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种子双交会在青落幕,青种企“新势力”表现不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8:02 1

摘要:9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全国种子双交会”)和2025年青岛国际种业博览会在青岛举办,记者观察到,在这场云集了2000余家种业企业和机构的展会上,生物育种技术成为业内关注和发力的方向,被重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9日讯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的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9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全国种子双交会”)和2025年青岛国际种业博览会在青岛举办,记者观察到,在这场云集了2000余家种业企业和机构的展会上,生物育种技术成为业内关注和发力的方向,被重点关注和提及。

生物育种技术是种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其中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和人工智能等相结合,能培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新种质,且不引入外源基因,能缩短育种周期,改变品种性状,提高育种效率。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生物育种技术较为领先,目前已进入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一体的“育种4.0”阶段,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定向智能育种,尤其借助AI算法分析海量数据,识别与抗逆相关的基因和性状,培育更具抗逆能力的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动农业迈向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的新时代。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抗虫+耐除草剂等技术集成,大幅度提升作物复合性能,单产能力显著领先。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坚持把生物育种作为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之举。经过不懈努力,国内生物育种领域基础研究不断突破,生物种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一批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不断突破的生物育种技术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供给,生物育种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核心。”在本次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万建民说。

从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对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安排部署。在顶层设计的重视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物育种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会上资料显示,我国已挖掘出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100余个;开发深度学习模型,实现AI驱动基因资源挖掘智能化、规模化;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创新,建立起基于自主底盘工具和新型编辑衍生技术等。

当前,种业企业尤其是头部种企,都将目光放在了生物育种这个“黄金赛道”,抢抓行业新机遇。

展会上,先正达集团中国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研发的产品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先达901ZL”。“草地贪夜蛾”是中国南方玉米种植的首要虫害,过去,农民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应对农作物虫害,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可能导致农药残留,还会产生耐药性。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积极探索生物育种技术,在育种试验阶段通过先进的检测设备分析大量种子遗传信息,精准地挑选出最具抗虫潜力的种子进行播种试验。通常,育种前期需要耗费3年的时间,然而,借助现代数据和技术手段,可以将这一周期缩短1-2年。企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即可将抗草地贪夜蛾的基因特性融入了几款原有的优质玉米品种中,最终研制出这一玉米品种并成功走向市场。

专家表示,传统育种方式成本高、工作量大,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耗时十年甚至更久。当前农业育种已转变为高科技领域,未来利用智能精准设计育种能够加速迭代育种周期,有望3-5年培育出新品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谁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

芯片是现代育种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其中,固相芯片技术凭借其标准化、高通量等技术特性,成为生物育种产业化的理想选择。

国内首家实现高密度固相基因芯片自主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企业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索生物”)亮相展会,其可提供包含芯片(可定制)、扫描设备、试剂、专业算法及配套软件在内的一体化固相基因芯片解决方案。“以生猪产业为例,小猪在产下三个周之内,就要观察其遗传性状决定其方向是种猪还是商品猪,我们的产品就很适合在早期大量进行筛选。”拉索生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已广泛与头部畜牧企业开展合作,比如与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了“温氏股份—拉索生物”国产固相芯片自动化检测解决方案,集成移液、点样、洗染三大自动化工作站以及高通量基因芯片扫描仪,全面支持从DNA样本处理到芯片数据读取的完整实验流程。使用该检测方案,单轮实验仅需短短3天。单次运行可同时处理60张芯片,最多能够完成5760个样本的扫描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通量和效率。

青种企竞技生物育种“黄金赛道”

近年来,青岛持续加强育种创新,发力生物育种。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乃栋介绍,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十四五”期间,青岛获批作物生物育种国家重点攻关项目2个,争取省、市种业科研项目46个,支持资金超1亿元。与此同时,招引集聚了一批生物育种和AI育种技术领先企业,成为生物育种“新势力”。

在青岛展区,“并肩而立”的未米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清原作物科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生物育种企业各自“身怀绝技”。

“我们企业研发了自主IP基因编辑技术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基因敲除、敲入、单碱基编辑、片段替换等,玉米氮肥生理利用率效率可达50%、基因敲除效率可达20%。”未米生物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一技术支持下,玉米叶宽降低10%-25%,推动密植后亩产增加5%-15%;玉米籽粒支链淀粉含量提高到95%-99%,蛋白质含量可提高2%-4%。企业通过技术将这些玉米关键性状提升后,产出的玉米成为饲料企业理想的原材料。

极智生物的特长则是在于AI育种,其推出的iWheat小麦智能设计育种平台,实现了从样本检测、数据处理、建模到可视化的一体化运算,全面覆盖品种基因型“体检”-最优亲本组配-快速纯合-基因组早期选择-品种真实性鉴定等全场景需求。“平台拥有13项算法专利,34万条表型数据、5000份基因数据等,让平台数据更可靠和效率,可以让育种成本降低70%以上,周期缩短至3-4年。”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清原作物更是“名声在外”,其在全球首创“基因敲高”等基因编辑技术,获批国家重大育种攻关项目。企业拥有新农药创制平台、生物技术性状开发平台和商业化育种平台,在基因编辑层面,研发出“我国基因编辑的两把剪刀之一”的“Kingcas12基因剪刀”,还建立了行业领先的玉米和大豆商业化育种体系,利用高通量单倍体生产平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加快育种技术,持续提升单产。

除了这些专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企业,青岛的传统种企也在积极拥抱生物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王乃栋介绍,青岛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产业推广相对完整的种业创新链条。

加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展会期间,青岛市农科院与极智生物就“青研蓝麦1号”和“青研紫麦2号”两个小麦新品种签署了独占实施许可合同,极智生物获得了这两个特色小麦品种在中国境内的独占生产经营权。这不仅将为市场带来更多营养健康的特色小麦产品,也预示着院企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共同推动特色功能小麦的产业化开发与市场拓展。

这是极智生物探路产业化的一步。其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看好彩色小麦功能性强的特点,判断其具有市场竞争力,将与加工企业共同研发创新型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当前,我国生物育种正迎来关键窗口期。应当看到,生物育种产业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广,而是涉及研发、生产、监管、市场接受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多位种企负责人提出,企业要聚焦技术落地能力,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构建生物育种研发体系,并关注不同地区法规差异与市场接受度。与此同时,生物育种创新要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从品种培育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于青岛而言,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在加强政策支持、政府服务等层面外,还要关注地方特色。

近年来,青岛正聚力建设国际种都,打造种业创新高地。要用好这一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在这一平台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青岛应发挥海洋科技特色,在发展农作物育种的同时,加强海洋生物育种研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拥有上合示范区和青岛自贸片区开放平台的青岛,有潜力推动开展种业国际合作创新,为生物育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通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文/图)

责任编辑:王亚楠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