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与此同时,随着抗真菌预防的广泛应用,少见真菌如镰刀菌231。本文报道一例血液科allo-HSCT后少见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分享诊疗过程,归纳治疗要点,期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临床资料
基本资料
男性,20岁。主诉反复发热1月余。最高体温38度,伴咽痛、皮肤瘀点、瘀斑,至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诊断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予抗感染、输注成分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有咽痛、发热,为进一步治疗,2025年1月16日收住院。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 0.87×109/L,中性粒细胞(N)0.05×109999/L,C反应蛋白(CRP) 40.53 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594.82 mg/L,降钙素原(PCT) 0.148 ng/ml,PNH阴性,大颗粒T检查未见T细胞重排,体液免疫系列和自身抗体阴性骨髓相关检查:骨髓(胸+髂):增生减低骨髓象,未见巨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比例85%,CD34 0.05%;FISH:(-);二代测序:未见异常克隆;染色体:(-);骨髓活检:造血容积
【辅助检查】
入院后抗感染治疗:予美罗培南、替加环素抗细菌治疗+伏立康唑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首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及抗真菌治疗:预处理方案:FlU+TBI,GvHD预防方案:PTCY+ATG。2025年2月11日输注供者细胞,供者为其父亲。+11d:粒细胞、血小板植入。+14d:血常规示WBC 4.82×109/L,N 3.81×1099/L,头颅CT、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予办理出院。+17d:发热,体温39℃,伴腹泻,再次收住。SAA 249.17 mg/L,CRP 54.13 mg/L,PCT 0.232 ng/mL,B19(-),EB 2.28+1 copy/mL,CMV阴性,LDH 433 U/L。大便细菌病毒阴性。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铁蛋白>10000 ng/mL,。凝血四项:D-二聚体>20000 ug/mL,FIB 1.81 g/L,PT 15.7 s,APTT48.5 s。sCD25 959 U/mL。细胞因子:IL-6 138.72 pg/mL,IL-10 92.53 pg/mL,IFN-r 11.17 pg/mL。aGVHD六因子检查提示综合aGVHD和肠道aGVHD高风险,肠镜病理提示符合aGVHD表现,考虑急性GVHD和感染性发热,予抗排异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经治疗,发热及腹泻好转。但血象进行性下降,至+37d复查骨髓嵌合下降,考虑排斥,准备二次移植二次移植治疗及抗真菌治疗:预处理方案:BU+miniCTX+ATG。先后予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抗真菌预防性治疗。4月9日输注非血缘供者干细胞。+2d:右下肢皮肤疼痛,后出现皮下结节、红斑,伴局部红肿、疼痛,换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00 mg/d(患者体重52 kg)抗真菌治疗。+6d:外周血NGS回报黄曲霉、烟曲霉,BK多瘤病毒,定植/共生微生物:糠秕马拉色菌。联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13d:皮下结节增多,皮肤穿刺培养、活检(见图1)。质谱检测报产菌核枝顶孢感染。增加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量至150 mg/d,联合治疗药物换用艾沙康唑。至5月27日,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逐渐消退(见图2),右下肢疼痛缓解,停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5月30日出院,予艾沙康唑口服治疗。6月3日再次入院。6月10日复查CT示左下肺病灶增加(见图3),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雾化治疗。至6月26日停用艾沙康唑
图1.治疗前皮下结节及活检镜下
图2. 治疗后皮肤转归情况
治疗结果
7月7日、7月19日复查CT,肺部病灶未增加(图4),维持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雾化治疗至7月31日。患者出院后予以艾沙康唑口服治疗。+3月余: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咯痰。血常规:WBC 3.21×109/L, HGB 80g/L, PLT 201×109/L, N 2.34×109/L, Ret 2.54%,复查嵌合98.04%图3. 治疗前胸部CT影像资料(6月10日检查结果)
图4. 治疗后肺部病灶转归情况(左为7月7日检查结果,右为7月19日检查结果)
资料分析
本资料报道了一例allo-HSCT后产菌核枝顶孢菌属感染。患者短期内进行两次allo-HSCT治疗,术后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IFD高危因素。二次移植前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预防性治疗,预防后发生突破性产菌核枝顶孢感染。产菌核枝顶孢感染是allo-HSCT术后少见的致命真菌感染,常累及皮肤、肺部等,与皮肤红斑、肺部病灶等症状相符。本例患者经皮肤穿刺培养及活检、质谱检测明确产菌核枝顶孢感染,给予足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皮肤感染及肺部病灶逐渐好转,疗效较为理想。
HSCT后预防后突破性IFD的诊疗要点
流行病学特征
抗真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可显著降低 IFD 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但仍有1%~40%的患者在预防后发生IFD,即预防后突破性IFD(bIFD)。接受抗真菌预防的高危患者bIFD的发病率为1%~42%,曲霉、念珠菌、毛霉是常见病原真菌4,少见真菌不容忽视。诊疗要点
临床建议当接受抗真菌预防的高危患者出现IFD相关症状和体征,且广谱抗生素使用无效,应考虑bIFD4怀疑发生bIFD且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尽快启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根据预防用药种类选择经验治疗药物。若既往接受三唑类或棘白菌素类药物预防,建议选择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其他药物治疗4。已启动经验性抗bIFD治疗的危重患者,在获得更多诊断证据后,应结合经验性治疗疗效评估如何调整治疗方案。非重症患者获得bIFD诊断依据后,应结合患者预防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真菌检测结果,分析突破感染原因及可能致病菌,选择广谱、强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案4。
枝顶孢属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是一种机会致病菌5,常引起浅表感染6,但在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中可能引发播散性感染,且致死率高。
明确诊断需从感染部位分离枝顶孢菌属,只有在病程进展后,血液培养可呈阳性。枝顶孢菌属生长缓慢7,培养1-2周后方可进行检测。由于枝顶孢在形态学上与镰刀菌属等难以区分,需且缺乏可靠的序列信息,易漏诊或误诊8枝顶孢菌属感染的规范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基于当前临床结果,建议使用三唑类、两性霉素B类药物治疗;经治疗仍有局限病灶不能消除,可考虑手术治疗7;对于播散性感染,拔除导管有助于控制感染。总结
对于HSCT患者,随着抗真菌预防的广泛应用,临床需时刻警惕由少见真菌引起的预防后突破性IFD的发生。预防后突破性IFD患者,应根据患者危险程度及既往预防用药情况,尽早启动治疗。本资料中通过皮肤病变组织穿刺涂片、培养明确产菌核枝顶孢感染,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疗效理想。这提示临床对于少见真菌感染,可考虑尽早启动足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王顺清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兼血液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免疫缺陷与感染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委员
Blood中文版和《血栓与止血学》编委
杨方方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广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血液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肿瘤与微生态血液学组青年委员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3, 44(2):92-97.
2. Hoenigl M,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21 Aug;21(8):e246-e257.
3. 张潇予, 等.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5, 38(1):42-44.
4. 朱丹苹,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37) : 3543-3548.
5. Pérez-Cantero A, et al. Mycoses. 2020 Nov;63(11):1203-1214.
6. Fakharian A, et al. Tanaffos. 2015;14(2):156-60.
7.Tortorano AM, et a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4 Apr;20 Suppl 3:27-46.
8.Gulzar A,et al. Sch Acad J Biosci, 2025 Feb 13(2): 244-250.
审校:Vera
排版:Baa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