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被嘲6年的“诺贝尔数学奖”,原来藏着两个大误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2:30 1

摘要:这段录音里,编剧秦雯拿这个梗举例,还拉上陈道明一起说,意思是俩人都在“拗文化人设”。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说“旧梗翻出来没意思,对靳东不公平”,也有人觉得“话不好听但没造谣,确实是当时的事实”。

刷到王家卫剧组那段录音时,我愣了一下——都2025年了,怎么还在提靳东的“诺贝尔数学奖”?

这段录音里,编剧秦雯拿这个梗举例,还拉上陈道明一起说,意思是俩人都在“拗文化人设”。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说“旧梗翻出来没意思,对靳东不公平”,也有人觉得“话不好听但没造谣,确实是当时的事实”。

但事实真的是大家想的那样吗?

这事得从2016年那本《优家画报》说起。当时杂志登了靳东的专访,里面写他“看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小文章”。这句话一出来,全网都笑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诺贝尔奖根本没数学奖啊!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杂志发售前就发微博道歉了,说原文应该是“看了一些获得过数学奖项的文章”,是编辑笔误。靳东当时为啥要读数学文章?因为他要拍《外科风云》,演一个医科教授。懂行的都知道,医学和数理知识挂钩,他想通过读数学家的作品补补基础,看的其实是邱成桐主编的《数学与人文》,里面不少菲尔兹奖得主的内容。

菲尔兹奖这东西,业内一直叫“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可能靳东跟团队聊的时候,随口简化成了“诺贝尔数学奖”,也可能是记者记混了。但要说他故意撒谎立人设?真没证据——他从没说过自己是“数学专家”,只是提了句为角色做准备的事。

有意思的是,这个乌龙后来反而成了个“科普名场面”。好多人都是因为这事才知道“诺贝尔没有数学奖”,甚至有人调侃“靳东间接推动了科学常识普及”。

再看这次录音风波,其实能看出娱乐圈的一个小现状:一旦某个明星被贴上“人设翻车”的标签,哪怕是误会,也很难摘干净。靳东平时荧幕上总演精英,大家就默认他“应该很有文化”,一旦说漏嘴,就容易被放大。

但反过来想,为了演好一个角色,主动去读专业丛书,这难道不是演员该做的吗?要是换成别人,可能直接找个医学顾问聊两句就应付了,他愿意花时间啃数学相关的书,这点其实挺难得的。

现在再回头看这个“诺贝尔数学奖”乌龙,更像一场连锁误会:杂志编校出错+公众对“明星文化素养”的高期待+传播时的断章取义,最后把一个小瑕疵变成了持续多年的梗。

录音里的调侃,有人觉得刻薄,有人觉得真实。但你有没有想过,要是当时杂志没出错,或者大家多等一等看澄清,这个梗还会存在吗?靳东会不会少背几年“装文化”的锅?

来源:字母雨娱乐影视

相关推荐