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双雄正面刚!土耳其凭啥抢中国项目?真相藏在这组数据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8:01 1

摘要:当中国“基建狂魔”的海外项目频频被土耳其抢走——从埃塞俄比亚的铁路到乌干达的电气化轨道,从卢旺达的会议中心到刚果(金)的金融中心,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突然成了我们最“眼熟”的对手。有人说它是“基建小狂魔”,有人觉得它靠“低价倾销”,但真相远比标签复杂:当土耳其水

当中国“基建狂魔”的海外项目频频被土耳其抢走——从埃塞俄比亚的铁路到乌干达的电气化轨道,从卢旺达的会议中心到刚果(金)的金融中心,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突然成了我们最“眼熟”的对手。有人说它是“基建小狂魔”,有人觉得它靠“低价倾销”,但真相远比标签复杂:当土耳其水泥产能过剩40%、42家建筑商跻身全球250强,当“五人帮”企业带着政府资源横扫非洲,这场竞争本质上是两个“基建驱动型”经济体的正面碰撞。今天我们就拆解:土耳其凭什么从中国手里抢项目?这背后藏着产能过剩的无奈,也藏着全球基建格局的新变量。

要理解土耳其抢项目的底气,得先看懂它如何炼成“基建小狂魔”。本世纪初埃尔多安上台后,土耳其启动了一场“以基建促增长”的全国运动: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一度超过10%,水泥产能10年翻倍,如今年产量稳居全球前十。但疯狂扩张的代价很快显现——据土耳其水泥协会数据,行业闲置产能高达30%-40%,“全世界最便宜的水泥”成了甜蜜的负担。

产能过剩倒逼出海,而真正推动这一进程的,是被称为“五人帮”的土耳其建筑新贵。这五家企业(包括Limak、Rönesans等)靠着政府订单迅速崛起,在国内包揽了机场、港口、核电站等核心项目,甚至被外界认为与埃尔多安存在“深度利益绑定”。当国内市场饱和,他们自然把目光投向海外:Limak在莫桑比克投产百万吨级水泥厂,Rönesans拿下俄罗斯世界杯场馆,Summa冲进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些企业的扩张,本质上是土耳其国家能力的“体外循环”。

数据最能说明野心:据工程界权威《工程新闻纪录》(ENR)统计,2023年全球250强国际承包商中,土耳其有42家上榜,数量仅次于中国(79家)。但尴尬的是,42家企业的海外收入总和仅18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7%,而中国79家企业的收入达1230亿美元(占24.6%)。这组对比暴露了土耳其的软肋:出海企业多,但盈利能力弱,只能靠“走量”抢占中低端市场——而这,恰恰成了它与中国竞争的起点。

中国和土耳其的“基建对决”,在非洲赛场打得最激烈。这里既是中国基建的传统优势区(累计投资超千亿美元),也是土耳其“五人帮”最想撕开的口子。过去5年,至少5个关键项目的易主,让这场竞争浮出水面:

埃塞俄比亚铁路现代化项目:2017年,土耳其Yapı Merkezi击败中国企业,拿下这条连接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港的关键铁路。当时中国企业报价更高,但Yapı Merkezi承诺“用土耳其闲置水泥产能压低成本”,最终以低于中方15%的价格中标。

乌干达272公里电气化铁路:这个价值27亿欧元的项目最初由中资国企承包,但因融资谈判拖延,2024年被乌干达政府转交给Yapı Merkezi。后者刚在邻国坦桑尼亚完成类似工程,用“本地化施工团队+英语管理体系”打动了甲方——要知道,中国企业在非洲的项目多依赖中方员工,疫情期间跨境管理曾一度受阻。

刚果(金)金沙萨金融中心:中资企业原本中标了这个包含办公楼、酒店、会议中心的综合体项目,但因供应链问题延误。土耳其Milvest公司趁机接手,不仅承诺“3年完工”,还打出“创造5000个本地就业”的牌,最终成功替换。

类似的案例还有卢旺达会议中心、赤道几内亚议会大厦、塞内加尔港口扩建……这些项目金额从几千万到几十亿欧元不等,看似零散,却勾勒出土耳其的进攻路线:避开中国擅长的超大型基建(如高铁、跨海大桥),主攻中小型项目、民生工程,用“短平快”和“低价策略”蚕食市场。

很多人以为土耳其赢在“便宜”,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它的优势远比价格复杂,这三张“王牌”才是关键:

第一张牌:本地化渗透能力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项目多采用“中方设计+中方施工+中方设备”的模式,而土耳其企业更擅长“入乡随俗”。比如Yapı Merkezi在坦桑尼亚的铁路项目,雇佣了60%的本地员工,管理层能用斯瓦希里语沟通;Summa在卢旺达的会议中心项目,直接与当地建材商合作,将水泥采购成本降低20%。中国业内人士曾坦言:“他们的英语工作体系更适配非洲,疫情期间远程管理也更灵活。”

第二张牌:历史软实力“加分项”
土耳其在北非的优势尤其明显: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羁縻之地”,如今土耳其通过文化输出(如开设突厥语学校、援建清真寺)、媒体渗透(土语频道覆盖非洲20国),构建了独特的“情感连接”。2023年土非峰会期间,埃尔多安甚至宣称“我们没有殖民主义污点”,这一表态精准击中了非洲国家对西方的警惕心理,为基建合作铺路。

第三张牌:中国投资“理性化”留出的空间
过去十年,中国对非基建贷款从峰值时的356亿美元降至37亿美元,企业更倾向于“风险可控”的项目(如能源、港口),而土耳其恰好填补了中小型民生工程的空白。比如赞比亚因债务问题暂停中资铁路项目后,土耳其企业立刻带着“低息贷款+分期付款”方案介入——这种“灵活融资”模式,本质上是土耳其国家开发银行在背后撑腰。

尽管中土在非洲赛场打得火热,但把土耳其简单定义为“中国对手”并不客观。事实上,两国的基建出海路径高度相似:都是产能过剩驱动,都依赖国家政策支持,都瞄准发展中国家市场——这种“镜像关系”反而暗藏合作机遇。

最典型的案例是罗马尼亚13.6亿欧元的高速公路项目:土耳其“五人帮”之一的Makyol与中国交建组成联合体投标,前者负责本地关系协调,后者提供技术和设备,最终成功中标。这种“各取所长”的模式,或许是未来的主流:中国有技术、资金和全球供应链优势,土耳其有本地化经验和区域软实力,二者并非非此即彼。

更值得关注的是,土耳其的崛起让全球基建市场从“中西方二元对立”转向“多元竞争”。欧洲企业靠技术壁垒占据高端市场(如德国西门子的高铁信号系统),中国靠规模和性价比主导中端市场,土耳其则在中低端市场撕开缺口——这种分层竞争,反而可能推动整个行业效率提升,让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选择。

当土耳其从中国手里抢走项目时,我们看到的不该是“威胁”,而是全球基建产业升级的必然。从水泥产能过剩到“五人帮”出海,从非洲本土化到软实力渗透,土耳其的每一步都踩在“发展中国家突围”的逻辑上——这与中国过去二十年的路径何其相似。

未来,这场竞争不会消失,但更可能的剧本是:在非洲的铁路上,中国钢轨与土耳其水泥共存;在东南亚的港口里,中企的起重机吊装着土耳其的集装箱。毕竟,当两个“基建狂魔”都明白“单打独斗不如合作共赢”时,真正受益的,将是那些渴望通过基建改变命运的发展中国家。而这,或许才是“基建出海”最有价值的意义。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