水墨的意境之美,芜湖铁画的独特美学便清晰呈现在眼前。
央广网芜湖9月29日消息(记者徐鹏)一把铁锤和几块铁料,在指尖与火焰的默契协作下,冰冷坚硬的金属奇迹般地蜕变为兼具水墨韵味与雕塑质感的艺术瑰宝。当炽热的铁料在铁锤的敲打下,逐渐勾勒出山水、花鸟的轮廓,刚劲的金属线条灵动地展现出江南水墨的意境之美,芜湖铁画的独特美学便清晰呈现在眼前。
作为安徽省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储铁艺便是这份美学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多年来,他深耕于铁画艺术领域,不仅精准地复刻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积极探索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使得这门古老技艺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芜湖铁画在清代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体系,一代代匠人汲取了剪纸、錾刻、砖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融合了国画中新安画派笔力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崛的艺术特点,创造出了明暗对比鲜明、具有半浮雕感的独特艺术形式。
储铁艺出身于铁画世家,初中毕业后便投身于铁画制作,至今已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历。他的外公储炎庆,是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内巨幅铁画《迎客松》的创作者。储铁艺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储金霞,自幼在锻打声中成长。他常常感慨道:“我学习这门手艺,源于内心的兴趣,也凭着一腔热爱将其传承下去。”
储铁艺正在进行铁画制作(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铁画的制作过程极为繁复,涵盖了剪、绞、拧、錾、锻、焊、锉、整形、酸洗、喷漆、装裱等十余道工序。其中,锻造、焊接、锤揲与錾刻这四项技法是核心所在。”储铁艺解释道,锻造讲究一锤定音,烧红的铁料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塑形;焊接则如同书写,每一笔铁线的焊接都连成画作;锤揲是在平整铁板上通过反复敲击营造立体感,呈现前后景深;而錾刻则是在细节中展现功力,用刀具雕刻出纹理与层次,让作品更显生动气韵。
除了传统技法,储铁艺多年来始终坚持探索锻制技艺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挖掘铁金属表现形式的更多可能性。“例如,我与团队发明的酸洗技法,根据画作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厚度的铁进行处理,使其表现出墨韵分明的色彩层次,呈现出无墨胜有墨的独特状态。”他补充道。
在储铁艺看来,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是铁画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面对当代审美变化以及新兴市场的需求,他不断拓展创作题材,从传统的山水、花鸟,到如今的人物、肖像乃至纪念照,他勇于打破风格边界,让铁画艺术真正走进现代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储铁艺还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开设必修课,每学期为感兴趣的学生教授锻制技法,致力于培养弟子,传承铁画艺术。“在学生心中种下铁画的种子,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就会悄然生根发芽。”他满怀期待地说。
“我这双手,握了一辈子锤、锻了一辈子铁。我深知,每一次锻打都蕴含着‘慢工出细活’的匠心——需要耐着性子与铁块‘对话’,才能让冰冷的铁绽放出灵动的花朵。”储铁艺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门艺术深沉的热爱与执着。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