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犯管理人员知道:在白公馆学习改造时,沈醉有没有揭发周养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7:57 1

摘要:沈醉和徐远举、周养浩并称“军统三剑客”,但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却不像电视剧《特赦1959》演的那样“融洽”:在重庆战犯管理所羁押期间,在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徐远举和副区长兼督察主任周养浩就互相撕咬,进了战犯管理所还是争斗不休,周养浩更是差点一板凳要了沈醉性命。

沈醉和徐远举、周养浩并称“军统三剑客”,但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却不像电视剧《特赦1959》演的那样“融洽”:在重庆战犯管理所羁押期间,在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徐远举和副区长兼督察主任周养浩就互相撕咬,进了战犯管理所还是争斗不休,周养浩更是差点一板凳要了沈醉性命。

沈醉在多本回忆录中都写了他跟徐远举周养浩的关系,也写了徐远举和周养浩的矛盾,却只字不提周养浩要拿板凳砸他,并表示徐远举周养浩之所以恨他,还是因为昆明“那点儿事”:“当时卢汉已完全控制了机场,完全控制了整个昆明市区,他们坐飞机逃走是不可能了,若坐汽车逃跑,他们对昆明的地形又不熟悉。如果让当地群众或保安团抓住,徐远举的脾气又暴躁,可能当时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不如我起义后,倒有可能将他们保住。”

沈醉把自己写得重情重义,但徐远举和周养浩显然不领情,于是才有了周养浩那一板凳,但那一板凳却不是他们刚转到白公馆看守所的时候抡起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改造,进入写材料阶段时发生的。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沈醉和周养浩、徐远举等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进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们在重庆学习改造的时间更长。

全国政协回忆录专刊《纵横》杂志先后刊发过《教育改造国民党战犯工作的回顾》《重庆战犯管理所纪实》《功德林、秦城记事》等管理人员(如孙曙)与高级干部(如原国安部第一局局长、副部长、国家安全部部长凌云)的回忆文章(本文用黑体字标明),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沈醉在重庆学习改造的时间更长,他集中到北京四年后就特赦了。

当时西南公安部在1950年5月将主要战犯分别送到四德村看守所(第一看守所)、白公馆看守所(第二看守所)和嘉陵大队,王陵基、宋希濂、周养浩、徐远举和沈醉等人是从1950年5月到12月先后从各地送白公馆看守所的,1953年8月,他们作为“未决犯”被转送四德村看守所。

沈醉在白公馆学习了三年多,周养浩凳砸沈醉,就发生在白公馆,沈醉却把那段故事写得很“温情”:“这个地方楼台花榭,环境幽雅,若不是被当成了监狱,肯定是一处理想的风景区。当我被送进楼房时,徐远举、周养浩等人都惊喜地围过来问长问短,他们是早几个月前被押来重庆的。没想到他们都还活着,我异常高兴。徐远举见我手里提着一盒点心,就高兴地一把抢过去……”

事实上曾经嚣张跋扈杀人不眨眼的所谓“军统三剑客”,刚进白公馆的时候,简直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最凶悍的徐远举怕得最厉害:“一天下午,预审员找徐远举核对审讯笔录,徐以为是公审处决的日子临头,心情十分紧张,当晚两次做噩梦惊出一身冷汗,呆坐在铺上很久才回过神来。”

很多时候,越凶残的人却越怕死,我们看《水浒传》就会发现黑旋风李逵的板斧曾砍杀过无数无辜百姓甚至老弱妇孺,有的还被剁成了饺子馅,但是在宋江、公孙胜、燕青、焦挺等人面前,却表现得像孙子一样乖。

徐远举和周养浩没被抓之前,根本就不是什么“朋友”,这一点沈醉十分清楚:“周养浩总想对徐远举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以尽其督察主任之职。而徐远举却瞧不起周养浩,认为他是靠后台硬才爬上来的,所以处处设防,凡是他掌握的有关地下组织的情况,都不让周养浩插手,为此俩人常常吵架。”

徐远举和周养浩关系真正缓和,那还是在被抓之后,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沈醉,他们可以“原谅”沈醉没有帮助他们逃出昆明,却对沈醉“揭发”他们恨入骨髓。

沈醉究竟有没有揭发过周养浩,他自己是不会写的,徐远举周养浩怀疑沈醉在白公馆还继续“出卖”他们,这种怀疑有没有道理,咱们不能仅看他们有所回避和隐瞒的回忆文章,还得参考一下管理干部公开发表的资料。

进了白公馆,周养浩和徐远举“依旧是一个钉子一个眼,徐贬周‘有少将的牌子,没有少将的风度’,是‘巴结毛人凤的裙带关系’;周也反唇相讥说徐远举‘五大三粗,不学无术’。于是管理所尽可能安排两人背靠背写材料、谈情况,使门户之见不面对面交锋,周养浩有几天情绪消沉,茶饭不香,预审立即查明是其在整理档案时看到一份批示材料而产生抵触情绪……”

管理所查明的那份导致周养浩茶饭不思的材料,就是沈醉写的:审讯人员在提审完周养浩,让他在笔录簿上签字时,中间夹着对他处理意见的草稿,上面写着“建议判处死刑”,还附有沈醉的揭发材料。

特务必将是特务,即使被关起来,还是旧习不改,窥探机密已经成了他们的本能,沈醉那份材料,周养浩虽然没有看清楚,但他却可以断定确实是沈醉“出卖”了他,并导致他差点被枪毙。

周养浩的疑虑不是毫无依据的,因为当1954年初在全国“镇反”运动之后,中央公安部确实收到西南公安部上报的一份请示报告:“在重庆羁押的三名国民党首要战犯,职级较高,杀人过多,当地民愤极大,群众强烈要求予以镇压,请示部领导可否予以照准。罗瑞卿部长看了报告后,立即批示:‘刀下留人,杀之可惜’,并将此情况向中央有关领导作了汇报。”

在重庆民愤极大的三个战犯是谁,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到,沈醉在回忆录里也暗示过:“四川省公安部门便立即把这一情况向北京反映,因为这些人都在四川杀过不少的人。王陵基在四川几十年当中,杀过的人是数以千计。徐远举也杀过几百人。那些旧军阀什么司令一类的人,也都是杀人不少。”

王陵基、徐远举,再加上周养浩,这三个人确实都有百死莫赎之罪,尤其是王陵基,在沈醉笔下更是凶残暴虐。

沈醉在公开出版的回忆录中尚且大量揭发王陵基、徐远举、周养浩的罪行,在白公馆写材料期间会怎么样,不但徐远举周养浩清楚,读者诸君也都猜得到,我们再汇总相关管理干部的回忆资料,沈醉有没有揭发周养浩,是不是就能得出明确而又准确的答案了?

来源:半壶老酒半支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