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令人心动的offer7已经开播了一段时间了,这一次,节目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行业——新闻主播季。自2023年起,新闻学乃至整个新闻业界,都因为一名“报考导师”的话语而陷入舆论非议,因此节目一经官宣,就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大家也都想看看,在媒体的另一头,新闻人到底在
令人心动的offer7已经开播了一段时间了,这一次,节目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行业——新闻主播季。自2023年起,新闻学乃至整个新闻业界,都因为一名“报考导师”的话语而陷入舆论非议,因此节目一经官宣,就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大家也都想看看,在媒体的另一头,新闻人到底在做些什么。
但是随着节目的播出,舆论的风向从探讨新闻行业本身逐渐开始脱轨,不少人开始通过节目片段来审判节目中嘉宾的品行道德,甚至去抨击带教老师的不公正性和“偏袒”。清华硕士生张宁宁在第一轮考核中失败被淘汰,网友评价,“清华也不过如此么”,“她也太不礼貌了”,“学霸都是这样吗”。还有中国传媒大学保研第一名第二名的争论,究竟谁才更配得上第一名,谁又是城府深、心机女……一个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片段,就可以成为否定一个人依靠多年的努力获得的荣誉和文凭的证据,岂不可笑。
这样的片面断言行为其实在电视节目中都很常见,但是出现在《令人心动的offer新闻主播季》中,显得更加讽刺。节目里,一位实习生在采访易立竞老师时,企图用观众对老师犀利狠毒的刻板印象为切入点打开话题,但是易老师反问了一个问题:“你看的是我完整的采访片段,还是只是我采访的切片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在问考核中的实习生,更是在问每个屏幕前的我们,当我们去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有真的去完整地了解这个人吗?当我们凭借一个剪辑过的节目片段,就对张宁宁的“清华光环”嗤之以鼻,对中传学霸的排名争论不休,并给她们贴上“不礼貌”“城府深”的标签时,我们恰恰成了新闻专业精神所反对的那种“片面报道者”。
在如今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中,我们往往会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去看到某个人,可能是一条短视频,可能是一句评论,可能是一个采访片段,但我们要知道,人生不是片段,一个人,也绝不可能被片段定义。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源于三种认知误区。第一,真人秀“表演”和“真实”是有界线的。真人秀的本质还是媒介产品,有其所需要的叙事节奏、人物设计和矛盾冲突,再怎么以真实为噱头宣传的综艺节目,归根到底都是制作团队从海量的素材中精心挑选、剪辑出来的“故事”,而不是一部全方位面面俱到的“纪录片”。第二,从本能上来看,标签化会让人产生惰性,大脑倾向于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清华硕士”就应该是完美的,“保研第一”就理应毫无瑕疵,一旦被贴上标签的人出现与标签不符的行为,就急于撕下这个标签,乃至否定被贴上标签的人。第三,了解是每个人的责任。新闻工作的核心是求真,需要多方求证,深入调查,但我们再评判他人的时候,却往往满足于被动接收的信息切片,我们要求新闻人严谨,却在作为信息消费者时无比轻率。
因此,这个节目其实像是一面镜子,在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背后的同时,也在映射着我们自己,应该如何去培养和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我们能看到一个新闻观点提出的不严谨,需要前后多少心力的打磨,我们同样也在自我反省,是不是不自觉地成为一个“不称职的裁判”,用片段来评判他人的人生。所以,下一次,当我们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看到的是他的全部吗?我真的了解这个人,或者这个事情的发展吗?这个字幕是不是在引导我往什么样的方向上去想?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仅仅是一个看热闹的观众,而是成为更成熟、更负责的信息接收者。毕竟,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不仅需要专业的新闻生产者,同样需要清醒、理性的公众。(山东大学 高晗嫣)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